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5)答案
一、填空题
1.语言 2.自述法 3.关键期 4.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5.班级教育活动
6.继承性
7.课时计划 8.初级中等教育 9.学科基础知识 教育学科基础知识 10.8~10
二、单项选择题
1. D 解析: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不同。教育目的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特点的反映,体现着这一发展的时代特征。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都是主观层面的,不能作为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故选D。
2.D 解析: “两全”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故选D。
3.B 解析: 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学的很多概念。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故选B。
4.D 解析: 马卡连柯的话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故选D。
5.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故选A。
〖HJ40x〗
6.D 解析: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指人脑中贮存的一系列“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故选D。
7.B 解析: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故选B。
8.A 解析: 解决应用题的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性质、选择算法和寻找条件四个步骤。故选A。
9.A 解析: 略。
10. B 解析: 双避式冲突是指必须在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间回避一种事物时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一种既趋向又回避的心理状态。故选B。
11.A 解析: 一 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的立场出发所阐发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终极价值性,具有较高的精神含量。它对我们思考人与教育的精神实质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故选A。
12.B 解析: 课堂结构就是由学生、学习过程和情境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故选B。
13.A 解析: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故选A。
14.C 解析: 教学内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故选C。
15.B 解析: 班风和校风属于教学传播活动中的教育传播环境。故选B。
16.C 解析: 使用观察法时,不容易作出精确的判断。故选C。
17.B 解析: 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场依存型的学生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场独立型的学生,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知应属于场依存型。故选B。
18.C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故选C。
19.B 解析: 教育是科学技术传递的主要途径。故选B。
20.C 解析: 教师最好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故选C。
三、多项选择题
1. ABCDE 解析: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相似性与互补性、个性品质、接近性、熟悉性等,题干五个选项基本都有所涉及。故选ABCDE。
2.ACDE 解析: 《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故选ACDE。
3.ABCDE 解析: 略。
4.BDE 解析: 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HJ38x〗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因此,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属于综合课程。故选BDE。
5.ABC 解析: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6.ACD 解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故选ACD。
7.ABC 解析:〖HTK〗好的研究课题要有价值,有一定的科学和事实依据,要具体明确,具有独创性和可行性。故选ABC。
8.AE 解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的差异属于个体差异。故选AE。
9.ABCE 解析: 略。
10.ABCE 解析: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和教师的期望等。故选ABCE。
四、名词解释
1.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2.“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分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式”的过程。
3.课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4.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刺激的替代过程,即有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
5.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五、简答题
1. 【答案要点】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接轨;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 【答案要点】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3. 【答案要点】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培养间接兴趣;
(4)排除干扰。
六、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问题有:(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
改革做法:(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2. 【答案要点】(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法;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 【答案要点】(1)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本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人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强调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创设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保证学生在充满满足感、案例感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安排的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2)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人本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的材料。激发学生从自我倾向性中产生学习倾向,培养学生自发、自觉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