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时期的中国一、时间: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二、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中国历史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三个阶段。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父系氏族公...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中国逐步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近代工业的产生,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中国出现了新生的资产阶级。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一开始便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买办阶级,是直接为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一个是民族资产阶级,是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联系较少或者没有直接联系的中等资产阶级。旧中国的买办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过严重的破坏作用和影响。这个阶级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勾结大地主阶级,曾夺取了国家政权,最后发展成为官僚买办阶级,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
旧中国买办阶级的形成,是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日益走上半殖民地和殖民地道路分不开的。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中国,恰恰相反,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以中国封建地主统治为支柱,严重地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为了侵略的必要,在中国封建势力集团中,收买和豢养了一批为他们服务的奴才,作为它们的驯服工具,同时利用这一工具竭力使中国经济在新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向有利于它们操纵和控制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大力培养买办和推行买办制度的最本质的原因,其结果,大量成批的买办和买办商人发生和成长起来,形成为一个社会集团,这个集团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依附于外国资本,从而直接或间接占有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料,在生产或流通领域内,剥削本国劳动人民,这个买办资本,最后利用国家政权,勾结封建势力,发展成为官僚资本,随着买办资本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依附于不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他们是旧中国买办阶级的前身。
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孕育到十九世纪未逐步形成,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未在中国大陆上被消灭为止,经历了大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和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1912年以前),这是买办阶级的孕育、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级。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外国在华企业日增,买办队伍也随之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十九世纪末,外国在华洋行已达933所。且买办已有了自己的组织,如买办人公会、联谊会、集益会,并且都参加了各个行业的公所,例如1904年成立上海商务总会时,大买办徐润、朱葆三都充任协理,这一时期,大大小小的买办广泛参与了洋务运动和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并在其中起了极坏的作用。
2、第二个阶段(1919年至1927年),这是买办阶级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处于从袁世凯开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亦即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扩大商品输出,发展资本输出,并重行划分势力范围,挑起军阀混战,使中国巩固地成为半殖民地的时期。买办阶级为了适应帝国主义扩大商品输出和搜刮资源的需要,把初步形成的买办剥削网,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进一步扩展起来,买办队伍也相应扩大了。为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买办阶级还在中国建立和发展了一个金融控制网。据统计,自1912年到1926年间,鸦片商人先后投资开设了35家钱庄,资金达213万两,买办阶级凭借帝国主义的关系和已有的经济力量,利用军阀政权,把持了国家的财政金融,它们已懂得如何利用政权,把经济变为政治,又转而把政治变为经济,如梁土诒、王克敏等许多人都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交通总长等职,而他们都是掌握了一定经济力量的大买办或买办化了的大官僚。另据统计,仅与北洋政府有关的七十一个买办化的大军阀官僚所占有的私产已达六亿余元。
3、第三个阶段(1927年到1949年),这是买办阶级发展到最高也是最后的阶级,它凭借经济力量勾结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充分利用国民党政权并与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垄断了国家经济,上升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22年时间里,以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官僚买办资本,集中了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九、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中应该明辩的一些问题。
(一)、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入侵
1、近年来出现在我国史学界的错误言论:
(1)、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2)、鸦片战争打晚了,如果提前到明朝,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面貌了,中国要富强康乐,先得被殖民150年不为过。
(3)、西方列强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落后的国家,落后应该欢迎先进,先进可以帮助落后,如果反抗,就会让我们中华民族退回到刀耕火种时代,所以抵抗不可取,和议才明智。
(4)、近代中国之多次遭西方列强入侵,其关键原因在中国各代政府屡次“违约”,所以为了中国的国计民生,中国政府应该“信守条约”。
2、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究竟给中国带了什么?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是使中陷入半殖民地化、殖民地化的深渊?
(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资产阶级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为了维护侵略权益,以及生活上的需要,也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和设施,但这并不能说明侵略有理有功。
(2)、马克思以印度为例论述殖民主义的罪恶。
第一、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指出英国在印度造成的社会革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即肯定了英国为了掠夺的需要,在印度修筑铁路,举办工业,发展了资本主义,造成社会革命,但他旗帜鲜明地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给予严厉的谴责,指出那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他说:“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第二、马克思还指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第三、英国虽然在印度播下了“新的社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带给印度人民以灾难和枷锁,英国资产阶级只能是在印度实现殖民化,不可能帮助印度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印度的复兴和重建只有靠印度自己,只有在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之后,只有在生产力归人民所有之后。
第四、马克思对英国统治印度论断的基本精神,同样适用于中国。
(3)、近代中国是大大小小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剥削、掠夺的历史;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掠夺,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第一、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在中国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1894年为80.3%,1920年为70.4%,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逐渐压倒民族资本,民族资本在中国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微弱的。
第二、在外国资本的压迫摧残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例如,被认为中国自己经营最成功的开平煤矿,就在中外合办的名誉下,被英国资本加以吞并,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是发展较迅速的,但在1918年--1927年间,因欠帝国主义债务无力偿还而被拍卖,被吞并的中国纱厂就有7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第三、据统计,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年为4.6%;1936年为10.8%;1949年为17%。这个数字表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很缓慢的,在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里,我国才积累17%的近代工业经济,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小农经济如同汪洋大海,而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这个大海中的几座孤岛。
第四、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维护,封建的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上层建筑得以继续存在下来。帝国主义使中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又使中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
第五、历史事实表明,帝国主义的入侵,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使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不进行反帝斗争,不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不改变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压迫和掠夺,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不可能的。
(二)、如何看待革命和改良
1、错误观点:
(1)、太平天国运动是把历史“拉向后退”,是对社会的一种“破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2)、革命不如改良,辛亥革命“搞糟了”,“清朝的确已是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
(3)、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问题,因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破坏了一种政治框架之后,并没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
(4)、革命的发生造成杀人流血的局面,因此应该“告别革命”。
2、正确地看待革命和改良。
就近代中国历史而言,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还是立宪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曾不同程度地起过推动作用。但无论是维新派还是立宪派,以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张“中间路线”的人士,他们试图以改良方式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承续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而才有可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进。
中国近代历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对革命的声浪起。革命者的态度从来是相信真理,向着时代指引的目标道路前进,曲折反复,直至达到某种解决。中国革命是这样,其他国家的革命也是这样,所谓时代目标的某种解决,是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现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变革,旧的制度、秩序靠边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树立起来,革命于是宣告胜利了,历史由此再展开了一个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伟大民族,先进国家是不把自己历史上的革命引以为光荣的。美国隆重的国家节日是独立纪念日,法国的国庆是大革命中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俄国有十月革命节,有卫国战争胜利日。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光荣,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妄自菲薄。一些论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者及其代表人物的假丑恶,像变戏法一样,描绘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而对于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运动则说成仿佛是中国穷困落后、黑暗纷乱的祸首与根源,这是一种在历史的名义下制造的有害的社会舆论。
(三)、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人物
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注意事项。
(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符合客观历史实际。
例:近来有的研究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把搞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把历史拉向后退的历史罪人袁世凯变成了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袁世凯推行的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各项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宽松政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革命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北洋时代成长起来。驳:第一,辛亥革命后,大致是1912年3月袁世凯临时大总统至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的一年时间里,社会上确实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空气浓厚,政党、社团、报刊大量涌现,但是,这种局面的出现,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覆灭、帝制的废除、民国的成立所造成的,不能归功于袁世凯。第二,当时的袁世凯虽还不能不有所顾忌,但实际却是不断地向集权专制的道路上推进,在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后,他集权专制的做法就更明显了,革命报刊被查封停刊,报人遭逮捕、枪杀,使当时国内的报刊锐减300多种,酿成“癸丑(1913年)报灾”。有的是专制、强暴,而不是宽松、自由。第三,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代新文化大师的“脱颖而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都是袁世凯北洋政府政治上“宽松”出来的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是中国历史的特殊时代造就的。
(2)有些研究者声称是“依据历史事实”而提出新的论断或新观点的。问题是所依据的是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并不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有些“事实”是靠不住的,不可信的,尤其是一些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言论,更需要具体的分析,不仅观其言,更要察其行,如果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的言论随意用来作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立论依据,那么即使口是心非的巨奸大恶也会变成伟大的人物,袁世凯不也把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卖国活动说成是“以保全国家为责任”的“爱国”之举吗?
(3)历史人物的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的联系和矛盾斗争中展开的,所以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做具体、全面的考察。如果把历史人物抽象、孤立地加以描述,或抓住某些言行加以片面宣染,以偏概全,随意拔高、美化,不仅不能揭示其本质,而且将会导致对历史的歪曲。例如:近年来,在一些研究者的笔下,曾国藩几乎成为了一代“完人”。
(4)历史上任何一个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有其复杂性、多面性,即使是圣贤、伟人,要想找出他们的错误、缺点,并不太难;而那些巨奸大恶,也不一定桩桩件件干的都是坏事,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改变他们各自的基本面貌,不足以推翻已有的定论。不看主流、本质,不从全面出发,只抓住某些个别事例加以渲染、放大,任意贬损或美化,这不是严肃的学风。
(5)总之,历史研究任何时候都必须采取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十、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的错失。
1、错失:
⑴、第一次是1911年到1912年: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革命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⑵、第二次是发生在1926—1927年: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了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但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⑶、第三次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顺应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和各阶层人民的要求,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签订了答应避免内,实行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1946年初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2、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经济政治力量强大,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十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深化过程。
1、深化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首先,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开始注意向西方学习,诞生了一批近代早期的兵器专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人以“自强”、“求富”为名发起了洋务运动,但由于洋务派兵照搬和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只实行了“器物”变革。其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起中华民国,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时期。
2、造成中国近代化道路进程中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甲午中日战争使北洋舰队覆灭,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进行“器物”变革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而奋斗争。
第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潮流。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加上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均不可能走通,所以,戊戌变法运动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镇压下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由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而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十二、民族资产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在反对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侧重点。
1、侧重点:
(1)、维新派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学习西方,兴民权、设国会、立宪法,走君主立宪道路。
(2)、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将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资产阶级这三个派别的主张体现了一种依次递进和深入的关系,在时间上也是一种前后相接的关系,表明资产阶级的斗争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才会有后来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接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与中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国民大革命的事件的发生。
2、实践上:
(1)、维新派于19世纪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君主立宪 问题在变法诏令中未被涉及到,戊戌变法也由于顽固派的破坏而失败。
(2)、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精神的《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也未能真正实现。
(3)、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革命,掀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十三、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无产阶级分别提出的救国纲领。
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理想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加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一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从而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的自私本性的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戊变法,要求兴民权、开国会、建议院、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要求在中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领导和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破产。
4、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2年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此后,中共在这一纲领的指引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的胜利,使我们认识到: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开展武装斗争。
十四、中国近代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问题的探索。
1、走旧式农民战争的道路。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并以此为工具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企图用西方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并推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等,不承认列强的侵略特权,主张与列强平等交往,结果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提出新型的救国方案而失败。旧式的农民战争的救国之路未能走通。
2、走沙俄强国之路。这是洋务派的强国梦。17世纪时,沙皇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引进西欧先进的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工陆军和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等内容,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19世纪60年代,英法等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和好”局面形成,洋务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采用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这是因为当时世界已进入蒸汽机时代,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正在向外扩充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不容许其它国家和地区真正发展壮大;中国当时已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中国已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和自由地发展经济,实现近代化;与俄国相比,中国的洋务派只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派别,根本未能控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未能全面推行其强国措施;最后,洋务运动仅局限于学习西方技术,而没有像彼得一世那样进行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改革。
3、走日本人的路。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要在中国兴民权,设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也在这一时期大力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批判中国旧有的国家制度和科学制度,指出应给人民以民主自由,并普及西学。在实施方式和途经上,维新派主张向日本的明治维新学习,首先实行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适当进行一些政治改良,然后再寻找恰当的时机开国会,设议院和定宪法,结果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而失败。
4、走英国人的路。主张走英国人的路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是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转化为君主立宪派或称为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反对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所以有的人也认为这是走日本人的道路的继续。他们中尤其是严复深受英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政权。他们因为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过“新政”,1905年又开始搞预备立宪,因而对清政府抱有极大的幻想,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活动,直到“皇族内阁”的诞生为止。他们的愿望最终未能在中国实现。
5、走美国人的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力主暴力革命,主张向西方学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宪法,实行总统制。为达此目的,他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结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失败。
6、走苏俄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受到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影响,主张“走俄国人的路”,曾依照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模式,在一些城市发动工人起义(如上海工人的三次起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和武装斗争(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未取得有效成功,三十年代,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曾坚持城市中心论,发动武装暴动,要红军不顾实情,去夺取大中城市,妄想使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取得胜利,使党和革命损失惨重。
7、走自己的路。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然而这三次起义仍然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结果这些起义都遭到了失败。但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因此,可以说三大起义为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入农村,创造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走自己的路”,即先夺取农村政权,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十五、“中华共和国”口号的提出和实现过程。
1、提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合众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和历史潮流。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革命建国纲领,主张在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2、实现过程:
(1)、孙中山提出“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发动一连串的反清武装斗争,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接着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发动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坚决捍卫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最终都归于失败。
(2)、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成立了国民政府。从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政府是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合政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的性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尤其是“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府。
(3)、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共和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要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订了《宪法大纲》,这是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抗战时期,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起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抗战胜利后,经过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斗争,在《双十协定》中规定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1946年,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坚决反对伪宪法所确认的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1947年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中国由农业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任务。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的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终于在中华大地诞生了。
十六、关于民主革命
1、民主革命的含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民主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以反对封建专制为主要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革命。16世纪下半叶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1789年爆发的法国历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则是一场较为彻底的深刻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到19世纪中叶欧美各主要国家基本上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具备的条件下发生的,基本任务只是夺取政权,使其适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一般以夺取政权为完成革命。革命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利用工农群众力量反对封建制度,但又害怕人民力量的发展,往往力图结束革命,转而与地主、贵族妥协,共同压迫劳动人民。
(2)、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了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条件。历史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俄国1905年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从此,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主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已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种革命受到国际资本势力的反对,但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种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基本上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而是以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为目的,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不属于旧的民主革命范围,而属于新的民主革命的范畴。在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如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1)、相同之处有:二者都是发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相同。二者的任务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革命的性质相同,都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
(2)、不同之处有:
第一、所处的世界时代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处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十月革命以后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的,后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领导阶级不同是二者之间的最大区别。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如“自由、平等、博爱”;后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终极目标不同。前者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结果不同。前者以失败而结束,后者则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七、中国近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西文化在近代前期的交流,也大体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经历了一个始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当然,西方不同领域的文化传入,有时是互相交错的。
1、西方实用科技的传入。
(1)、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时期。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西方的科技文化也传入中国,并初步显示了它的力量。此时,中国传统文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面对现实,放眼看世界,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从鸦片战争到1861年,中国主要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装备,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专著也相继出版。
(2)、第二个阶段是洋务运动时期。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朝统治阶级的某些有识之士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那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大张旗鼓地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他们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的热潮。
(3)、第三阶段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当时许多有爱国人士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打败中国,是因为它采取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中国要富强,必须向日本学习。他们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大声疾呼设厂自救,提出了自办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2、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播和中国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借鉴。
(1)、近代中国的维新运动是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阶段。从1895年到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创立103个学会,开设64家报馆,兴建185所学校。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是维新派的一个政治组织,又是一个译书机构。在维新派的倡导下,大同译书局、东亚译书局等一批译书机构相继出现。维新派创办的《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等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宣传西学的主要舆论阵地。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宣传西方政治学说的一位旗手,甲午战后,他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论文,提倡培养民智、民力、民德,废除专制政治而实行君主立宪。同时,他通过翻译工作向中国社会直接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该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意识,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废科举、办学堂、设报馆、译西书,大力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因而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
(2)、辛亥革命前后是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传入的第二个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愿望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工作,从1901年留日学生创办《开智录》、《国民报》起,《游学译编》、《大陆》、《湖北学生界》、《浙江潮》、《女子世界》等倾向革命的刊物陆续出版。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努力向西方追求真理。《开智录》译载了卢梭的《民约论》,《国民报》刊载了《美国独立檄》、《孟德斯鸠学说》等文章,他们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武库里,吸取了“天赋民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大力宣传革命民主思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对封建专制进行了公开的鞭挞和彻底的否定,在政治取向上,更加明确地提出建立欧美式的共和政体。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传播的第三个时期。此间,陈独秀、 鲁迅、胡适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以民主政治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提倡科学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
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五四”运动前后出版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增加到四百多种,各种组织大约有四百个。经过如此大规模的传播,西方政治思想和民主政治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3、作为西方文化中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也相继传入中国。具体表现在各种学术思想和自然科学学科向中国的移植,中国人称之为“学理输入”。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移入中国。19世纪后期,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以及逻辑学和语言学等移入中国。
4、近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是双向的。近代前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是单向的,在西方文化大量东传的同时,中国文化也通过近代来华的传教士、官员及中国留学生等人介绍到西方。
(2)、中国文化的西传规模较比西方文化的东传要小得多。
(3)、近代前期中国文化交流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4)、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全新的文化,因而在近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传入占有主流地位。翻译系统在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引进与传播过程中,是一个首当其冲的要害部门,在这方面,西方传教士占着主导地位。
(5)、在近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