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6)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 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教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故选C。
2.D 解析: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求而引起的,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远景性动机持续时间较长,近景性动机持续时间较短。“为中华”是外部动机,为“崛起”而奋斗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故选D。
3.B 解析: 学校物质文化包括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卫生、校园绿化、教育和教学场所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等。故选B。
4.A 解析: 儿童的发展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故选A。
5.C 解析: 活动目标是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6.D 解析: 课外活动是指正式课堂之外的活动,既有教师组织安排的活动,也包括学生自行发起的活动,将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故选D。
7.D 解析: 读、写、算,是公民所必需的“三基”。故选D。
8.B 解析: 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既包括教师教,也包括学生学。
9.A 解析: 远程教育通过远程传播系统进行学习。故选A。
10. C 解析: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故选C。
11.A 解析: 相对评价有利于在群体内作出横向比较,故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也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动机。故选A。
12.D 解析: 题中表述体现的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故选D。
13.B 解析: 略。
14.D 解析: 埃及在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故选D。
15.C 解析: 幼儿教师晨间接待幼儿入园工作的重点是检查孩子的身心状况。故选C。
16.B 解析: 只有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才是源自内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才能起到长期、稳定的激励作用。故选B。
17.B 解析: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故选B。
18.D 解析: 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故选D。
19.B 解析: 题中表述属于教育研究的继承性和超前性。故选B。
20.C 解析: 对教育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是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 BDE 解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层次递进的三个阶段,依次是依从、认同和内化。故选BDE。
2.ACE 解析: BD两项是人际排斥的主要特征。故选ACE。
3.CD 解析: AB两项为非正式评价的方式,E项为非测验的一种评价技术。故选CD。
4.ABC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1)普及小学教育;(2)学制改革试验;(3)教学改革试验。故选ABC。
5.CDE 解析: 略。
6.ACE 解析: BD两项也可看做是环境因素的内容。故选ACE。
7.AB 解析: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体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要求,所以课程设置必然要受它们的制约。故选AB。
8.ABC 解析: 略。
9.ABD 解析: 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故选ABD。
10.CD 解析: 略。
三、填空题
1.对外良好适应 2.组织化观摩 非组织化观摩 3.笔试 4.思想品德课
5.领域 面向全班 功能 小组 6.自上而下 7.普遍性 基础性
8.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 9.免试 10.转化 合理性
四、简答题
1. 【答案要点】(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
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
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
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 威很强
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
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
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缈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
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
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
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2. 【答案要点】(1)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儿童的学习有不同
的要求,因而儿童学习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受儿童个性特点的制约。儿童兴趣爱好的深度
和广度影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及深刻性;儿童意志品质的好坏,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速度;
志向水平的高低,影响动机水平的发展;儿童的性格和气质也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3)受儿童年龄特征的影响。年龄越小,学习动机愈具体,以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为主导;年龄大
一些的儿童,学习动机便逐步向间接的、远景性的方面发展。
3. 【答案要点】加涅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将学习分为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
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
(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
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4)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
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5)动作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
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
4. 【答案要点】(1) 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
需要。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
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
作用。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
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五、论述题
1.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
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1)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对人格
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
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
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3)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
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4)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
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例
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等。
2. 【答案要点】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师荣誉主要体现在:
(1)光荣的角色称号;
(2)无私的职业特性;
(3)崇高的人格形象。
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正确荣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其次,教师荣誉是激励和推动教师积极进取,更好地履行教师义务,争取个人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助推器。
最后,教师荣誉是促进教师自身道德发展和完善,形成良好师德风尚的重要精神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
1. 【答案要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
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照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
自己去行动,开发潜能,追求创新。
2. 【答案要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以学生为本的个性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他们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什么消失了呢?首先,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孩子从出生起耳濡目染地接受着家庭环境及父母的熏陶,更何况中国的家长是最溺爱孩子的,而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其次,中国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点滴小事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优秀的个性品质,实施完全的人格教育。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充分调动家庭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利用教育合力对学生形成一致性与连贯性的良好影响,使中国的年轻一代逐步展现出优秀的个性品质与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