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教育作用是指各教学因子的思想教育内容及其作用。确定教学因子的教育作用,就是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深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确定一课、一节等局部教材的思想教育重点内容的过程。长期以来,如何“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为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局部教材分析中设立了“分析教育作用”的项目。这一项目的设立是基于下述观点: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智慧,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与自然、社会斗争的意志和情感。这种意志、情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材料,也是“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意志和情感往往隐藏于知识之中,有时不易被发现和利用。这也是“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困难所在。因此,要确信任何教材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作用,要认真挖掘它们。
为了确定教材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明确学科思想教育的重点。地理教学思想教育的重点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它们在现代地理教育中,具体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与环境观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结合我国山地面积广、平原面积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体现。其次,在分析教材教育作用时,还要区别各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1.显露式指那些教育因子本身就有明显教育作用,可直接用来进行思想教育的。例如,关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知识,是直接可以引起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材,属显露式的思想教育;
2.隐蔽式指那些知识表面并不具有思想教育作用,需要教师揭示其内涵才能进行思想教育的。例如,地球的形状是三轴椭球体,这一知识表面上并不具有任何思想教育,但仔细想来,这里却凝聚了人类漫长岁月的艰苦认识过程(由“天圆地方”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 .直到今天的卫星测量)与智慧的结晶。教师如果用简明的语言,揭示这一知识内涵的思想内容,将是激励学生珍视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材料。
3.互补式是需与其它知识结合,才能起到教育作用的教材,这要求教师将它们巧妙地进行联系才能进行思想教育。
最后需要指出,教学因子的教育作用是与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的,即在传授知识、培养训练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因为,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寓于知识内容中的。因此,在局部教材分析中设立“分析教材的教育作用”,不是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过程割裂开来,而是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并有利于它们之间紧密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即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
三、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整体分析的三项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整体分析的三项内容,从不同角度对整体教材进行分析,又相互联系,共同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分析教材的时代背景,是从“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这一指导思想出发的,用这一观点研究教材的目的与特点,并用这一观点确定教材能否适应现代的要求。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是运用系统论关于结构、功能的基本理论,对教材的组成与内部结构进行剖析,进而阐明教材的功能。“功能,总是一定结构的功能;结构,总是一定功能的结构”。因此,为了弄清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在教学过程之前,通过对教材结构的分析,达到这一目的。这一观点为掌握、运用教材提供了指导。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是运用系统论的有序原理去分析教材外部联系的必要与可能,以探讨教材成为开放系统的途径。现代教学已逐渐向开放教学发展,现代的地理教材也应不断发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任何有序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必须与外部联系。这又从方法论上提供了使用教材的另一重要原则,即加强教材的外部联系。
这三方面紧密相关,因为,只有明确了教材的时代背景,确定了教材目的之后,才能正确分析与评价教材的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完善;只有了解了教材的结构与功能,才能准确地进行外部联系;同时,也只有加强了合理的外部联系,才能使教材的结构更完善、功能更有效,进而能更好地实现教材的时代职责。
(二)局部教材分析各个项目环环相接,构成分析具体教材的一整套方法
局部教材分析的五个项目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有很强的顺序性。局部教材分析起始于分析教材的组成,即划分教学因子。因为,它为分析教科书的内部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还
与内部联系的分析共同组成了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内部结构。这一知识体系是认识与使用教材的基础,也是进行教材外部联系的基础。教科书知识体系与外部联系的知识又构成了教材知识体系,这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具有切合教学实际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与广泛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就可进行教材的功能评定,即地理能力与教育作用的分析(另一功能——知识教学,已在形成教科书知识体系或教材知识体系中进行了分析),以保证教材为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做好准备工作。
由此不难看出,对具体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应是:
1.在弄清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2.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外部联系,建立起教材知识体系;
3.在教科书知识体系与教材知识体系的形成中,完善教材的知识教学的功能;
4.在两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两个职能的内容与重点。
这些就是分析具体教材的一套方法。
(三)整体分析与局部教材分析的关系
从教材整体出发对教材的分析,即整体分析,为教师认识教材的目的、特点及功能提供了可能,是实现教材的整体功能的保证,同时也是进行局部教材分析的基础与前提。因为只有在进行正确的整体分析之后,也就是认识了教材的整体目的、特点与功能之后,才能对局部教材进行正确的分析,使这种分析避免片面性。例如,从整体分析中认识了高中地理教材的目的,又了解了天文知识在整个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正确分析“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和太阳系”、“地月系”等局部教材。否则,孤立地对局部教材进行分析,只注意突出各局部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就会影响高中地理整体教材功能的发挥。
但是,只进行整体分析也是无法正确使用教材的。因为地理教学是按章、节、课的形式进行的,教材也是按章、节的形式组织成的。对于这些局部教材的分析,是教学过程的需要,也是对教材整体分析的具体化过程。因此,没有局部教材的分析,进行整体分析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局部教材的分析,又可以对整体分析的结果加以检验与完善。不难看出,整体分析与局部教材分析之间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进行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案例:“陆地自然带”教材分析和处理方法
1.陆地自然带教材在世界地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陆地自然带教材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世界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识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在世界概述和大洲地理教材中,更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但是各部分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识大多是单独地、零散地出现。例如,世界概述只突出了地球表面形态和世界气候两个方面的地理特征,大洲地理则分别讨论各大洲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带教材对这些自然地理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2)陆地自然带教材是重要的地理理论知识陆地自然带教材阐明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分异规律——地带性规律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就可以独立分析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并能正确认识某些人文地理现象。因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认识能力。
(3)陆地自然带教材有利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陆地自然带教材中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广泛紧密的联系,揭示了人类与环境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陆地自然带教材在世界地理教材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全书的重点教材。
2.陆地自然带教材的内部结构和教材的处理方法
“世界陆地自然带”教材,是由自然带的形成和类型、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特点和分布、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部分组成。
自然带的形成和类型教材,是关于自然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习各自然带知识的基础。因为,只有掌握了地球表面热量分布的地带性及其对地理要素分布的影响,才能真正认识自然带的特征和分布。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特点和分布教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它体现了自然带的规律性,也是对已学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概括。学习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教材必须有关于自然带形成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它又是这些理论知识的具体化,是由一般理论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演绎的过程。没有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知识,关于自然带的理论知识就成为空洞的理论;反之,没有自然带理论知识,认识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本质也是不可能的。至于人类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部分教材,是在前两部分教材的基础上,对自然带发展变化的认识。因为在现代,自然带的发展变化极大程度地受到了人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活动的影响。因此,了解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实质是研究自然带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也为形成正确人地观提供了可能。因此,第三部分教材的知识,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前两部分知识的继续、发展和提高。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这样认为,自然带教材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是密切的,它们分别从形成的理论、主要自然带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影响自然带发展的主要因素几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带的特征,形成了陆地自然带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便于学生掌握;另一方面,在揭示这些知识的联系中,更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材的处理方法可概括如下几方面:
(1)关于自然带形成的理论知识教材的使用这是陆地自然带教材的理论基础,教材从地表热量的地带性,讲到水分的分布,进而讲到气候的地带分布。之后,在谈到气候对植物、植物对动物的影响后,引出自然带的概念,并最后指出植物的指示作用。这段教材除文字简练、内容概括等表述特点外,各知识点之间明显的因果关系也是其重要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在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时,一般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的。但是,面对初中学生,并且是为了总结全书自然地理知识,教材内容就显得不足了。因为,文字过于简练、内容过于概括,会使教材中的知识距离学生原有知识甚远,差距过大,带来认识上的困难,如教材开始的两句话中就出现“热量分布的地带性”,其后又出现了“水分的分布”、“天然植物⋯ .依气候条件为转移”、“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等等概括性很强的知识,不易为学生掌握。同时,因果联系的推理方法,虽然表现了很强的逻辑性,但对于学生完成总结、归纳已学知识的任务及学习这些自然带的理论知识,却是不利的。因为学生已有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应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提高,概括成为理论知识,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由果推因的方法似更为妥当。例如,由学生已知的气候分布知识,推论出太阳辐射光热的地带性分布及成因。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必须加强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2)关于陆地自然带分类教材的使用这段教材内容较少,只包括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及顺序。但却是进一步学习各自然带特征的重要基础知识,不容忽视。自然带的名称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表示热量特征的(用热量带表示);后面是该自然带中典型植被类型的名称。这种定名法,清楚地反映了自然带的本质特征——地球表面热量、水分分布的地带性,并以植物为其标志。对于自然带名称的定名方法,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记忆名称,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自然带特征的认识。
主要自然带分布的顺序, 是自然环境地带性的体现,教材中所列的内容,“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地带性分布。首先是热量的地带性分布——热带、温带、寒带;其次是水分的地带性分布——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干旱(沙漠);最后是植被的地带性分布——热带雨林、热带草原⋯ .苔原和极地荒漠带。这些地带性综合表现为各自然带的分布。在教学中如能
分层次地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带的分布顺序,不仅把前述的自然带理论知识更具体地结合起来,而且容易使学生将自然带的顺序与其分布联系起来,更加深了对这一顺序含义的理解。
教材中关于自然带界限模糊,并有过渡带的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并能在自然带分布图中加以说明就可以了,不需要学生完全理解自然带这一明显特征。这是因为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且高中地理还要进一步学习。
(3)关于自然带的分布和特征教材的使用教材对主要自然带的分布是依据热带、温带、寒带的顺序,即由低纬度热量高的地区,向高纬度、热量低的地区进行分析的。对各带特点的叙述,则是从分布的位置、气候特征、植物特征及类型、动物特征和代表种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的。这一教材结构脉络清楚,体现了地理环境中的地带性规律,也体现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的特点。
使用这一教材时,首先要注意各自然带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带的理论知识,认识地理位置对于该地区热量、水分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自然带气候、植物和动物特征。在分析地理要素特征时,一方面要始终联系地区热量、水分的输入水平(即多少);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热带雨林带时,一方面要根据热量、水分充沛的这一根本特点,去分析高温多雨的气候、茂密长青的森林和适宜湿热环境的动物等各要素的特征;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揭示热带雨林气候对森林植被及热带动物的影响,揭示森林植被对动物的影响、对当地气候的影响等等。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各自然带的特征,才能学会分析自然带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由于教材中对各自然带的分析,着重于其一般特征的阐述,对于各大洲的具体特点较少涉及。所以在处理这一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带一般的共性和个别的特性。教材中对自然带的一般特性的描述,往往与各洲自然带的特征出现某些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教材中规定的界限和指标,不能适应所有的地区。这时,要引导学生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去发现这些特殊的地区,并根据该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认识产生不同于一般规律的原因。比如,教材中规定热带雨林的界限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但是在自然带分布图中可以看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也是热带雨林带。这时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里能形成热带雨林带?这样分析的结果,不仅解开了疑团,加深了对自然带的认识。同时还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②要掌握具体的界限和指标。教材对主要自然带的特征,一般都给出了明显的界限和指标。例如,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热带沙漠带在大陆的南北回归线附近;冰原带在两极周围,大体在纬度70°以上的高纬地区;再如,热带雨林带各月平均气温,几乎都不低于25℃,降水量全年2000毫米左右;苔原带最暖月的平均气温不超过10℃等等。这些界限和指标不仅可以区别判断不同的自然带,而且是归纳、总结已学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识的重要工具。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判断指定地区的地理特征。
③要联系已学的自然地理知识。由于教材中有关自然带的知识,大部是在学生已学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的理论知识。同时,又需要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总结过去已学的自然地理知识。因此,学习主要自然带的特征时,一定要联系已学的自然地理知识。这种联系在学习自然带知识的任何阶段都可进行,可以在学习自然带的开始或结束时进行,也可以在学习自然带的过程之中,作为例证引伸出来。例如,在复习东亚地区及我国的气候、植物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在学习热带草原带后,对非洲、南美洲及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带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而在学习苔原带和冰原带时,引用苏联、加拿大的极地地区和南极的自然地理知识,作为例证等等。
(4)关于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的使用教材是由“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坏境不断扩大的影响”及“人类要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两部分知识组成的。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书中仅有的关于人地观方面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使用这一教材时,首先要弄清教材内容中包含的基本观点:
——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
——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按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的;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这一客观规律,地理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并对人类进行“惩罚”;
——人类必须认识地理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环境,才能达到人类和地理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
通过上述对于教材内容的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理论观点,也就是正确的人地观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是指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其次,要加强与旧知识的联系。由于教材几经删改,这一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显得薄弱,有些准备知识不够充分。在删改前的教材中,曾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有关地理环境的知识。原教材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自然带→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安排得很是自然。现行教材在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初高中地理教材衔接等方面的需要,删去了有关地理环境的理论知识,这样,从总的平衡中取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局部教材的处理中,却带来了困难。一方面感到教材的跳跃性,从自然带知识突然变为人地关系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些知识的准备知识不足,如什么是地理环境?这是学生尚未明确的概念。因此,在处理这一教材时,除要注意适当地给予必要的补充知识外,还要以认识地理环境为线索,将全节的各部分教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现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结构
(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结构
1.初一以世界地理为主体的知识结构
初一以世界地理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先讲述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从而为学习和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打下基础;目的之二是获得有关地图的一些基础知识,初步学会阅读和运用政区图与地形图。
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地理的分区,是按地理位置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来划分各地区的,每一地区只重点讲述一二个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国家,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地区和国家,及其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初步熟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具有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过的地理基本知识分析认识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初步能力。
2.初二中国地理的知识结构
初中二年级中国地理教材,采用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分→总”的知识结构。
中国地理总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概况;自然环境、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树立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观点;我国主要工业、农产品、重要交通线、商业中心、著名旅游地等的分布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农业、交通、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区域地理,首先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区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共同发展的观念;其次,了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概况,再进一步学习乡土地理。
“中国在世界中”,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要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肩负着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地理知识结构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了下列知识结构:
在这个知识结构中,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作为认识地理环境的开端;然后学习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地壳、生物圈和自然带知识,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各圈层的性质、分布及其特征。接着学习资源和能源,它们也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又存在于各圈层之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在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的,因此,资源和能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纽带。再学习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以及人类和环境等方面的几个主要问题。人类利用资源和能源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结果: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创造了现代社会文明;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和对环境保护不力,出现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平衡失调等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就是要系统地、综合地协调好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
思考与练习
1.提出广义的地理教材概念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何意义?
2.自选一章教材,分析该教材哪些地方体现出地理教学论原则。
3.按照本章介绍的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方法对任一教材进行分析。
课题讨论与研究
1、熟悉现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
2、掌握教材分析方法
3、训练分析技术
4、对不同国家的地理课程资料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