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在文明社会中,他们必须遵守一切社会文明准则和规范。在排泄方面,他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知道大小便去厕所,不随地大小便,以及养成一切与排便有关的文明习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指导和适当的训练。
一、婴儿排尿排便的指导与训练
婴儿排尿排便的训练应从其出生其逐步开始进行。训练婴儿排尿排便的关键是让婴儿主动意识到大小便,并能逐渐学会控制,婴儿大脑皮层和相应器官的逐渐成熟,以及对婴儿的适当指导和训练,是婴儿学会排尿排便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此外,成人的耐心也使婴儿学会控制排尿排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婴儿排尿的指导与训练
婴儿排尿的指导与训练就是让婴儿在产生尿意的时候,能主动控制,并将尿液排在便盆或厕所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1、1岁以内
婴儿开始使用尿布时,成人应注意给婴儿勤换尿布,让婴儿感受到干尿布与湿尿布的不同,为婴儿感受尿意打下基础。在婴儿排尿时,成人可以发出某种固定的声音,让孩子将此声音与排尿建立起联系,并逐渐学会用此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尿意。成仁还应该注意婴儿的饮食量、出汗情况、季节 与气温的特点以及婴儿的身体活动情况,以便较准确地把握给婴儿把尿的时间。
2、1岁以上
这个年龄段是排尿训练的最佳时期。此时,婴儿膀胱的储尿能力和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有所增强,能在短时间内憋住尿液,为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提供了条件。
训练排尿的最佳季节是温暖的春、夏季。这些季节的便盆不凉屁股,尿湿的裤子也容易晾干,而且婴儿排汗较多,,排尿的间隔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成人掌握婴儿排尿的时间。训练排尿时,成人应注意观察婴儿的表情和姿势,婴儿在排尿前,通常伴有打冷战、发愣、下蹲等表现。成人觉察后,应及时提醒婴儿坐盆排尿。成人还应注意将便盆放在固定、易拿的地方,便于帮助婴儿形成排尿的条件反射,也便于婴儿及时找到便盆。婴儿在排尿时,成人除了发出某种声音外,还应教会婴儿用语言表达尿意。在训练排尿期间,应尽量保持家庭生活的安定和祥和,减少动荡不安和紧张,同时,还应注意不可强迫婴儿排尿。
(二)婴儿排便的指导与训练]
与控制排尿相比,帮助婴儿学会控制大便的训练要容易得多。成人在训练婴儿排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婴儿排便前的动作表现。婴儿在排便前常常排出有臭味的气体,同时伴有身体用力的动作和发出市井的声音,成人应及时将婴儿放在便盆上。
2. 成人应尽可能地帮助婴儿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防止婴儿便秘。成人可以让婴儿在饭后坐在便盆上,利用婴儿的结肠反射将大便排出。让婴儿多参加身体活动,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也有利于婴儿排便。
3. 应避免婴儿在排大便时吃东西或玩耍。排便是一种条件反射,需要婴儿专心致志,如果婴儿在排便时吃东西或玩耍,就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不利于排便反射的建立,而且,较长时间坐盆,还会造成婴儿肛门脱出和腰部、臀部的疲劳,不利于婴儿的健康。婴儿每次排便的时间应为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不可过长。
4. 婴儿成功地排除大便后,成人应对其进行赞扬和鼓励,不要对婴儿的粪便表现出厌恶的神态,防止婴儿出现心理性便秘。
二、婴幼儿排泄的卫生
(一)鼓励和引导婴幼儿自己排尿和排便
成人发现婴幼儿有排尿排便迹象后,应及时指导他们排泄,并对婴幼儿成功地排尿排便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对排尿排便的自信心。对偶尔不小心将尿或粪便排到裤子上或床上的婴幼儿应给予理解,不指责,并消除婴幼儿因排泄失误而造成的紧张感,稳定婴幼儿稳定排便的信心。
(二)及时排尿、排便,不憋尿、不憋大便
婴幼儿有尿意就应排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失去收缩能力,而发生排尿困难或感染。同样,当婴幼儿产生便意后也应该及时排便,防止粪便长时间积存,出现便秘。当婴幼儿因贪玩憋尿、憋大便时,成人应及时提醒他们排泄。
(三)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排泄习惯
(1)培养婴幼儿用语言表达大小便的习惯,
(2)培养婴幼儿专心排大便的习惯,避免婴幼儿在蹲坑或坐盆是玩耍。
(3)培养婴幼儿便后用卫生纸擦拭的能力和习惯,女友而笑便后,也应学会用卫生纸擦净外阴的尿液。
(4)培养幼儿便后冲厕的习惯。
(5)培养幼儿便后洗手的习惯。
(四)注意幼儿厕所与便盆的清洁卫生
托幼园所的厕所应保持清洁卫生,经常打扫消毒。婴幼儿使用过的便盆应立即倾倒,刷洗干净,每日用消毒液浸泡。
(五)保教人员应仔细观察婴幼儿的排尿、排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婴幼儿排尿的次数、数量于当日的饮食量、天气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若婴幼儿喝水不多却多次排尿,同时伴有血尿、尿痛的现象,应怀疑是泌尿系统感染,需要及时请医务人员进行检查。
婴幼儿排便的情况也能反映出其身体的健康状况。若婴幼儿连续几天未排便,说明婴幼儿便秘,教师应督促婴幼儿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多运动并帮助婴幼儿排便。若婴幼儿的粪便油酸臭味,很可能是食量过多或消化不良,应教育应由而少吃零食,不暴饮暴食。若发现婴幼儿拉稀而且排便次数较多或是大便的颜色异常,应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第五节 幼儿的盥洗
一、盥洗的重要性
盥洗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幼儿毛发、皮肤保持清洁,提高皮肤的各种功能,减少皮肤被汗液、皮脂、灰尘污染的机会,提高皮肤的抵抗力,维护身体的健康。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幼儿日常盥洗的内容
(一)洗手
洗手前幼儿应先卷衣袖,轻轻拧开水龙头,将手心、手背、手腕浸湿,然后搓肥皂,最好搓出泡沫,是手心、手背、手指缝都被肥皂洗到,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关好水龙头,最后再用毛巾将手擦干。
注意方面:用流动水给幼儿洗手。吸收时,要求幼儿双手略向下,避免水顺着手臂倒流弄湿衣袖。冬天洗手后应擦油。教育幼儿认真洗,不玩水,不敷衍。
(二)洗脸
将毛巾洗湿拧干后,用毛巾先擦里、外眼角,然后擦前额、脸颊、鼻孔下放、口周围、下巴、脖子及耳朵。其间应清洗毛巾1~2次,以保证毛巾的清洁。冬季洗脸后应擦油,以保护幼儿的皮肤。
这里应注意:用流动水给幼儿洗脸。前额、眼角、鼻孔、口周围、下巴等处是幼儿洗脸时经常遗忘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提醒幼儿。
(三)刷牙
刷牙前应先漱口,将放有牙膏的牙刷在刷牙杯里沾湿,然后顺着牙缝竖刷,里外都应刷到,刷牙后应彻底漱口,并将牙刷涮干净,最后,再将牙刷的毛端朝上、牙刷柄向下放入牙刷杯中。
这里要注意的是:幼儿在练习刷牙阶段可以暂不使用牙膏。教会幼儿从后向前挤牙膏。教师和家长应督促幼儿认真刷牙,尤其是牙的内面也应仔细刷。
三、幼儿盥洗过程中的照料、检查与指导
(一)全面照顾、及时督促、仔细检查
盥洗环节较易出问题,例如地面游说,有可能会将幼儿滑倒,幼儿玩水将衣服弄湿等,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注意全面照顾、及时督促、仔细检查,使此环节既能达到清洁的目的,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盥洗前应向幼儿强调盥洗的纪律要求、卫生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并应分小组进行盥洗,避免盥洗室人多拥挤。对个别衣袖卷不上、不会洗手、肥皂眯眼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帮助。幼儿洗手后,教师要检查每个幼儿的手洗得是否干净,包括手指缝、手背、手指甲、手腕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习惯
(1)培养幼儿勤洗手的习惯。应培养幼儿饭钱或便后洗手的习惯;幼儿外出游戏归来也应该督促其洗手,使幼儿养成手脏了就应洗手的好习惯,随时保持手的清洁。
(2)培养幼儿每天洗脸、洗脚、洗屁股的习惯。
(3)培养幼儿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
(4)培养幼儿经常洗头、洗澡、换衣的习惯。
(5)培养幼儿勤剪指甲(趾甲)、男幼儿勤剪头发的习惯。
第六节 对体弱儿、残疾儿的照料
幼儿的身体状况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身体强健,不常得病,而有的幼儿则体质较弱,常有病;有的幼儿身有残疾或患有某些疾病,教师应区别对待,对这些幼儿要格外照顾。
减少体弱儿与恢复期病儿的接触;根据气温情况随时给体弱而增减衣服;体弱儿出汗后应及时帮其擦干等。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幼儿,可让其进行安静游戏,避免做剧烈的运动,睡眠时间可延长些。对肥胖的幼儿,在引导幼儿适当节食的同时,应鼓励其积极参加身体的运动,适当增大能量的消耗,减少多余的热能在体内的堆积。对视力异常、戴眼镜的幼儿,应注意其在体育活动和户外自由活动时的安全,防止幼儿跌到撞伤。对患有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幼儿,教师应了解过敏源,尽量避免其他幼儿与之接触,尽量减轻和控制幼儿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