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历史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高中历史阶段性特征(3)

时间:2011-7-2 14:54:05 点击:

  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时期的中国一、时间: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二、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中国历史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三个阶段。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父系氏族公...
第五章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的中国
    一、时间:从907年朱温废唐自立建立后梁到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为止。
    二、本期历史的分期
1、五代十国:大约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至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其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与五代同时,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十国是: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和南唐,其中北汉地处山西,其他都在南方,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辽或契丹:从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到1125年金宋联合(实际为金单独灭辽),其间契丹国号多次更改。947年称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又改称辽。都城在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3、北宋:从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到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都城在东京,即今开封。
4、西夏:从1038年元昊建立大夏国至1227年被蒙古所灭。都城在兴庆,即今宁夏银川。
    5、金:从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至1234年被蒙古所灭。都城先在会宁,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后迁到燕京(今北京),并改称中都。
6、 南宋:从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建立至1276年被元朝军队所灭。都城在临安,即今浙江杭州。
    7、 蒙古: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建立。1271年为元朝所继代。
8、元朝:从1271忽必烈建立到1368年其在全国的统治结束为止。都城在大都,即今北京。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
1、皇帝:后梁的建立者朱温,后唐的节度使也是后晋的第一朝皇帝石敬瑭,后周的周世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宋真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钦宗;元昊;完颜阿骨打和金世宗;宋高宗赵构;成吉思汗(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2、文臣武将:赵普、寇准、王安石、李纲,陈东;兀术;王彦、宗泽、岳飞、韩世忠、秦桧、文天祥。
3、重大政治事件:朱温代唐,后周世宗改革,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榷场;王安石变法;宋金联合攻辽,东京保卫战,靖康之变,“八字军”抗金,郾城之战,岳飞遇害,宋金和议;斡难河源大会,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文天祥抗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汉人”,回族,红巾军。
4、外国人:马可波罗。
5、农民起义领袖:刘福通,徐寿,郭子兴,朱元璋。
6、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7、经济:钱塘江海塘;占城稻,茶树栽培,瓷都景德镇,“坊”“市”,夜市,“瓦肆”,“交子”;古代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棉花和棉纺织业,黄道婆,漕运,海运,六胜塔。
8、文化: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宋四家”,赵孟釜;毕升和印刷术,司南和指南针,火药,沈括和《梦溪笔谈》及“十二气历”,郭守敬;学校,书院,《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
四、本期历史的主要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具体地分析本阶段的历史事实,我们发现本阶段在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
各方面都有着与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各不相同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从总体上讲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又一次出现的国家大分裂时期,所以其政治特点始终是与国家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都是由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征所决定和影响的。具体地讲,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表现为:
    第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长期不统一,又由各民族政权的并存逐步走向统一。
第二,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中原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拓展,纷纷为各少数民族所吸取,加速了边疆各族的进步步伐。
第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五,实行了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
第六,尽管两宋时经济较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繁,但两宋政权并未因此而富强起来,相反却呈现出积贫积弱的状况。
第七,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八,出现了一国两制的范例。
第九,是一个改革盛行的历史时期。        
2、经济上: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继续发展阶段,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地位对政治经济政策都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使各族人民得以共同发展;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和元朝的大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如十二气历的创制)指导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加上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以上这些因素促进了本期经济的发展,使本期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并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色:
    第一,统治者重视经济建设,重视发展交通运输,注重推广生产技术和农作物的种植。
第二,南北经济进一步实现交融,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江南经济超过了北方,使我国封建经济的重心从黄河流域完全转移到了南方。
第三,商品经济繁荣。
第四,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体现了“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即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促进,共同推动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特点。
第五、封建生产方式(封建经济)由中原地区向边疆地区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第六、善于吸收国外的技术成就,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总体态势和特征是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各民族政权并存,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其中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上最突出的特征。
第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时已结出了硕果,使元朝的民族融合不仅在范围上比南北朝时更广,而且在融合程度上也大大加深了。
    第二,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各少数民族注重行“汉法”。
    第三,出现辽、宋、夏、金、蒙古等几个民族并存的局面,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第四、民族矛盾相对突出和尖锐。
第五、中原汉族政权相对较弱,在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守势,时常以妥协退让即以议和、送“岁币”来换得一时苟安。而且两宋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第六,本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史实,体现了马恩关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中落后的征服者反被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的正确论断。
    第七,由于各民族政权的并立,各民族政权间时分时合的联盟关系变幻莫测,使汉族统治者为达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军队的现象增多起来。
    4、对外关系上: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自己的统治,各政权统治者都推行了开明的对外政策。由于这一时期有各民族政权并存,国家长期不统一,所以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呈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色。
第一,北方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南方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第二,与海外各国的政府使节往来较多,民间往来也突出,并对东西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对外交往范围较大。
第四,中国的许多重大发明都被阿拉伯人传到西方,对整个人类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文化上:宋元时期,我国社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民族政权并存,民族战争相对较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加上宋元社会又相对安定,对外交往活跃,在此基础上,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并反过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第一,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又具有开创性和开放性,西方国家望尘莫及。
第二,这一时期的各项文化成就都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稳定为依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第三,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第四,人才培养体制进一步完善。
    第五,封建统治阶级继承汉唐传统,重视历史的借鉴效能,史学发达。
第六,科技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科技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和科技成就取得的长期性。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时期的中国
    一、时间: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本期历史分期
1、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到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在万岁山吊死,共276年的历史。都城先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2、清朝: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的后金,后金的都城先在赫图阿拉,夺取明辽河以东地区后又迁到了沈阳。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此后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整个清朝的历史以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属于中国古代史的范畴,后期属于近代史的范畴。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
1、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明熹宗,明神宗,明崇祯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以上为清朝前期的皇帝;清朝后期的皇帝是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共五帝。
2、文臣武将:张居正,于谦,郑和,戚继光,俞大猷,魏忠贤,朱常洵;戴名世,郑成功。
3、农民领袖: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4、少数民族首领:也先,俺答汗,葛尔丹,渥巴锡;努尔哈赤;大和卓,小和卓;五世达赖,五世班禅。
5、民族关系:蒙古族(两次发生分裂),“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互市,呼和浩特;八旗制度,后金,满洲;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归国;回部,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藏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册封,驻藏大臣。
6、西方列强:葡萄牙,荷兰,俄国。
7、政治:废丞相,厂卫,八股取士,三司,迁都北京;陕北起义,均田免粮,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山海关之战;军机处,文字狱,内阁,六部,理藩院。
8、经济:垦荒,屯田,推广植棉;双季稻,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桑,麻,棉花及棉布,焦碳,火药爆**破法,苏州等三十多座城市,一条鞭法,资本主义萌芽,田赋加派与“辽饷”;更明田,摊丁入亩,地丁银,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9、重大工程:明重修长城,明成主营建北京。
10、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11、外国人:利马窦。
12、文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的完备,顾宪成与东林书院;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施耐庵与《水浒传》,吴承恩与《西游记》,曹雪芹、高鹗写《红楼梦》,吴敬梓著《儒林外史》,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汤显祖写《牡丹亭》,洪升写《长生殿》,孔上任著《桃花扇》,京剧;山水画,花鸟画,“吴派”画家,徐渭;石涛,朱耷,“扬州八怪”。
四、本期历史的主要特点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政治上:明清统治者在宋元的基础上,继续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基本上克服了地方军阀的割据问题。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然蕴含出现割据局面的危险。
第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君主专制极端强化。这一特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外交关系上和阶级斗争方面都突出的表现出来。   
第二、民族矛盾相对尖锐。其中有汉族与蒙古族、汉族与满洲之间的矛盾,有满洲与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三、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程中,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在元朝的基础上体现出了“统——分——统”的趋势,而地方官僚机构则基本上体现出“统——分——分”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和僵化。   
第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明清中央政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管辖;抵抗住了外来侵略和内部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与开发了;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第五、农民革命斗争的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新的高度,农民起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都明显的表现出来。        
第六、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带有更加残酷、腐朽的特点,使我国的经济文化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2、经济上
    第一、为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两代的初期,统治者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承认了广大农民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权益,因而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整个社会在经济生活中争夺的焦点是土地的占有问题。
    第二、封建赋税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明清统治者仍然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则从经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主张。
第四、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得到缓慢发展。   
第五、南方是全国封建经济的重心。
第六、在对外贸易上,由对外开放逐渐向闭关锁国转变。
第七、明清后期都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     
第八、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宋元时期的经济成就。
    3、民族关系上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民族战争也较多。其中有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矛盾,有汉族与满洲之间的矛盾,有满洲与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三、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更频繁、相处更加和睦,中央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的统一;支持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尊重民族宗教信仰。
    第四、中央政府所进行的平定边区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斗争已经同反侵略斗争相结合。
    第五、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同,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时期,各民族地区均为中央政权的行政辖区,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这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的结果。
第六、女真族(满洲)的进步历程体现出了落后的征服者反被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的规律。
第七、民族矛盾中夹杂着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4、对外关系上
    第一、自明至清,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逐渐转为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第二、中国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同时也遭到过来自日本的封建势力和海盗的侵略,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的反侵略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第三、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第四、加强了对周边国家反侵略斗争的无私援助。   
第五、开了以平等协商、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与周边国家边界分歧的先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5、文化方面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预示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即将来临。
第一、明清统治者为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推行了一种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第二、科学技术上,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在明朝进仍处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系列带结性的科学著作,但没有突破传统科学技术的范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这是由自然经济,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闭关政策,封建教育等因素决定的。
第三、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文学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戏剧进一步发展,京剧形成,这些都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社会现实。
第五、书画艺术上,山水、花鸟画在明清画坛占着统治地位,书画艺术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