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整合
一、知识列表
|
背景 |
主要内容 |
影响 |
梭伦改革 |
①雅典的贵族政治采取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民众中树立了反对王权的观念,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 |
①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和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
①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群体。 |
商鞅变法 |
①各国改革:春秋时有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等。 |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
①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保证了农业生产,增强了秦国实力。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①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
①经济:实行均田制、租调制。 |
①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复苏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改善了吏治。 |
北宋王安石变法 |
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统治危机。土地兼并盛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
①理财:采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措施。 |
①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社会危机,抑制兼并,保障了农业生产。 |
欧洲宗教改革 |
①天主教地位:欧洲中世纪,人人是天主教徒,一生中的每件事都受宗教势力影响。 |
①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认为《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简化圣礼,建立本民族教会。 |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
穆 |
①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危机:政治集团争权夺利,战乱频繁;包税制盛行,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农民和城市平民不断反抗,阶级矛盾尖锐。 |
①经济:创办近代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保护民族工业;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发展农业。 |
改革使埃及发生数百年来未有之变化。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①农奴制危机:农奴制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俄国长期落后的根源,社会矛盾尖锐。 |
①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
①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推行。 |
明治维新 |
①幕府统治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政治上实行幕藩体制,藩国独立性较大;经济上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 |
①“奉还版籍”,废藩置县;进行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特权。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 |
戊戌变法 |
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 |
①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 |
①戊戌政变:改革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维新运动。 |
二、重点知识讲解:
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①改革理念上,梭伦推崇“中庸”,以求得矛盾双方的和解,成为指导改革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上,触及了当时的土地占有关系,并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
③性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进行的改革,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④从影响看,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但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官吏的机会,并未完全建立民主体制。
2.商鞅变法的特点:
①以法家学说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②把农耕与征战结合起来,建立什伍编户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实行军功爵制度。
③从性质看,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
④明确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⑤焚烧诗书,开了文化专制的先河。
⑥从结果和影响看,“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增强了秦国实力,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3.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①从背景看,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社会发展,阻碍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成长,也使人们的思想深受束缚。
②从过程看,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宣布脱离罗马教廷,没收修道院财产,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新建的路德宗、加尔文宗等,其教义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从结果看,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也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4.“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①进步性:废除了俄国长期存在的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奴成为自由人,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自由劳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②局限性:“二一九法令”是沙皇迫于形势作出的一些“让步”,赎买土地的规定使农民背负了沉重债务,是对农民的掠夺;获得“解放”的农民又受到村社的束缚,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5.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分两个阶段:
①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外御侮,对内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权。
②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这个阶段中,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破旧立新,成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6.如何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以不同的途径走上近代化道路。如英、法等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本国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是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和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德国和意大利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俄国和日本则是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7.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政治主张:康有为通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理论;梁启超积极倡导民权;谭嗣同宣传自由平等;严复宣传社会进化论。
②戊戌变法特点:
A.托古改制。康有为把传统儒家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B.具有爱国性质。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
C.改良社会制度不健全。初期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在百日新政中只字未提。
D.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掺杂着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之争。
8.通过戊戌变法的失败,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中华民族奋起进行民族民主运动,并最终获得胜利,起点正是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要求,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他们提倡西学、兴民权,对传统观念进行了猛烈抨击,促使国人觉醒,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历史局限,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变革社会制度不彻底,最终归于失败。
三、中外改革的一般规律
从根本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根据性质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①社会内部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如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推动社会转型的变革,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
③学习先进文化与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
④实现富国强兵、以图自救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改革一般是由目光长远的统治者推行的,或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引发改革的原因主要有: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面临严重危机;学习先进文化与制度,改变落后状态;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军事目的。
改革内容一般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
①政治上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国家管理机构、完善民主与法制等。
②经济上主要是恢复发展生产、改革土地制度、增加财政收入、创办企业等。
③军事上主要是改革军制、增强海陆军实力等。
④文化教育上主要是加强思想控制(或解脱思想枷锁)、改革考试制度、创办学校等。
⑤社会风俗改革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大凡改革,都会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和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其结果无外乎成功与最终失败两种。制约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
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凡是违背的,注定要失败,如王莽改制;顺应与遵循的,也并非都能成功,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的力量强弱,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主要是由于反对派力量太强,如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③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改革措施是否得以有效贯彻。如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一成一败。
④改革者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否善于用人。
与革命相比,改革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动荡,破坏性较小,对生产力有一定保护作用,能维持社会生产生活的连续性。但改革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彻底性也往往大受影响,会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评价改革首先应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一切改革的成败,不看改革者的个人命运如何,而要看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推行改革应讲求策略,但改革家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魄力与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