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B.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C.自然科学
D.社会科学
E.上述说法都不对
【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直观一操作性、任性可塑性、幼稚发展性、指导一模仿性、基本一再现性。
2.CDE【解析】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是:类属性同化、总括性同化、并列结合性同化。
3.ABCDE【解析】表扬或批评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教育性、实事求是、及时性、适当性、儿童化原则。
4.AD【解析】用中文发音来记忆英文单词,这属于学习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的谐音法。
5.BCD【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其中变通性又称灵活性,故选BCD。
6.BCD【解析】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7.BCDE【解析】决定是否产生移情的条件有:道德发展阶段、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状况。
8.ABCDE【解析】挫折后的心理反应有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固执。
9.ABCD【解析】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10.AB【解析】从性质上说,教育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 两个方面。
2.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动机水平为___________的动机水平。
3.___________于1903年出版了___________。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在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该“关键年龄”大约在___________年级左右。
5.___________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6.儿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
7.元认知是___________,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8.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___________三个阶段。
9.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___________评价和___________评价。
10.___________是获得学习迁移的主要手段。
【参考答案】
三、填空题
1.性格的类型差异;
2.中等程度;
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4.四;
5.斯金纳;
6.注意缺陷,活动过度;
7.对认知的认知;
8.内化;
9.配置性,诊断性;
10.教学方法。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l分,共10分)
1.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活动。 ( )
2.热爱学生是衡量师德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 )
3.依法治教就是以法治教。 ( )
4.公民行为能力分类与自然人的年龄有关。 ( )
5.发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就是找出教材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 )
6.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 )
7.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爱弥儿》集中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 )
8.课程计划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 )
9.态度和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所构成。 ( )
10.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
【参考答案】
四、判断题
1.√ 【解析】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活动。
2.√ 【解析】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体现。
3.× 【解析】依法治教是所有对于教育的治理都应该有法律依据,无法律则无行政;以法治教认为法律是行政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对行政的制约,这两种口号的取向是不一样的。
4.×【解析】公民行为能力分类与自然人的年龄无关。
5.√【解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
6.√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7.× 【解析】《爱弥儿》的作者是法国教育家卢梭。
8.× 【解析】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 【解析】态度和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10.√【解析】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最近发展区
2.学习
3.问题空间
4.应激
5.班级群体
【参考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状态:
2.学习:指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及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表现出来。
3.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不同的人,构造的问题空间也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在解决问题之前也可能改变或重构问题空间。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影响着问题空间的构造。
4.应激:是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5.班级群体:是学生在学校中形成的自然群体,学生在学校中的活动主要以班级为背景来完成。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个体的性格特征。
2.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3.对儿童的表扬或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
4.简述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
【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对儿童的表扬或批评应遵循的原则有:(1)教育性;(2)实事求是;(3)及时性;(4)适当性;(5)Jh童化原则。
4.(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七、论述题(共10分)
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七、论述题:公务员考试在线教师招考网提醒:论述题作答要点必须附带要点解释,否则不得分或得分低。
【答案要点】
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维持秩序所需要的。但惩罚应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为前提。
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做出表扬等于是评判这种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做出批评等于是表扬他的行为;表扬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对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促使双方关系的对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对方在同学中的孤立。
4.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该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
八、案例分析题(共10分)
老师在给同学们讲“圆周率”这个概念,只见她把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盘展示给学生:“大家看,这几个圆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颜色和大小不同,然后,老师补充说还有直径、周长等部分也不一样,老师强调指出:“每个圆盘可以分解为圆面、直径、周长和颜色等各个部分,而每个圆盘又都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几个圆盘的不同点(圆面大小、直径、周长和颜色)和相同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继而引导学生抛开几个圆盘的不同点(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点(本质属性),强调,只要是圆,不论大小,它们都有一个固定关系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大约是3.14倍),这个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接着问学生:“什么叫圆周率?”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和掌握了圆周率这个概念,老.师接着说:“大家都认识了圆周率,希望大家记住,今后我们还会用它来帮助计算和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试分析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思维过程。
【参考答案】
八、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老师把几个圆盘展示给学生并分解为圆面、直径、周长和颜色等部分来认识,这是分析。
2.说这些部分构成圆盘就是综合。
3.让学生讨论几个圆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就是比较。
4.抛开直径、圆面、周长和颜色等非本质的东西,找出几个圆盘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即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就是抽象。
5.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再结合起来,只要是圆,不论大小都有个共同的固定的关系,我们便叫它圆周率,这是概括。
6.指出今后遇到具体的圆的问题常用圆周率来帮助解决,这就是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