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地理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论》讲义四(4)

时间:2011-11-15 16:22:28 点击:

  核心提示: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论》讲义四...
2.促进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广泛迁移,是形成地理能力的关键地理能力是学生完成地理活动时,必备的稳定而又易于扩展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心理特征。它在掌握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也就是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在从事各种地理活动中能有广泛的积极的影响。例如,某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知识后,掌握了初步的“系统”知识,当他在学习城市环境问题时,能运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加以认识,并画出这一系统的模型(当然是十分简单的),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这种知识的迁移,一方面反映了该生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其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过程。

怎样才能在地理教学中促进地理知识、技能的迁移呢?(1)要发挥重点地理概念、规律和技能的核心作用在众多的地理知识、技能中,有一些地理概念、规律和技能,具有明显的核心作用。例如,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概念,大气环流、地带性等等地理规律,地图识认、地理要素分析等等地理技能,它们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学生掌握这些概念、规律和技能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其他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与技能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些概念、规律与技能为基础,去推导、归纳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知识结构与技能体系,而且也是促进学生地理知识、技能迁移的过程,对于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学习非洲气候特征成因时,将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规律与非洲具体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大陆范围等地理事实结合,就可以演绎出非洲的气候成因,这一过程,正是大气环流地理规律迁移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

2)要使教学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是地理能力形成的核心,它是在地理教学中以地理知识结构为基础,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使教学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形成地理能力。适于知识迁移的合理的教学知识结构,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①教学知识的排列应由整体到部分,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在地理教学中,先学习一般规律或地区总论(概述),再学习个别特征或分区地理,是有利于知识迁移的。例如,中国地理从总论到分区的安排,使学生先掌握了我国季风总的运行规律后,再学习我国季风区的各分区(如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 .)气候,不仅减少了很多困难,同时,有利于已学地理知识的迁移。

②要建立地理知识技能体系,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技能之间的纵横联系,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中,地理知识技能的纵向联系,是指地理知识由一般到个别,由整体到分区的联系;横向联系则是指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地区之间、章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这些联系的特点前已说明。而这种联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利于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时,将其与“生物群落”“生物圈”等概念进行联系,比较其异同,弄清各自的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生态系统”等地理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认识了“生态系统”概念提出的目的——在于用系统理论研究认识生物界。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应用地理知识,促进知识迁移,提供有利条件。

③安排学习知识的顺序,要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识安排序列,从而保证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利于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一般要从地区的位置开始,进而学习自然地理知识,最后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这样的知识序列是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的。因为位置是属于地理事实,既是学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础,又是简单的地理感性知识,当其首先学习。而自然地理知识不仅是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同时,其复杂程度也不及人文地理,因此放于人文地理知识之前。由于逐渐深入的知识安排,在学生学习中可以发挥主动、积极的精神,同时利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第六节            价值观的培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决定于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受到地理教学内容、方法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一方面要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地理教学过程对这种心理发展过程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思想品德得到

健康发展。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容

(一)思想品德的概念

品德就是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例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忠于社会主义、珍惜自然环境、与环境污染进行斗争等等。由于品德与人的思想认识紧密相关,所以常常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称为思想品德,例如,珍惜自然环境的情感与行为,必须在对自然环境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与巩固。思想品德是由思想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品德要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构成了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容

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学习乡土地理有利于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学习资源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正确的资源观,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珍惜资源等正确行为;学习人口知识,不仅可以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在今后生活中自觉执行我国的人口政策等等。在这众多的思想品德发展中,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思想品德的发展最为重要。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思想品德发展的三个方面,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各有其重点的内容与相对应的地理活动。因此,可将它们划分开来,成为明确的三个部分。但是它们之间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时很难完全划分开来。例如,学生的环境资源观,是在认识人与资源、环境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之后建立的,应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内容。但是,在热爱祖国、家乡、资源、环境的品德发展中,也要正确认识资源、环境,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这时却又属于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容。同理,在资源、环境的全球观念的形成中,环境资源观的建立又成为国际主义思想品德的发展。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组成的上述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必须一方面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及形成该类思想品德的主要活动,使思想品德的教学具体化、系统化;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又可加强相互间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观念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了由地理科学知识向道德知识的转化,再被学生所接受成为自己的信念等过程而形成的。

现以学生形成“珍惜自然资源”观念为例说明这一过程。在学生掌握了有关自然资源的性质、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等方面知识后,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必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其道德的含义: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应成为社会的公德。这种认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从知识的性质角度看,是地理科学知识转变为道德知识的过程。但此时学生并未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的道德观念,只是了解了珍惜自然资源道德知识的内容。学生还需要一个“接受观念”的过程,才能真正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所谓“接受观念”就是要学生信服,这一方面受到学生原有思想品德基础的限制与影响;另一方面更受到教学活动的控制与影响,这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人生观尚未形成和巩固,因而有很大的可塑性。例如,教师对珍惜自然资源的道德知识讲解得生动而富有说服力,教师本身对珍惜自然资源道德观念,表现出坚定的信念与态度,都会利于学生对这一观念的接受,进而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形成的道德情感,大多属于论理性的道德情感,例如,爱国主义情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等,都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是一种更自觉、更概括的情感体验。这种道德情感的形成,是长期的渐进过程,一方面要靠提高认识,学习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动之以情,使学生能有自我体验的过程。在这种条件中,教师充沛的情感对学生的感染是重要的组成学生自我体验、概括道德情感的形成、教师情感的感染、道德观念部分。现以爱国主义情感发展(逐渐加深)的过程为例,说明地理教学中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过程。在学习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对祖国、家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并经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形成了爱家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富绕的资源、爱社会主义及对克服祖国目前遇到的困难具有的责任感 .这一切都与爱国主义情感交织在一起,并构成了形成、发展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不断丰富,在教师的引导与情感的感染下,学生会进一步意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忠诚与应尽的义务是做人的原则。这时,上述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资源等等情感体验,得到了高度的概括,爱国主义情感才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道德行为方式是在地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例如,为了了解祖国,学生就要认真学习中国地理,广泛搜集祖国自然风光经济建设资料,上课时积极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这些道, 德行为方式大都与掌握地理技能密切相关,与地理技能的形成相似,也需要进行练习和指导;但是这些道德行为方式又不同于一般地理技能的形成,它是一定道德动机的外部表现。因此,它必须要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为基础,以一定的道德情感为驱动力,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很多道德行为方式与学习地理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因此,及时揭示各种地理活动的道德意义,成为培养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例如,前面所谈的了解祖国的道德行为方式中,大都与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相联系,如果使学生明确,并树立“只有了解祖国,才能真正热爱祖国”的道理,把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技能,与热爱祖国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时的学习活动,就成了道德行为。学生学习的目的将更明确,积极性会更高涨。这更加说明,智力发展与品德发展之间紧密的关系。

(四)各种品德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成思想品德的三个品德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形成深厚而稳定的道德情感,更不能持久而坚定地表现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任何道德观念与情感,只有在持久地表现出道德行为时,思想品德才得到真正的形成与发展;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由道德观念向道德行为转化中的巨大驱动力量,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这种关系。例如,只有在学生形成保护地理环境的观念(知道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为了人类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使其不受破坏,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的道德准则),才能形成对环境稳定而持久爱护的情感和责任感;正是出于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出于对环境的爱护与责任感,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去破坏环境,保持环境的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不攀折花木 .),并自觉地制止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在这种保护环境的行为中,又加深了对保护环境观念的认识。增进了对环境的热爱之情与责任感。由于地理教学中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渐进性特点,由于地理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不同,所以在具体单元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开端也不相同。例如,在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时,可以从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入手,之后再树立爱国主义观念;也可以先培养学生了解祖国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生活的技能,通过各种认识活动发展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再形成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观念。但是无论怎样的开端,各品德要素的关系,仍然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道德情感是驱动力的关系。例如,通过野外观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学习了了解认识家乡的技能,但仍然需要使学生明确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建立要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道德观念。只有这样,在野外观察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与技能,才能有稳固的思想基础。三、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途径

(一)深入分析与挖掘地理教材的教育因素

地理教材在叙述地理事实、阐述地理概念以及剖析地理规律、理论时,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要体现一定的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这些正是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发展思想品德的物质基础,我们一般称其为地理教材的教育因素。例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非洲政治与经济的介绍,就包含了对被压迫民族深厚同情的国际主义情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教育因素是“隐蔽”于教材对地理事物科学论述“背后”的,不易被学生所发现、感受。例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中,只论述了水循环的概念与类型,学生很难从中认识到水在地球四个圈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间的复杂过程,进而体验世界上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促进学生形成待人接物全面看问题的正确态度(克服孤立片面看问题的错误态度)。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揭示教材中地理科学知识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意义,实质上就是使地理科学知识转化为道德知识,以便于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

(二)注意培养道德行为,促进各品德要素的平衡发展

由于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地理事物进行科学论述的地理知识,所以在学生品德的发展中,易于产生偏重品德观念与情感的发展,而忽视品德行为的倾向,这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思想品德行为方式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高中地理》第三章)后,组织学生对本地水资源进行调查,并参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道德行为。由于地理活动很多是直接涉及到人与环境、人际间关系的,所以活动的本身就包含了道德意义。例如,学习乡土地理、中国地理的动机,既可是为了学习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也可以是出于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要了解家乡与祖国地理面貌的道德行为。后者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行为动机,会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恰如其分地(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明确地理活动(包括很多地理技能训练)的道德意义,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这也正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是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的正确途径。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保证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途径,而且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揭示教育因素,创立学生自我体验的情境与条件,以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而且还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思想品德(主要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观点、情感与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有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尼日利亚”国家地理讲到尼日利亚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道路及决心振兴农业,争取粮食自给自足的计划时,很自然的联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指出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要学生养成珍惜节约粮食的道德品质。这一简要的联系,不仅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感到更加亲切,认识到农业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会更坚信我国农业政策的正确,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感到骄傲。同时,还体会到教师时刻关心祖国经济建设的深厚情感,看到了学习世界地理时,借鉴国外经验与教训的具体作法,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教师就是通过这种点点滴滴的情感和思想的渗透,起到巨大的榜样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四)加速建立地理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科学化、系统化

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而丰富,有利于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思想品德的广泛发展,但内容过于分散而庞杂,也给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致使地理教学中,产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的虽然明确,但章节中的具体目标却很模糊的现象。由于这种原因,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都很明确,而且基本稳定,但思想品德发展目标却很模糊,而且多是随机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地理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发挥。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必须根据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与内容,建立中学地理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

[说明]

1.体系为四层次结构:总目的—类型目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国际主义教育目的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目的)—要素目的(思想道德观念目的、思想道德情感目的、思想道德行为目的)—具体目标(章节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2.体系自上向下表现为从属关系,即总目的下包括类型目的,类型目的包括要素目的,要素目的包括章节目标;

3.体系自下向上反映了目的的制定顺序,即由章节目标确定要素目的,由要素目的确定类型目的,由类型目的确定总目的(总目的还要受社会需求的制约)。思想品德的发展系统化、科学化。

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而又综合,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渐进性,使得地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呈现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因此,建立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是很困难的,至今尚未有十分完善的方案与模型。为了促进完善的理想的地理品德教育体系早日建立,现介绍一种中学地理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方案。

 

思考与练习

1.自选现行教科书的一章(或节)教材,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学生掌握该教材知识内容的心理过程。

2.分析学生学习上述教材时,必须运用的主要地理技能及其所属类型。研究为形成这些地理技能应如何进行训练?在教学中应怎样安排为妥?

3.在研究发展学生地理能力时,为什么既要认识地理能力的组成,又要认识地理能力的结构?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体会,你认为中学各年级地理教学中应重点发展哪些地理能力?

4.确定一章(节)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并说明为实现该目标应进行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础。

技能训练

1、 熟练掌握地理知识类型的划分方法

2、 教学模式的设计技术

3、 教学模式的微格训练

课外作业选题

课外分微格小组练习地理知识教学的技能。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分享到: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