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历史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高中历史教师招聘必背提纲(人教版)(4)

时间:2012-6-16 16:26:57 点击:

  核心提示:高中历史教师招聘必背提纲(人教版)(一)古代部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
考点详解: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表现:A、“纺”与“织”分离

     B、“织”与“耕”分离

     C、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④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①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创办概况:A、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B、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

      ,      , ,             性质: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④、影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

   A、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原因: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派对民办企业的诱导

 ②概况: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C、代表企业:方举赞——发昌机器厂(上海)

                       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

 ③影响: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他们逐步成

             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有利于中国的革命和民族进步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抵御外国经济侵

             略,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民国初期(1912——1919)——短暂春天

   A、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

               些障碍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B、发展表现:a、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b、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C、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D、意义: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较快发展

   原因: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①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

   A、原因:a、沦陷区: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b、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B、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②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陷入绝境

   A、原因:a、美国商品的排挤(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的挤压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B、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3、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

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

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⑤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

⑥     的

⑦     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

⑧     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考点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详解:

一、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地主阶级抵抗派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实践:A、林则徐: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

                     b、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交工匠研究仿制西方战舰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④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

解放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②概念: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

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③实践——洋务运动:A、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一批军事企业

           B、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民用企业

           C、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

           D、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E、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④结果:失败

 ⑤意义: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

第一步

二、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

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用近代民主

思想阐明了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

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②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①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②主要内容:

   A、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形式——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狂人日记》——成为文学革命的典范

   B、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积极

   A、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获得空前的

解放

   B、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有利条件

 ②消极: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

着绝对否定或绝对的肯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后期(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是李大钊

 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并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A、原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概况:a、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c、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马克思主义

      d、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

 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

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

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现代部分

考点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

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考点详解: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①背景: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家局势日益恶化,沙皇俄国成为帝国

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②时间:1917年

 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结果: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

(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2、《四月提纲》

 ①提出者:列宁

 ②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6日,列宁亲自领导。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领冬宫,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

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②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

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

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形势

 ②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③内容:A、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

     B、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C、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D、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④评价:A、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

                   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了前线的胜利

     B、消极:它的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

治危机

 ②内容:A、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

     B、工业: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C、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③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

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④作用(评价):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B、这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

 ①概念:“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

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于斯大

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了某种作用。

 ②“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A、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

   C、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③评价

   A、历史功绩:a、这一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

                 化模式。(探索和创新)

        b、在这一模式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严重弊端: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b、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

                   持续发展

        d、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经济改革措施:

A、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C、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

D、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结果及原因

   A、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收效甚微

   B、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严重的危机局面

 ②内容:A、经济: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

                   济的调节作用

     B、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实

                   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

 ③结果:苏联解体

考点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

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

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

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

考点详解

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具体原因:A、贫富差距扩大

       B、股票投机活动

       C、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

 A、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B、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结果和影响

 整顿银行业

 恢复正常金融秩序和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恢复工农业生产

 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复苏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保护劳工权利

 缓和劳资矛盾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稳定社会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②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革。美国经济从此进入

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美国:A、二战后20年——经济快速增长,黄金时期

     B、70年代——经济滞胀

     C、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D、90年代——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

                      B、发展高科技

                      C、国家进行社会改革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变化表现: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最重要的变化)

       B、实施福利政策,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C、第三产业的发展(了解)

       D、美国出现“新经济”

★拓展:

1、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

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以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社会作用:福利政策在促进了会平等,缩短富差距,杜绝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

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福利国家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

社会发展效率,使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对于福利政策,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是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时,一定要从真正的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

利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趋利弊害,充分发挥福利政策的真正社会作用

3、“新经济”的出现与“知识经济”密不可分。使美国实现了从1992年以来经济的持

续增长,但“新经济”依然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考点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

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

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考点详解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改变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

营壮大

 ②二战结束,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③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2、形成

 ①雅尔塔体制的确立:A、依据: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的若干协议

           B、特点:美苏为主导

           C、影响:奠定战后两极格局框架

 ②美国“冷战”政策:A、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B、手段: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C、对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D、表现:a、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

策的指导思想。(“冷战”的开始的标志)

                             b、经济:马歇尔计划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直接);控制西欧,

                   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根

                   本)

                             c、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③苏联的反击措施: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A、时间:1955年

   B、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苏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3、“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影响

 ①在欧洲:德国的分裂:1949 分裂 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德)

 ②在亚洲:朝鲜的分裂: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③在拉美: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苏对抗的典型表现,也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①背景:A、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C、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要联合起来,重振雄风

 ②欧共体的形成

   A、1950年“舒曼计划”提出经济联合

   B、1951年西欧六国《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次年正式成立)

   D、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③欧共体的扩大:1973年-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英国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

 ④作用与影响: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①崛起的原因:A、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B、得到美国大力扶植

        C、朝鲜战争的大量订货

        D、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经济战略

        E、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②表现:A、1955年恢复完成

     B、1956-73年高速发展时期

     C、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①不结盟运动兴起:

   A、背景:a、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b、目的: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

   B、兴起标志: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内容:a、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b、(政治)斗争任务:反殖反帝反霸

      c、(经济)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

   D、影响:a、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b、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c、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②中国振兴: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建成社义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政治改革,加剧了政局动荡

 ②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和二战后“冷战”的结束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②表现

   A、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B、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 “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C、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军事遗产,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国际地位改善

   E、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

益提高

 ③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C、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E、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F、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拓展:

1、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②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③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2、启示

 ①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受挫,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自我改革来逐步完善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曲折是暂时的,前进是历史必然方向,社会主义将必然向着健

康的方向发展

考点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

其问

题。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