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
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建立过程:
A、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
林协定》
B、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
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③主要内容(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④作用:
A、积极作用:a、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b、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c、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d、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B、消极作用:a、使美国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
济命脉
b、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
实施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非正式组织
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④作用:A、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
界经济的发展
B、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
①建立情况
A、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扩大(参见必修1第九单元第2课相关内容)
B、欧盟的建立: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
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
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C、欧元的启动: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7月,欧元成
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②区域范围:1993年成立时12国:1995年增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③影响:欧盟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
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情况: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
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1994年1
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②区域范围: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
成的经济集团(自由贸易区)
③影响:A、加快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相互弥补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加强
了规模经济的优势
B、同时加快了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建立情况:
A、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
B、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2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等
②区域范围: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③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A、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B、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a、多次出席在西雅图等地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b、2001年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由来及发展: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②作用:A、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B、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C、促进了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D、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艰难历程
A、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
据
B、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但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未能在关贸总协定被世贸组织取代之前复关
C、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②入世原因
A、中国需要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
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
强国力
C、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
D、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
E、机和平衡。
③入世影响
A、机遇:a、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b、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c、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
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维护合法权益
e、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f、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B、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C、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进程中的问题
①趋势: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的迅猛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②问题(影响)
A、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b、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c、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等问题日
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③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拓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
1、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2、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考点18.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
影响。
考点详解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①背景:A、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B、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②提出: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提
出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最终形成
③意义:A、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
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
新的高度
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①背景:A、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B、实验表明,微观的 粒子运动 不能用 经典力学 的理论来说明
②诞生和发展:A、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B、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C、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D、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相对论和量子论创立的意义
①使人类对 微观世界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①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互联网诞生奠
定了理论基础
③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美国出于“冷战”的
需要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id Wide Wed,万维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②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
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
代)
③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
“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④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⑥面临的问题:A、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B、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C、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考点19.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
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
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
影响。
考点详解
一、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①背景: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
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
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②特点:A、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强调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B、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③代表人物及作品
英国:拜伦——诗人,《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雪莱——诗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法国: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德国:海涅,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背景: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
的主流
②特点: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③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小说集),展示了19世纪上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
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司汤达——《红与黑》(长篇小说)
莫泊桑——《项链》(短篇小说)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诗体长篇小说)奠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果戈里——《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3、20世纪的西方文学
①现实主义代表: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美
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②现代主义
A、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流
B、特点: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在文学表现方
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C、代表作: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3、20世纪的苏联文学
①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②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③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解冻文学”,代表作《解冻》
二、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②西班牙: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2、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米勒《拾穗者》
②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②荷兰:梵高《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①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
①条件
A、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B、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②出现:1895年底,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
代的到来。二战后,电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迎合大众时尚,在世界电
影业中拥有十分强大的竞争力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明了电视机
②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发展
③二战以后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神速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②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③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④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⑤由于电视本身的特点,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考点详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背景:A、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军事条件: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组织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内容见P94)
②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③意义:A、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B、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新时期
C、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建立发展
A、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82年提出“十六字”方针
②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B、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③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众献策献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A、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B、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③意义
A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B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A、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C、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
原则
②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1954年载入《宪法》
③意义
A、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B、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A、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奇冤案)
B、“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②深刻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①历史条件:A、党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训是社会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政治基础
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a、措施:法制建设的方针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开始时间:1979年●主要法律:1982年11月,全国
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
的总结,成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意义: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1998年,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A、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B、2002年中共十六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一国两制”的提出:A、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B、意义: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③“一国两制”的内容
A、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两制并存: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
共存,共同发展
C、高度自治: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和平统一: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2、香港、澳门的回归
①香港回归
A、过程:1982年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B、意义:洗雪百年耻辱+标志统一大业迈大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背景: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②表现:A、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B、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
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C、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D、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E、汪辜会谈(199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F、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考点详解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A、“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屈辱外交,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关系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残余,取缔特权,奠定新型关系基础
C、“一边倒”---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使新中国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A、时间:1954年
B、内容: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特点: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②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A、时间:1955年
B、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
C、过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原因: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③影响:A、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B、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原因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遏制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及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B、中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
②主要史实
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B、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接受在台湾问题上的三原则
C、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3、中日建交
①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②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③意义: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①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②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001年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考点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