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阿特金森根据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类动机在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第2题 根据成败归因理论,下列( )属于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A.能力高低
B.运气好坏
C.外界环境
D.任务难度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只有外界环境是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第3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第4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第5题 ( )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作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教育学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6题 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它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所有心理学分支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第7题 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 )作为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识记题。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
第8题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9题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 )提出的。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第10题 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是( )。
A.社会教育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基础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是随意制定的,而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
第11题 对于复杂知识来说,有效的精细加工策略是( )。
A.记忆术
B.做笔记
C.复述
D.编码和组织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做笔记是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对于复杂知识来说,是有效的加工策略。
第12题 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属于下列哪方面的自我意识?( )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所以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即社会自我方面的自我意识。
第13题 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
A.分支型学制
B.双轨制
C.六三三制
D.单轨制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英国的教育自中世纪以来就形成了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沿着两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现代的英国,中等学校仍然沿袭着双轨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二、填空题(每空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第14题《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___________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财政拨款
第15题 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第16题 合格的测验必须有较高的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信度 效度
第17题 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规律,中学教学要遵循___________原则。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启发性
第18题 从自我意识结构的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第19题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_____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________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质量 各级各类
第20题 班级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同伴群体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第21题 课程标准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的具体要求。
第22题 接受学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所谓接受学习,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第23题 班级授课制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授课的教学制度。
第24题 发现学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第25题 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第26题 简述遗传素质及其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第27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第28题 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可以说,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个性。
第29题 请简要回答优秀班集体的特点。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优秀班集体主要有以下特点:(1)目标的一致性;(2)行动的协调性;(3)师生的和谐性;(4)全员的进取性。
第30题 简述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是这种能力只限于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 (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一阶段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五、辨析题(每小题5分)第31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 首先,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重要性;其次,“灵魂”的工程师体现教师工作关注学生心灵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命题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暗示了一种固定的、统一的外在塑造,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易流于机械施教。
第32题 有人说:“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教师是从事教学的,只要把学生教好就行了,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的教育理论追求的是真理,反映的是规律,它以客观的身份对实践说话,使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实践内容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效果更理想,从而增强其科学性和应用的普遍性。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其次,教育理论能指导实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研究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状况,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遗产,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最后,教育理论推动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理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如上所述,那种认为教师“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33题 现代教育的活动中心观点就意味着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现代教育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促进能力发展。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应该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命题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意义,活动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并不能代替教学目的。
六、论述题第34题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七、教育写作题(每题16分)
第35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1)基本知识的传授;(2)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3)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