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5)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2分)
1._____________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2._____________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_____________。
4.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教学评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分。
5.设计并开展_____________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之一。
6.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8.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9.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10.儿童多动症高峰发病年龄为_____________岁。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两全”是指(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4. 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原则。
A.疏导 B.因材施教
C.导向性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 )起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1995年1月1日
C.1996年1月1日
D.1997年1月1日
6.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7. 力求本学期考得好,力求得到本学期的奖学金,属于( )。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高尚的动机 D.成就动机
8. 应用题的解题策略一般应包括( )。
A.提出问题、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B.提问、识别、探索、解决
C.判明问题性质、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D.提出问题、选择算法、找寻条件
9. 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反应 D.过度理由效应
10. “进退维谷”是一种(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11.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
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12. 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13.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4.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5. 班风和校风属于教学传播活动中的( )。
A.教育传播系统
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媒体
D.教育传播通道
16. 观察法的不足是( )。
A.难以制订严密的计划 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的判断相当不易 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
17. 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的人属于(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8.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9. 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 )。
A.口耳相传 B.教育
C.文字 D.媒体
20.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的策略是( )。
A.“取法乎下” B.“取法乎中”
C.“取法乎上” D.“无法即法”
三、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 )。
A.仪表因素 B.空间距离因素 C.相似性因素
D.能力因素 E.个性品质因素
2.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3. 下列属于德育的途径有( )。
A.参观军事博物馆 B.学习模范事迹
C.教学活动 D.共青团工作
E.进行公益劳动
4. 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
D.融合课程 E.广域课程
5. 构造主义把人的经验分为( )。
A.感觉 B.意象
C.激情状态
D.意识
E.知觉
6.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7. 好的研究课题要满足的要求有( )。
A.有价值
B.有一定的科学和事实依据
C.具体明确 D.覆盖广泛
E.大众性
8. 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哪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
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9. 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 )。
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
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C.消除非理性观念
D.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
E.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
10.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学校规章制度
E.对教师的期望
四、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本位论
2.“物质化”过程
3.课外教育
4.经典条件反射
5.教育方针
五、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六、论述题 (第1小题8分,第2、3小题10分,共28分)
1.我国小学教育评价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2.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3.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