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4 个选项中有且只有1 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管子•任法》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法律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利益
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法律是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
D.体现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
2.下列古代重大医药学成果中,在两汉时期取得的是()
①《黄帝内经》编定②《神农本草经》写成
③《伤寒杂病论》问世④“麻沸散”发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3.梁武帝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这则材料表明的中心问题是()
A.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B.隋唐时期寺院经济兴盛
C.南北朝统治者都尊崇佛教
D.北周因采取灭佛政策而兴盛
4.假如你是唐太宗时期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
应做的是()
A.交给门下省审议
B.交给唐太宗裁定
C.交给枢密院出兵
D.交给尚书省直机关执行
5.忽必烈即汗位后,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再鼓动他“奋扬乾坤,应天革命”。“革命”的含义是()
A.军民异籍,胡汉分治B.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C.设官分职,立政安民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6.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这是因为明朝以来的科举考试()
A.逐渐以儒家经书为主要考试内容B.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作用日益突出
C.受特务政治和宦官专权的严重影响D.逐渐为大地主和官僚所垄断
7.1839 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寻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与其他官员相反。”其“林总督行事”应是指()
A.虎门销烟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国志》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8.面对19 世纪末中国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进程与欧美国家的近代化相比,主要特点有()
①受封建保守势力和资本主义列强双重阻碍
②中国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掌握到领导权
③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
④中国工业近代化过程中,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0.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潮流出现,其思想背景是()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
C.启蒙思想D.马克思主义
11.“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总暴动”。在中共历史上作出上述决定的会议是()
A.1927 年八七会议B.1935 年的遵义会议
C.1935 年瓦窑堡会议D.1937 年的洛川会议
1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党勇于纠正错误的有()
①八七会议②遵义会议
③延安整风运动④“减租减息”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
13.蒋介石敢于发动内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尚未做好准备B.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C.美国的支持D.人民力量弱小
14.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是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曾宪梓在纪念邓小平逝世10 周年时说:“邓小平以超然的智慧、胆识和人格,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
A.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B.最初是为了解决澳门问题
C.首先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D.适合于解决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
16.新航路开辟后,首先沦为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是()
A.菲律宾B.印度
C.中国D.印度尼西亚
17.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这种强盛只是表面上的,主要是因为()
A.占领地区太多难以控制B.欧洲封建势力的反扑
C.波旁王朝伺机复辟D.被占领地区的民族政策
1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在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矛盾复杂,当时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是()
A.英德矛盾B.俄德矛盾
C.法德矛盾D.意德矛盾
19.著名历史学家黄年安说:“20 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
A.丘吉尔和斯大林B.罗斯福和斯大林
C.罗斯福和邓小平D.戴高乐和杜鲁门
20.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电子计算机和激光器都首先在苏联产生
B.美、日、法、德、英、中联合公布在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C.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D.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21 题15 分,22 题13 分,23 题12 分,共40 分)
2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表现之一。
请回答:
(1)我们今天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试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说明。(5 分)
(2)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试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一例,并简述出现这一相对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6 分)
(3)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盛世”局面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何本质的区别?(4 分) 22.1848-1844 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1845 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尽管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局部地区,它却是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的征兆。
——摘自人教社《中学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中“中国传统经济”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中国古代史说说它的基本特点。(5 分)
(2)简析导致近代“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4 分)
(3)简述“中国传统经济”的表现。应该如何评价这种解体?(4 分)
23.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世界局势日趋紧张,酿成了两次世界大战。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在性质上有何不同?(4 分)
(2)指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对基本矛盾。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矛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何不同?(4 分)
(3)两次世界大战分别对中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
1.成就动机
2.动作技能
3.强化
4.态度
5.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