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招聘必背提纲(人教版)
(一)古代部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
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
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
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考点详解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①分封制:A、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B、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C、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D、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
削弱
②宗法制:A、内容: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制
度
B、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D、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
2、皇帝制度:①内涵(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②影响: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僭
越
3、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①官职设置: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
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
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②特点: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
4、郡县制:①实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
②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郡县、封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
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2、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①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
③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
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
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
行政令)
②作用: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元朝的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
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A、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
B、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②设内阁:A、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B、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
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①时间:清雍正帝时
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③影响: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①演变历程:A、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B、秦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秦朝建立,汉巩固,隋唐
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前空前强化
②历史特点:A、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人治大于法治
B、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
C、借助神权和思想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①历史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
繁荣
②社会影响:A、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
B、思想专制阻碍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发展
C、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E、明清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以消极影响为主
考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
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考点详解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式
②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④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初步推广——秦汉以后逐步普及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因: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B、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C、春秋时期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②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③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
迫,生活贫困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②小农经济的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
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技艺水平较高,但生产不计成本,
效益低下
②民间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
业,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纺织业: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B、汉朝:技艺高超、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丝绸之路的意义)
C、明清: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冶金业:冶铜业:A、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铜器
B、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
冶铁业:A、西周晚期:出现人铁器
B、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
C、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工具—水排,
南北朝的灌钢法
③制瓷业:A、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B、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
白瓷
C、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D、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五大名窑
E、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
③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
区,广受赞誉
④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①宋以前的市:县治以上城市才有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市坊分开);设官员管理(市
长或市令)进行严格管理;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以后的市: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草市更加普遍。形成四大商业名镇;时
间限制被打破,早晚都可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①主要的商业城市
A、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B、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②著名的商帮: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不断发展,到宋元时空前繁荣
②古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进步和城市繁荣
③其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四、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①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③目的:A、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B、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⑤评价:A、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
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B、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守国”
①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②清代闭关锁国,主要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
序
③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
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点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
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
思想的发展。
考点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①孔子:A、思想核心: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克己复礼”
C、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老子:A、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
B、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A、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B、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C、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学派
代表
主张
地位(影响特点)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④节俭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
②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百家争鸣的意义:
A、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B、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
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二、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思想观点:A、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
D、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②地位影响:A、地位: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
键人物
B、对儒学贡献: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
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C、作用: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
地方割据势力;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思想)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政治)
③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育)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①理学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
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②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
③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核心思想)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④地位影响:A、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还远及日本、
朝鲜以至欧洲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创立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
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进一步发展
A、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B、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③地位影响: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更多的吸取
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①李贽——明朝后期人。自称“异端”
A、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C、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
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
利
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④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地位影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点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
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详解
一、科技成就
1、造纸术:①产生:西汉初,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②外传:唐朝时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③贡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指南针:①产生:战国时期,称“司南”;北宋时期用于航海
②外传: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
③贡献: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
保证)
3、火药:①产生:东晋葛洪的书中已经提到“火药”。唐末军事上开始使用火器
②外传:14世纪初(元末),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贡献: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
建统治的工具;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印刷术:①产生: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
活字印刷术
②外传:元末,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
③贡献: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
步
二、汉字和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①汉字起源:起源于绘画,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称为“文字图画”
②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楷书
商代,文字已形成完整体系。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
字体
③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①发展历程:有了汉字,就有了书法。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
觉阶段。
②三种书法字体及著名书法家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著名书法家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盛唐——张旭、怀素
楷书
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实用价值强
欧阳询(初唐)、颜真卿(盛唐)、柳公权(晚唐)
行书
经东汉到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兼有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
王羲之《兰亭序》
3、中国画演变及特点
①战国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处于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画家活跃,总结出很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顾恺
之代表作《女使箴图》、《洛神赋图》
③隋唐五代时期:继承魏晋传统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隋代画家展子
虔以《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善画重大事件,代表作《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善画道释宗教人物,代表作《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
时
④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是当时最
大亮点。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⑤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杰出(特点: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
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拓展:中国画分类
1、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3、在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
画两大类型
4、中国画,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
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追求神韵意趣
三、文学成就
1、诗的经典——《诗经》(◆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①内容:A、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B、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地位:A、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B、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
①概念:战国时期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②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离骚》
3、汉赋
①产生: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②西汉:A、特色: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恢弘广大、时
代精神的豪迈以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B、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③东汉:A、特色:短赋较多,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B、代表作:张衡《二京赋》
4、唐诗
①唐诗繁荣的原因:A、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B、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D、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唐由盛转衰
诗风浑厚深沉,忧国忧民,
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
“三别”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韵味绵长
《秦中吟》等
《长恨歌》等
5、宋词
①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A、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北宋:柳永《雨霖铃》;两宋之际:李清照《声声慢》
B、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北宋:苏轼(东坡) 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作品以豪放为主,表现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
未酬的悲愤。代表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②宋词兴盛的原因
A、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B、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
活的需要
C、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宋金对峙时期),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
想情感
6、元曲
①元曲的含义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在宋代民间兴起,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
活泼
②主要代表:关汉卿——《窦娥冤》(杂剧)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
7、明清小说
①小说溯源:A、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代:传奇
C、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②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③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
A、《三国演义》:罗贯中,中国最早的-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施耐庵,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西游记》:吴承恩,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D、《聊斋志异》:蒲松龄,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E、《儒林外史》:吴敬梓,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F、《红楼梦》:曹雪芹,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占重要地位
四、戏曲艺术——京剧
1、形成:①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
考点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和
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
(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