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时期的中国一、时间: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二、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中国历史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三个阶段。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父系氏族公...
在公元15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历史进入15世纪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在于:
1、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在世界上以保守、含蓄而著称。这归结于几千年传统文化具有保守、从众、迷信等特点,经受了几千年儒学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从言语、行动方面乃至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纲五常”和“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不高兴标新立异的行为,尊师敬长,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备致。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异议,也大多数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不愿意、不忍心指出其认为不妥之处,不愿意进行惊天动地的革命,以免落得个不敬不孝、刻薄无德的坏名声。儒家学说中有一些著名的观念,如“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阻碍了许多人放弃了雄心勃勃的探险活动,扼杀了许多人对未知世界的种种幻想,使中国的地质力学自从张衡发明地动仪后就没有很大的建树。这种从众、保守与迷信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当然起着一种强抑制作用。
2、封建奴化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制度,自从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直到近代,都是实行私塾教学方式。到隋唐时期,又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私塾教学方式较之西方课堂整体教育方法差之甚远。一般都是一个教师,成天教两三个孩童背《三字经》及一些孔孟文章。这些教学方式,既不系统,又不规范,只求学生死记硬背,不求学生理解,更别提什么科技发明创造了,学生总体知识收益甚微。
至于科举制,虽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过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有利于选择人才、促进教育的迅速发展等等,但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科举制度对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越来越起着阻碍作用,其诸多弊病也日益显现。
(1)、科举考试的内容、范围和形式十分狭窄。
(2)、科举制度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造成科技结构不平衡。科举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统治阶级选择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人才,因而统治阶级尤其重视那些擅长说文论理的人才。相反,科举制度对那些能工巧匠和善于搞发明创造的人则不感兴趣。以至于这些能工巧匠既不能当官,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鼓励,当然无心去进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之类的实践活动。所以,由于中国近代的科技结构不平衡,理论部分占绝大多数,实验、技术部分只占极少数,并且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之间互相隔裂,因而大大摧残抑制了科技人才的发展。
无论是私塾教学方式,还是科举考试制度,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落后性在近代教育中的反映体现。这种腐朽性、落后性在封建社会末期即世界进入近代后,不仅没有得到消除或减弱,反而进一步加强。而西方教育在近代则大力提倡科学、实验技术三者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循环。与这种日益进步的教育制度相比,中国曾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的传统科学不得不在近代被西方自然科学全面超越。
3、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生了本质性的大转折。18世纪开始了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又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与此相反,正当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进步的时候,中国除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之外,还开始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固步自封。尤其进入清朝后,清王朝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一直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这使中国成了井底之蛙,与世界隔绝开来,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人夜郎自大的心态,使得中国既没有任何迅速提高生产力的欲望,也没有进行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再加上与世界隔绝,更没有感觉到外面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步伐。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是生产的需要给科学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课题,因而也会使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和重大突破。但中国的近代科技既没有自身发展的欲望,又没有推动力,也没有外力刺激,所以它落伍于时代的列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4、腐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治的影响。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大小影响着这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专制和独裁是旧中国政治的突出表现,因而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缓慢是可想而知的。科学需要民主,民主促进科学,科学与民主相辅相成。正是因为专制和独裁是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1915年由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才对旧中国专制与独裁的国家政治制度深恶痛绝,发出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呐喊。自然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进行探索,科学技术知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实反映。它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讲究理性思维,服从科学真理,并且需要能对问题进行自由探讨。科技领域的这种本性,自然要求民主和自由,没有学术民主和自由,科技事业是难以发展的。从西方开始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兴起,一直到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本世纪四十年代末以前,中国都是在封建专制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之下,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大大超过了中国。资产阶级是喊着自由、民主、平等的口号起家的,在他们取得政权之后,建立的是代议制的所谓“民主共和国”,虽然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治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范围形式,毕竟比封建社会大得多。所以,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下,科技的发展比近代中国要快得多。
5、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工商业经济为主的过渡,阻碍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时,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力学、数学、天文理论、化学、航海技术、机械制造等方面都落后了。
6、僵化哲学。僵化哲学指哲学思想的单调、贫乏,没有生气。当时的中国哲学界是儒学一花独放。在儒学思想中缺少探讨和揭示自然界奥秘的哲理。如形式逻辑和演绎法不受儒家重视,在长时期里得不到充分发展,因此我国缺少把零散的几何知识整理发展成系统学科的指导思想;我国天文理论落后,也主要是哲学思想贫乏造成的;在关于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以及对自然界的态度等方面,在“三纲五常”和天命观等基本信条上,儒家学说长时期里没有什么变化。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以经验和收集材料为主的阶段,僵化哲学的危害还不大。但明朝中后期以后,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要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求能够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儒学满足不了这些要求。
7、自满保守。自满和保守思想阻碍了我国学习外国优秀的科学文化。以数学为例,唐朝时期印度已经有了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我国一些史书也提到过印度的数学成就,可是并没有吸收先进的印度数字。后来,阿拉伯吸收了印度数字,广泛流传,称为阿拉伯数字。我国虽和阿拉伯来往频繁,但仍然没有吸取阿拉伯数学中的数字、符号、公式等优点。当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兴起,要求进行国际交流,拆毁科学的民族壁垒,变民族科学为世界科学的时候,我国统治阶级尊经崇古,夜郎自大,害怕改革的自满保守思想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8、少数民族的南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自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无论是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还是从传统文化因素、科技结构因素来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相对于古代科技发展的速度,近代科技的进步已是大大减低了,再与同时期西方发展的速度相比,中国的近代科技更显得缓慢不堪。直至今日,中国虽然在某些科技领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从总体均衡水平来说,中国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十九、关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理论的发展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理论是以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为主,糅合道家、阴阳家、佛教等学说而成的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的理论体系。
1、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他们不仅需要巩固对奴隶制的胜利,严酷镇压人民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代替世袭的贵族,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实行君主专制;韩非又主张实行“法治”,强调用严厉的刑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而且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的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要求和社会现实,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和社会现实,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封建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法家思想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沿袭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主体。
2、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1)、儒家思想的特点:从儒家学说方面看,孔子于春秋时期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战国和秦朝时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儒家思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神化。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治民,不要过度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有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战国时的孟轲和荀况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儒学思想并未了取得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秦朝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钳制思想,说明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排斥儒家学说的。
(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西汉起,孔子思想被历代帝王和专制统治者所神化,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秦朝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汉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治国思想,一方面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治国思想上实施“仁政”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至汉武帝时,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通过实施“推恩令”进行“削藩”,成功地解决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使封建制在西汉时得到基本稳定。历史事实表明,不论是激进的法家思想,还是主张无为的道家思想都犯了极端化的错误,都不适应巩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进行发挥,提出了新儒学思想,主张“大一统”,并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张只提倡儒家学说,其他各派学说都禁止传播,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并设立各级学校,用儒家学思想教育青年子弟,汉朝许多信奉儒学思想的人做大官,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后来封建教育的传统课程。
(3)、科举制的诞生,巩固儒家正统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儒家经典是考试的内容之一。
(4)、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宋朝时期,不论是官办学校,还是私人讲学的书院,都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其考察依据便是儒家经典。
明清时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中,文体用八股文。许多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习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习,做官后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北洋军阀统治时,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政策,把孔子当作偶像崇拜,为其政治上复辟帝制提供理论依据,帝国主义也支持尊孔复古的逆流,目的是帮助巩固专制主义的统治。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自西汉起,逐渐为统治者所神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因而,这一时期人们抨击孔子的目的不应当是单纯抨击孔子本人,而是反对应历代帝王塑造神化了的偶像权威。
3、古人对专制思想的批判:
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在缓慢发展,它日益侵蚀着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封建制度日益腐朽;但明清统治者却极力实行高压政策,大大加强君主专制,皇帝个人权力极端强化,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如明朝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后,要求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统治者又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出现宦官专权;清朝进一步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工具,大兴文字狱,又将宋元以来私人讲学的书院收为官办,加强控制,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专制。这些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也必然会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终于导致了以反对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民主平等思想的产生,这对维系封建专制制度根基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提出了挑战,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黄宗羲针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指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针对封建法规的出现进一步指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其核心观点就是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也指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耳矣?”他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分开来说“亡国”是“易姓改号”的事,指的是封建王朝的改换和君主的更替;而“亡天下”则是“率兽食人”,人民遭受非人的苦难。保王朝是君主和臣子的事情,而“保天下”是每一个普通男女都有的责任。顾炎武的这段话鲜明地表现出了其爱国的反君主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出这一主张的条件除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专制主义制度衰落外,还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复杂。明末农民战争推翻了明王朝,满洲贵族趁虚入主中原,频繁的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顾炎武参加了反清斗争,但他的目的并非为明王朝而战,而是为了拯救天下黎民百姓,因而他能够把“亡国”与“亡天下”从形式到实质准确地区分开来。另外,顾炎武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事求是、踏实钻研的学风,这是他能够提出反对专制主义政治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根源。)针对明清的八股取士,顾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毁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因为八股取士的推行,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从而严重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是适应了当时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年创时期的积极意义,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坑儒更加恶劣。生活在清朝康熙帝时期的唐甄提出了“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天子之尊,非大帝大神也,皆人也”、“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等观点,即提出了人人平等、反对君权神授、视历代帝王为贼的基本思想主张。另一方面,我们又不难发现,黄宗羲等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们所抨击的都只是历代帝王,没有认识到这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也没有揭示这种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所以他们的平等民主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而且对历代帝王不加区别一概视之为“贼”,也有失偏颇。
4、近代史以来资产阶级各派别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
(1)、维新派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此过程中,资产阶级维新同封建顽固势力之间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一场论战,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但是戊戌变法时并没有真正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有关法令,君主立宪成空话,最终,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发动政变,使维新变法归于失败。
(2)、革命派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如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民权主义和建立 民国政府的理想,并于1905年到1907年之间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府、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3)、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基础: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并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持他们的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缚。再加上辛亥革命已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样,新文化运动就应运而生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掀起了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前期指导思想的和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落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其中,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道的儒家传统道德,历代统治者奉为教条,强迫百姓信奉。反对儒学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为此,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揭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本质,提出了“将来容不得*****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这场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以上事实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