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理课堂教学及设计
一、学习的目的要求
1、掌握至少三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2、并写成教案,在微格实验室实施
二、主要教学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结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人形容课堂教学设计好比“建筑工程之蓝图”、“交响音乐之曲谱”,确实是很恰当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地理教学中的需求、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从实质上讲,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将解决如下问题: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达到这些目标会遇到哪些问题和矛盾,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以实现既定目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系统设计,因此要综合地、全面地考虑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因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际操作过程。做好这种设计需要有以下理论作为基础: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方法论和地理科学理论。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这样几个大方面: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计和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与运用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及所用的教具,这就是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虽然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结果可以有多种多样,但在设计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必须考虑四大因素: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教师本身特点,学校教学条件。只有综合考虑上述这四方面因素,才能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体现优化原则。
一、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对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方面的技能越明确,教学方法和媒体的设计就会越有针对性,这就是为什么实行目标教学的理由。目标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用可操作的词句加以表述,教师就可以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某地区的主要半岛、岛屿、海湾”,教师就需要选择与指导学生读图有关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地图上掌握这些知识。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某个国家的主要工业部门”,教师就要采取有助于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
根据地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就是要照顾到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特点。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既有系统地理知识,又有区域地理知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又有很大不同。只有紧紧抓住各类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揭示这类知识的本质特征,深入浅出地搞好教学。
地理感性知识在中学,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地理感性知识又包括了地名知识、地理事实(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的外部表现等)、地理景观等。地名知识的特点是具有空间性、具体性、历史性和符号性。针对它的空间性的特点,教学中要充分使用地图进行地名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地名所示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掌握地名知识。针对其具体性特点——地名不是抽象的知识,它所代表的地理实体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地名所示地理实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地名本身的印象。针对大量地名都有历史起源和演变的特点,“地名教学的首要方法是‘正本清源’,从地名的语源和语意着手”①。最后,根据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的特点,还要从学习语言的方法入手,如正音正形,重要地名在教学中重复出现以加强机械记忆等。地理事实知识的特点一是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因此,进行这类知识的教学也必须选择与地图使用相联系的各种方法;第二个特点是其具体性,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感受到这类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可以采用直观方法,如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进行学习。地理景观知识教学更应该采用直观方法,必要时,辅以语言描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可见,对地理感性知识来说,虽然各种知识各有特点,所选教学方法也应不同,但地图和直观教具的使用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学方法设计要抓住这两点,主要采用让学生观察、练习的教学方法。
地理理性知识的特点是,它们反映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是抽象的、复杂的,需要学生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获得。因此,教学方法设计要考虑比较法、分析综合法、推理法等逻辑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在具体实施时,往往也离不开地图的使用。
地理数据是反映地理事物量的特征的知识。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时应先考虑那些能形成学生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的量的概念,如面积、高度、多少的方法,否则学生难以理解所讲数字的意义。此外,用比较法或用相对数字的方法会产生理想的效果。例如,讲沙漠面积占全国或全球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多少,讲某种物产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多少,都比只讲绝对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从初中所选内容看,以感性知识为主,同时也有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区域地理知识时,常辅以大量地图、图表、景观图、电视录像等直观材料。区域地理内容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个区域的地理知识线索是类似的,大都从该区的地理位置到自然环境再到经济文化。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一直为人们所批判的“地理八股”。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样的知识结构使各区知识之间产生了可比性。区域地理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例如,在讲解我国地理分区时,可以采用列表法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诸方面情况加以比较(见下页表格)。
针对区域地理各区知识结构的相似性,教师还可以采用“举一反三”、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独立分析的方法,进行贯穿其中的理性知识如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教学。例如,讲第一个分区时,教师可以多用些时间讲解如何理解、分析一个区域各种要素之间的关
在以后各分区的教学中,类似的内容就可以逐步多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还应注意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影响。
下面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实例。
课题: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
内容特点:既有感性知识——降水的空间分配和干湿地区的分布,又有理性知识——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且两类地理事物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分布规律知识的教学可以和空间分布的教学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地图。
教学方法设计要点:选用“地图分析法”。在讲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时,先让学生看我国年降水量图,对照我国地形图,说出200毫米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哪些地方。学生从年降水量图上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其中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西北部的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得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再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原来,东南沿海降水量多,是因为这里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较大;西北内陆降水量少,是因为距海洋较远,夏季风一路翻山越岭,逐渐减弱。
地理教学内容不同,就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但这只是就大的原则来说。而具体到每个课题或每个知识点上,相同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下面是教授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使用的两种不同方法。
【例一】
教师:下面,我们讲什么叫天气和气候。天气就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讲的就是天气情况。今天谁听天气预报了,给大家举个天气的例子?
学生:北京今天白天晴,有偏北风,风力3~4级,最高气温17℃。
教师:对。讲天气,就是讲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如某一天)是晴天还是阴天,刮什么风,气温是多少度,等等。那么,什么是气候呢?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如,北京的气候是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有雪。谁能再举个气候的例子?
学生:昆明的气候是四季如春。
……
【例二】
教师:我这里抄了四句话,大家先仔细听一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昆明四季如春”;“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在未来24小时内,本地区将有6~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请同学们想想,从时间范围看,这四句话描述的四种自然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第一句话描写的是一夜的现象,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描写的是一年中的现象,第四句话描写的是一两天里的现象。
教师:对,我来归纳一下。如果根据时间长短划分,第一句话和第四句话讲的都是短时间,即一天、两天之内某个地方气温、降水等情况,我们叫它“天气”;第二句话和第四句话讲的是较长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计算的一般情况,我们叫它“气候”。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
上述第一种方法是教师先提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再启发学生找出相应的实际例子,以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从逻辑思维方法上看,这叫演绎法,即从地理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定义)扩展到它的外延(实例)。第二种方法,教师先给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相应的概念。这是归纳法,即从概念的外延探究到它的内涵。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应用中要根据教师本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把握教学内容呢?主要是通过备课中的“备教材”这个环节。所以,学会分析教材、钻研教材,是教学方法、媒体使用设计的第一步。钻研教材体现在“熟”和“透”上。“熟”就是对要讲授的内容,其中哪些是要掌握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哪些是选学材料,哪些是技能训练,心里要一清二楚。“透”就是对教材中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背景材料很了解,不仅是本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还有本章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甚至与中学其他科目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本章节在全课程中的地位等。背景材料是指教材中某些内容安排,甚至某些表述方法的内在意义。此外,对教材中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顺序安排,即自己是严格按照教材顺序讲,还是重新组合都要有所考虑。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已从整体上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及能力基础。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则要由教师自己来做。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是如何掌握地理知识的,他们对地理的兴趣怎样才会产生,在什么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能够更成功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怎样增强的等等。
从学生年龄特征上分析,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在认识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上都有着很多的不同。学生认识过程的差别要求地理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形成了初、高中明显不同的地理教学特色。例如,从初中学生的记忆发展上看,识记的有意性日益发展,但“初一学生的无意识识记还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对有兴趣的材料记得比较好,而对一些困难的材料记得比较差”①。且他们的机械记忆还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意选择有趣的材料辅助困难问题的教学,并用反复练习和反复应用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某些基础知识。但教师不能满足于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因为初中教学有发展学生意义识记的任务。如果地理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不仅会使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而且会错过发展学生意义识记的机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高中学生则不同,从他们的心理发展来看,已经不以机械记忆力主,而是更注重对所学内容意义的理解和对知识之间联系的掌握。所以,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为主,对于必须机械记忆的地理知识,也应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记忆。
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上看,“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抽象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比小学自然课中涉及的地理知识明显增多,但这些抽象知识的学习必须有恰当、充足的地理感性材料作基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形成学生地理表象、地理感性知识的学习需要用直观教学方法,那些地理理性知识的教授往往也需要使用直观方法。还以前面举的区域地理理性知识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和区域分析方法如地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去分析新的区域时可能会发生困难,教师总要反复启发和提醒,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学习活动时,要掌握好深度,同时要有耐心,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必要的感性辅助材料。高中地理教学以理论性知识为主,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②,所以教师应该采用较多的思维方法进行教学,以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通过地理教学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实际中,高中地理教学往往会出现学生觉得困难的现象。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许不适当外,与同是高中学生,不同年级也会有差别的特点有时容易被忽略有关。有些研究表明,“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刚升入高中的时候)主要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具体材料,还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抽象概括”①。地理课正是在高一开设,教师对高一学生思维的这个特点应该加以考虑,并选择适当的直观材料,尽量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从不同学校的特点看,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如从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上看,重点学校的学生一般要好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这就为地理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普通学校,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常使课堂教学脱离预定目标,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把他们吸引到学习上来。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趣材料,使用一些可以把学生吸引到学习过程中来的活动方法,只要活动组织得好,是可以使所谓的“问题”学生集中精力上课的。由于普通学校有些学生入学时基础较差,教师要注意在地理课上联系小学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同时,要把新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搞扎实,因此,课堂教学不宜引入过多的课外知识,讲课的深度达到大纲要求即可。在重点中学上课则不同,由于很少有课堂纪律的问题,学生入学时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快,知识面较广,教师授课时,比较简单的知识(如某些地形的分布)教学速度可以快一些,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还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我国,城市和乡村学生的不同也是地理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对各种地理环境、地理事物的熟悉程度也很不相同。这种差别对中学的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也许影响不大,但对地理教学就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在乡村中学讲农业和在城市中学讲城市的交通发展,可以直接引用学生熟悉的概念、事物、实例教学。相反,在乡村中学讲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和在城市中学讲农作物,就需要设计一些直观方法先使学生建立起相应的感性认识,否则学生的学习会发生困难。此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来安排教学。例如,讲有关环境的问题,在保证达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乡村中学的地理教学可以多讲一些乡村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还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课堂外讲解有关的知识;而城市中学的地理教学可以多开展有关城市环境问题的讲述、讨论和研究。
综合地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方法选择了。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教学中,特别是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多使用谈话法、自学辅导法、“读议讲练”教学法等学生参与较多的、形式活泼的教学方法;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极少有教师这样做,他们更多地使用讲解的方法。因为从教学内容上分析,地理位置、地形分布等知识多属感性知识,没有更多的道理需要讲或可以在初中讲。初中地理课的内容密度相对较小,教师有时间让学生多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理性成分增多,内容密度加大,课堂时间很紧,需要采用教学效率较高的方法。从学生特点分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初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以免他们上课走神。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更喜欢思考一些问题,初中式的谈话法对他们就不合适了。但是讲述法并不是适合高中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唯一方法,地理教学中的讨论法、问题研究法等都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