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波斯纳
B.特韦尔克
C.布鲁巴奇
D.布鲁纳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第2题演奏钢琴属于( )。
A.识记技能
B.操作技能
C.心智技能
D.认知技能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操作技能还具有以下特点: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演奏钢琴符合操作技能的这些特点。
第3题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韦纳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1968年奥苏伯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第4题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是( )。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终结性评定
D.发展性评定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形成性评定一般以教学目标为参照,只关心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不评定学生名次,为教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第5题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第6题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中,( )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
D.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中,上课是整个教学工程的中心环节;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环节;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反馈。
第7题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第8题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我的教育信条》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是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
网友解析(5)
第9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根据《宪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第10题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11题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由此杜威也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第12题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的因素是( )。
A.成熟
B.遗传素质
C.环境
D.教育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13题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种强度范围叫做( )。
A.感觉阈限
B.感受性
C.统觉团
D.最近发展区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可引起感觉,低于或超过一定的强度均不会引起感觉。这个范围就是感觉阈限。感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
第14题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略。
第15题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
A.加涅
B.桑代克
C.苛勒
D.我国心理学家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三类,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第16题 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标准主要有发散思维的(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稳定性
D.独特性
【参考答案】
A,B,D
试题解析: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高质量的发散思维应当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第17题 ( )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人的社会性
【参考答案】
A,B,C
试题解析: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渊源、研究方法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第18题如果一位教师对全班学生说:“假如这次期中考试全班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那么这个周末我们就一起去郊游。”这位教师使用的管理方法是( )。
A.团体行为矫正技术
B.个体行为矫正技术
C.团体相倚管理
D.代币制经济
【参考答案】
A,C
试题解析:
团体相倚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种特殊技术。它是指在课堂管理中,把强化物与学生团体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针对学生团体的行为表现来决定是否实施强化物。团体行为矫正技术主要用于预防和矫正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
第19题属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 )。
A.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图画型教科书
B.裴斯泰洛齐的“算术箱”
C.粉笔、黑板、模型、标本
D.福禄贝尔的“恩物”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如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练习,主要通过语言,也包括通过表情、动作、形体等进行。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了专门的教学手段。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是较早的教科书,裴斯泰洛齐的“算术箱”和福禄贝尔的“恩物”都是专门的教具。粉笔、黑板、教鞭、模型、标本等,大多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20题实验法可分为( )。
A.实验室实验法
B.情境实验法
C.参与实验法
D.自然实验法
【参考答案】
A,D
试题解析: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第21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 )为主。
A.直接经验
B.书本知识
C.实际技能
D.间接经验
E.人际交往
【参考答案】
B,D
试题解析:
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第22题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这两种学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尝试-错误说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第23题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24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第斯多惠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
第25题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的阶段。(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青年期是指14、15岁到17、18岁的阶段。
第26题教育历史上的“儿童中心论”是学生观的一种典型代表。( )
【参考答案】
对
试题解析:
略。
第27题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第28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早。(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第29题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主要区别不在于其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知识表征方式的根本不同。
第30题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
【参考答案】
对
试题解析:
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第31题 学生观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认识的基本态度,主要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的看法。学生观的核心是教育者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智力及人格上的差异及其影响。
第32题讲授法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
第33题社会抑制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第34题刺激分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第35题教育机智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特别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教育能力。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第36题 简述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①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道德思维的水平上;二是表现在道德观念的程度上。 ②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道德情感的形式上,二是表现在道德情感的社会性上。 ③中学生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中学生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表现在意志行动的水平和言行关系两个方面。 (2)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①中学生品德培养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包括:理论和实际的统一;遵循全面性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身教胜于言教。 ②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途径: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
第37题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38题什么是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可将学习迁移分成哪几种?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在心理学上,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例如,掌握了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有助于按音序检字法来查汉字;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阅读技能的掌握可以促进写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写作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促进阅读技能的发展;写好毛笔字有助于写好钢笔字。在教育工作中所说的“为迁移而教”,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所谓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的发音最初常常受到干扰;汉字学习中在一字多音、多义的情况下互相混淆,不能区分一字多音、多义的读法和用法。在教育工作中要避免和消除负迁移的影响。
第39题简述气质和人格的区别。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气质和人格的主要区别是:(1)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人格本质上是由个人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会因见识和新经验而发生改变; (2)气质在人的早期就已呈现出来,而人格出现得比较晚; (3)在动物身上也能观察到气质,而动物是没有人格的; (4)气质是从人的情绪、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不涉及行为的具体内容,而人格特征可能与行为的具体内容有关(如学生特质焦虑等); (5)受较高级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而与气质无关。
六、论述题第40题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精选材料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即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同样的学习内容,如果教材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教学也能省时省力;如果教材编排得不好,迁移的效果差,教师的努力也事倍功半。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相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增加感性认识。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第41题论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知识传授者角色。知识传授者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但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学生的促进者角色。教师的促进者角色是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作为促进者,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教师促进者角色的特点有:积极的旁观而不直接参与到所观察事件中;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3)行动研究者角色。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因此,教师应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七、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每题16分)第42题 某经济日报报道:面对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为感化学生,重新挽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校长曾经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
问题:试分析该校长的做法。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该案例反映了教育中的困境。社会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教育体制、家长行为等,对教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领导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屈服、下跪。教育中的困境使教师丧失了真诚,丧失了尊严,丧失了品格和追求。 案例中校长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其初衷是想挽回学生们的向学之心,但其做法堪疑。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个性、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应具有这些品质。教师没有思想,便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教师没有独立人格,学生更无从谈起;教师有理想和尊严,才能培养出有理想和有尊严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会适得其反。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一跪,教师的人格不再神圣,而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再尊重,教育的危机就更严重了。校长的这一跪,很可能会把学生推得离教育更远。但这种危机不只是教师本身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只有教师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有了较高的地位,才能站直了腰杆教书。 教师要做的是树德,以崇高的师德激励自己、感化学生、影响社会;要有思想,只有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丰富自己的内涵,多读书,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有自己的品格,不能让狭隘的功利左右自己的教育观,为了外在可见的利益而丧失个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