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学校也有明显的体现,其中之一就是学校的设备条件。在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很多中学已经将计算机引入每个教室;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经费还不能满足粉笔的购置。显然,设备条件的差异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以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使用自学辅导、讨论、研究等方法。在条件较差的学校,就要采用少花钱的方法,如使用随手可以找到的替代物进行模拟演示。例如,如果使用计算机比较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模拟演示褶皱断层现象;如果学校条件差,教师使用手头的书本也可以模拟褶皱断层现象。同样,设备好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更多地使用直观方法;设备差的学校,教师则可能更多地使用语言描述和讲述的方法。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并不强求教师在讲授某些内容时必须使用什么方法或手段。可见,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外,很重要的是考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四、根据教师自身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和选择教学媒体
最后,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每个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不擅长的地方。不论别人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如何成功,即使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都相同,你自己也不一定能够使用得好。教师个人的教师素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观点、教学经验和兴趣爱好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能力极强,可以使课堂讲述达到很理想的效果,他就可能更多地选用讲述的方法;有的教师美术功底很好,也许他会更多地选用幻灯、板画辅助教学,因为对于这名教师来说,绘制投影片、幻灯片和板画是有兴趣且不太困难的事;有的教师计算机知识掌握得较好,学校又有条件,他就可以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避免不顾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
地理课上学生的“学法”近年来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关注。怎样在教学方法设计和媒体选择时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呢?其实,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学法也不是孤立的,教师好的“教法”就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好的“学法”。其中有外在的,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告诉学生怎样读图、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记忆地理知识等;也有潜在的,即从教师的讲述和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处理中,使学生受到启发和熏陶。这是因为,如果教学方法设计得好,教学媒体选择恰当,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已经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已经完成,下一步就是设计如何在一堂课中用所选择的方法和媒体去实现预定目标,这就是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教师要解决一堂课的结构问题,各部分的衔接问题,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
一、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的第一个内容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抓住主要环节,就可以顺利地安排其他活动。例如,某堂课的主要环节是教师讲授新课或是学生读图回答问题为主,或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主。设计的第二个方面是辅助环节。主要环节确定后,要设计好其他活动以配合主要环节。例如,以教师讲述为主时,应考虑是否要使用直观教学法配合,是否要安排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等;以学生活动为主时,应考虑教师的短时间的集中讲解如何安排等等。设计的第三个方面是教学辅助材料。在这堂课上,教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学材料除了课本和必备图册外,还包括各种挂图、图片、图表、实物标本、音像资料等。设计的第四个方面是时间的分配。每个教学环节大致需要用多少时间应该事先设计好,做到胸中有数。设计的第五个方面是如何安排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步特别需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认真考虑。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一步。成功的教学往往有这样几个因素:主导方法安排恰当,各个环节衔接得好,没有漏洞;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可以接受;过程紧凑但不死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等。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导致成功的课堂教学,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反馈的信息可作为对下一个过程进行调整的依据。有的年轻教师或实习教师上完课后反映,有时备课备得挺好,可一到课堂上根本不能按照想好的去做。实际上完全不能按照设计好的过程去做的现象很少出现,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当堂进行适当调整是正常现象。如果不能实现的地方很多,就要考虑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教学过程设计不那么符合课堂教学规律,所以许多设计好的内容难以实施;二是教学过程设计确实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教师没能使自己的教学按照预定进程发展,这说明教师导学的能力还不强。
二、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划分的设计模式
由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注意系统地、全面地考虑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各个方面,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活动,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设计过程。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多种模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这里只介绍几种基本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模式设计。教师教学时,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一)教师主讲式
教师主讲式是指在整个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导方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下面的教学实例是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的概括。
课题:“侵蚀作用”片断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讲到,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五种表现形式。也知道风化作用通过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对岩石进行破坏,但不能把碎屑搬走。然而,风化作用拉开了外力作用的序幕,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
[板书] 二、侵蚀作用
[提问] 什么是侵蚀作用?它有哪几种类型?它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放录像] 侵蚀作用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看录像,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分四种类型)
[板书] 1.风力侵蚀
2.流水侵蚀
3.冰川侵蚀
4.海浪侵蚀
[展示投影片]风蚀蘑菇
[讲解] 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进行冲击和摩擦,使岩石遭受破坏。突出地表的石柱因下部近地面气流挟沙粒较多,磨蚀厉害,而上部磨蚀较少,使其变成蘑菇状。在沙漠地区还可见到风蚀洼地、风蚀柱等。
流水的作用更是强大和普遍,是自然界主要的侵蚀力。
[展示投影片] 黄土高原沟壑
[讲解]黄土高原土层松厚,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展示投影片]河床的加宽加深
[讲解] 河川里的水能够卷起卵石、砂子、淤泥,甚至更重的砾石、岩石等,像磨料一样,不断刮坏河床,使河床加深加宽。
流水除了对地表进行机械冲刷外,对岩石还有化学溶蚀作用,即对岩石、矿物的溶解而产生破坏。喀斯特地貌就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解、冲刷、沉淀而形成的。
[展示投影片]岩溶地貌
高寒地区的冰川,可刨蚀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地貌。
[展示投影片] 冰蚀地貌
海浪打击岩石,可产生38吨/平方米的压力,使海岸崩塌,形成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
[展示投影片] 海蚀地貌
[总结]通过录像、投影片的展示,我们了解了四种类型的侵蚀作用,看到了它们塑造出的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提问] 风化、侵蚀都对地表有破坏作用,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讲解] 风化:破坏但不搬走碎屑。
侵蚀:破坏并把碎屑搬走。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是教师的讲授,辅助环节则有板书、提问、展示投影片和标本及播放录像。这些辅助环节的作用很明显,都是紧紧围绕教师的讲授安排的。穿插在讲授中的投影片、标本和录像片的使用,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讲解做铺垫。具体实施步骤是先让学生观看这些实物标本和投影片,然后教师进行讲解。所选教学片断中的学生参与活动是:讲解前的提问→观看录像→回答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录像材料中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至于比较复杂的“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问题,则由教师在后面一步步讲解清楚。最后的提问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自问自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讲授占了相当的比例,但教学过程的设计仍然考虑到了学生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学习的结合,考虑到了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的配合,也考虑到了学生知识学习和观察能力培养的结合。
主讲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使用教学语言直接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原理的过程,它是当前我国地理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过程。原因是除了它具有知识传播容量大,传递速度较快,对解决难度较大的地理理性知识教学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作用较大,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等特点外,还因为从某种角度看,这种过程对外界环境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范围广泛。
要设计好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语言设计。既然是以地理教师的讲授为主,地理教师教学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就尤其重要。除了对教学语言一般语素的要求外,特别要注意锤炼讲解和描述的方法,即如何把问题讲清楚,做到突出重点、富于启发性和深入浅出等。
2.较长时间的讲授,需要教师很好地组织讲授内容,使讲课逻辑性强,脉络、层次清楚。即首先要安排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内容的组织是否符合地理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其次是各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要自然,要习惯使用必要的指示词,如“下面”“刚才”“现在”等。
3.实例、比喻和趣味材料的恰当运用。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减少较长时间讲解容易出现的枯燥感觉。新教师或师范院校的实习生在讲课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材中的某个内容就写了一两句话,非常简单,怎么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举些实际例子,把问题展开。下面就以直布罗陀海峡的讲授为例。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关于直布罗陀海峡并没有直接描述,只是在讲到地中海时写到:“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在世界交通中占重要地位。”但在本节开始的读图中要求学生找出直布罗陀海峡,看看它的位置有什么重要性。教师处理这个问题时,对它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讲:“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讲埃及苏伊士运河时,有这么一段话,说苏伊士运河的建成使地中海和红海彼此相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非洲的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这段航程行驶的路线就是由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到地中海,再经苏伊士运河到红海和印度洋。可见直布罗陀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现在,直布罗陀海峡是海上贸易往来的要道,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船只往来于此。直布罗陀海峡还是欧洲到达北非的最近通道。由此可见它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
4.围绕主讲内容,合理安排多种教学活动。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一般为20~30分钟,其他时间应安排学生活动,如回答问题、读图、填图、使用学具、观看教学录像等。这些活动的安排要起到配合讲授内容的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还应根据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展示标本、投影、录像等。
(二)问题引导式
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最终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主讲式教学过程不同,教师不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或讲述,而是以“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小结给出正确答案”的线索指导一节课的进行。以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等为主导方法的教学过程,都是问题引导式的教学过程。下面举出的就是问题引导式教学过程的实例。
课题:欧洲西部的范围、位置、轮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读课本前面插页上的彩图21、22、23。提问:彩图上的景观位于哪一个大洲?(学生回答略)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