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理课程标准
一、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
我国最早的课程标准是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以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改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文件,一直至今。1991年,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拟订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课程标准》。以后国家教育部也将正式颁布新的《课程标准》。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是从苏联教育学中引进的。教学计划决定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地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中学地理教学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范围、深度,以及地理课程的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对中小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编选、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师职责和教学管理等作出规定的一个指令性文件。它共分为两部分:一是总纲,相当于教学计划;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相当于教学大纲。分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就有地理课程标准。
为什么我国将以“课程标准”替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学校的主要教育指令文件呢?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其中教学计划易同学校或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教学大纲易同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其次,课程标准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如上海1991年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除了包括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以外,还包括教材选编、训练形式和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配套措施等项目。第三,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不仅全面系统地列出了知识内容以及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具体规定,还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规定了不同层次的要求。第四,课程标准将总纲和各学科分科的课程标准合为一个文件,便于各学科的教师对总体的课程结构、安排有所了解,有利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渗透,有利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可以说地理课程标准比起地理教学大纲来,方向更明确,内容更综合、更丰富,指导性和规范性也更强。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是规定中学地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令性文件,它由政府部门制订,地理教材的编写以及中学的一切地理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作为依据。课程标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纲”,第二部分是“学科课程标准”。现以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为例,阐述一下课程标准这一文件的基本结构。
(一)总纲
阐明本课程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适用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阶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教育的总体方面作出了规定:
1.培养目标 提出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并从政治方向、理想责任、遵纪守法、知识能力、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个性特长、劳动观点、职业观念等方面,规定了为实现总目标而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课程设置 阐明了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体现基础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各门学科;教学内容力求深广度、难易度适当,加强应用性、实践性和人文性。课程设置按“二、一分段,高三分科”的格局,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形式来规定教学科目。并对全年教学活动的总时间和各门学科每周的课时分配作出了安排,还对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总量作了规定。
3.教材编选 制定了教材编选的精选原则、结构化原则以及相关性原则,并提出了教材的组织编写应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关系,基础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关系。
4.教学过程 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的原则、自觉性积极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实践性原则,并规定了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 明确了建立一套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的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教学评价应与各科教学目标相呼应,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要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做到准确有效、适度区分、简便易行,注意及时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强调合理控制学生负担,严格掌握考查、考试科目与频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合理、科学的学业成绩表达方式,并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视发展个性的精神。
6.教学环境 在形成优良校风、美化校容校貌、完善教学场地设施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并且强调要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
7.教师职责 强调教师必须认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意义和目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并在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具有崇高师德,要学习和钻研本学科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以及应使用普通话教学和交谈、掌握规范的板书板图能力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8.教学管理 要求学校在教研活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必须制定出可操作、可检查的制度和措施。强调在编制本校周课表时,要保证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落实。鼓励学校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
(二)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阐明了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功能,指出地理学科是普通高级中学一门必修和分科限定性选修的基础课程。阐明了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并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阶段的学校地理教育作出了规定:
1.教学目标 提出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要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习惯和方法。
2.课时安排 对高二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和高三年级开设的限定性选修课的周学时以及全年总学时作出了安排。
3.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将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地理技能的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学会两个层次,并对这些不同的层次要求作出了界定。对思想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分层次,用文字加以表述。
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课程标准和以往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有所不同。以往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目录的形式呈现,而课程标准表征教学内容的方式是采用表格的形式。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是属于“理解”还是属于“知道”,是属于“学会”还是属于“初步学会”,在表格中用“√”号表示,非常简洁、明了。
4.教材编选 规定了教材编选的重点内容,如: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有关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教育,等等。确定了教材编选应以人地关系为线索,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中国地理与外国地理相结合,区域地理与部门地理相结合。并提出教材应掌握适宜的难易度,注意教材的可学性、可教性,并应注意在课时的分配上留有10%的余地,以便教师补充乡土性和有针对性的其他教学内容。
5.训练形式和要求 提出了阅读和自学训练,运用地图的训练,运用图表的训练,地理调查的训练,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的训练等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强调训练要有通盘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并对课堂练习的训练量,在时间上作出了规定。
6.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提出班级集体教学是目前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提倡运用地理观测、参观、调查、地理旅游等多种教学形式,并规定学校(年级、班级)统一安排组织的地理调查活动,一学年中不得少于一次。强调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及学校设备条件、教师经验特长,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强调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突出地位。
7.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 规定了选学和阅读内容不作考核要求,规定了评价领域包括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意领域,提出要避免重知识、轻技能和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指出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学评价应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对学业成绩的核定方式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8.配套措施 从地理教学指导书、地理教师丛书、教学挂图及教学图片、学生用的地理图册和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地理教具(包括投影片、电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地理习题集、教师培训、参观实习基地、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各个方面,提出了配套的措施。
三、地理教学大纲的发展变化
(一)地理教学大纲发展变化的原因
如前所述,新中国建立以来,地理课程标准一直被称为地理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教委)共颁发了五部地理教学大纲,即1956年的大纲、1963年的大纲、1978年的大纲、1986年的大纲(1990年有修订本)和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1994年开始编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教学大纲)。
促使地理教学大纲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政治地理内容和资源环境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过程的空间演变等;二是地理科学的新成就不断涌现。为使中学地理教学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地理教学大纲就必须适时修订,有所发展变化。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地理教学大纲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的的变化1956年、1963年、1978年的教学大纲,在地理教学目的中主要要求“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而对地理能力的培养则没有提出。1986年大纲和以后的大纲,越来越重视对地理能力培养的要求。现行大纲中,不仅提出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高中地理新大纲(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在与其他人,以及人工和自然环境的相互接触和作用时,能够运用地理概念、技能和价值观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1978年以前的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方面的教育。1986年以来的大纲,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1992的大纲中,则精简了“国际主义教育”要求。因为在当今不断变动中的世界新格局的形势下,对国际主义的内涵尚有不同的理解,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还有待研究。有人认为,可以用“树立全球观念”来代替“国际主义教育”。
2.基本指导思想和编选教材基本原则的变化1978年以前的大纲,在学科体系上主要强调“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而现行大纲则强调“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同时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指出:“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重视形成学生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新标准在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加强人文地理、更新学科内容、增强实用性及具有可操作性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3.教学内容和学制的变化1956年的大纲规定初、高中有五个年级开设地理课,教学内容有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1963年的大纲,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大大压缩了教学内容,并且只在初一和高一开设地理课,其中初一年级设《中国地理》,高一年级设《世界地理》。1978年的大纲规定,初一年级开《中国地理》,初二年级开《世界地理》;1981年又在高二增设了《高中地理》。1990年的调整大纲,将高二的《高中地理》改在高一开设,并在高三增设了区域地理选修课。目前在部分省、直辖市试点的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讨论稿),规定高一年级开设地理(必修),学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学习人文地理。
四、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一)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
现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1986年制订、1990年修订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简称现行大纲),包括初中、高中两大部分。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后,现行大纲初中部分已失去指导意义,以下主要分析现行大纲中的高中地理部分,其主要特点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反映了四化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地理学内容 现行大纲是在总结1978年“文革”以后,即恢复中学地理教学以来地理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1978年的大纲由于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将传统的区域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并特别提出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这在百废待兴、地理知识贫乏的当时,作为一种过渡还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就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当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现行大纲明确提出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和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高中地理要以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而且还应使学生懂得人类该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问题,并着重提出加强培养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智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2.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现实环境问题为中心,形成系统地理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及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以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等问题为中心,构成若干专题,讲述人类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面貌和基本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各专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结构比较严谨,构成了高中地理系统的教学体系。
3.基本训练要求明确,使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现行大纲在阐明了教学目的和任务,规定与编排了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后,明确提出了对学生技能、智能进行培养的基本训练要求。结合十一章教学内容,共安排34项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训练要求不仅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其地理技能、地理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与发展,而且还融思想教育于一体,为教学大纲各项要求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使教与学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主要特点
1.教学目的进一步明确充实 在教学目的上新大纲较以前的大纲更加充实和完善。例如地理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掌握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以及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外,还增加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在思想教育方面则增加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等要求。
2.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新大纲把“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广度和深度要适当”、“有利于启迪智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其目的是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既反映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符合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又体现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在广度和深度上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的生理、心理特征选编教学内容。后者如精简区域的学习层次,减轻学生识记地区、国家特征和地名的负担,重在提高学生对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的认识;合理分散教学难点,使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基础知识注意联系实际,逐步扩大加深,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为了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新大纲在规定了必学内容以外,还列出了选学内容。
3.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新大纲采取由整体到部分、由系统到区域、由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即先学习地球和地图知识,再学习世界地理知识、中国地理知识,最后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先具有一定的地理通论和世界地理知识,在学习中国地理的某些内容时,就便于理解和提高认识水平,也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例如,在讲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时,就可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说明;了解中国地理国情中的对外开放政策,也需要先有世界地理知识,以便于进行联系和比较。
4.加强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新大纲注意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国情教育纲要》的各项要求,对思想教育内容的要求在原来大纲的基础上有所充实、提高和适当调整,强调寓德育于智育和能力培养之中。例如,在教学目的中除保留一贯要求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外,增加了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等。在精简了对国际主义教育要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
5.对教学要求的目标,分层次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考查和评估教学质量 新大纲对每一课题的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都分层次用表格形式一一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对地理知识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对能力培养的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对思想教育,则用“懂得”“受到”“认识”“树立”“形成”等表达其要求。这样便于教师操作,进行教学反馈,考查和评估教学质量。
第五节 地理教材的编订
广义的地理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它既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狭义的地理教材是指的地理课本,或称地理教科书。本章(节)所讨论的地理教材,就是指地理课本。
一、中学地理教材编订的依据
中学地理教材编订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二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三是学生心理年龄特征。
(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的目标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制定的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它是教学领域的法规,代表国家对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具有法律性质。它确定了中学地理学科的目的、任务。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还因为它确立了地理课程的总体结构、地理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时数,指示了地理教材的编排顺序。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初中地理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到同小学自然和小学社会课的衔接,同高中地理的分工和联系,以及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初中地理的内容,是由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组成的。”又如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讨论稿)中指出:“高中一年级开设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学习人文地理与地理环境。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学习人文地理。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为限定性选修课。”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教材内容,还由于课时量的确定,对地理知识的容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界定。
(二)地理学科的特点与地理教材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地理教材的编订就要注意从整体出发,加强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相互渗透;运用综合法和比较法,突出区域特征,找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这些特征和差异的主要条件及其内在联系;运用典型个案或例子,采用地理原理与地理事实之间新的联系方式和地理系统思想方法,阐述重大的地理问题。
(三)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与地理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地理教材编订的依据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生理发展看,初中生一般是11~12岁至14~15岁的少年,正是少年期;高中生一般是15~16岁至17~18岁,处于青年早期。初、高中生的生理发育有一定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理发展上从认识结构看,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不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上有区别,而且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观察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和稳定性,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初步形成。高中生的情感与初中生相比,也变得日益深厚、稳定、坚毅、自制、果断,目的性等意志品质都有进一步发展。
二、中学地理教材编订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地理教材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材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高中地理教材都应包含思想教育内容,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对环境负责的态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培养具有良好地理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基础。
作为地理教材,应注意把思想教育寓于地理知识教育材料和地理能力培养材料之中。
作为地理教材体系,思想教育应是地理教材的子系统,应根据地理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合理构建地理思想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形成整体功能。
(二)目标性原则
地理教材中某些地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地球是球形的即可;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极半径和赤道半径不等长,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及其形成原因。又如对于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技能要求,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而在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地理教材体系的培养目标应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梯度过小或过大都会产生负面效应。梯度太小,目标值过低,滞后于学生心理认知水平,难以实现培养的总目标;梯度太大,目标值过高,学生难以掌握,同样不能实现培养目标。在地理教材编排中,坚持目标性原则,科学地安排教材的智能梯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实现培养目标。
(三)教材内容的现代性原则
“教材内容现代化是编写教材的方向①。”教材内容的现代化体现了教材的社会价值。地理科学不断发展,现代地理学无论在内容和方法上与过去相比,都有明显的进步。教材内容的现代化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如地图知识、气候的成因等。这些知识是继续深入学习其他地理知识的基础;其次是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它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价值大,如工农业生产布局原理及资源、环境等知识,说明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地理知识;此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应有适度的超前性,因为今天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地理性原则
地理科学有很强的综合性。编写地理教材会遇到地理与相邻学科界线不清的问题,从而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写进地理教材,影响教材的地理性,造成不良后果。鲜明的地理性,应是地理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选取的事实材料要具有地理性。地理基本原理要统帅地理事实材料。对那些地理性不强的联带性知识尽量少选,甚至不选。“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学科的预备性知识剔除,只应用其结论,对降低不必要的难度和繁杂程度作用很大②。”
(五)可读和可教性原则
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材料,也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工具。为了提高地理教材使用的质量,教材的编写应坚持符合可读和可教性原则。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可读性。如现行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地理(人教版)采用地理事实(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原理(成因)的编写程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质量有很大作用。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教材又应具有可教性。教材应含有教学要领,含蕴教学方法指导的内容,以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推动教学进程,便于教学反馈。例如美国的地理教材,十分注意课题引言的设计;香港的地理教材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版面,便于教学,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具有适度的弹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从沿海到内地,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教材编写应坚持具有适度弹性的原则,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不降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可实行“一纲多本”,编写适用于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的教材。如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就有“人教版”、“沿海版”、“发达地区版”、“内地版”等多种。同一种教材,也可编订必学和选学内容,以适用于同一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中必学内容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学内容提供给学有余力、有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课程的学生。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如果不来自实践,这种理论就是空洞的理论;理论如果不为实践服务,不能指导实践,也是无意义的理论。同样,实践如果没有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在教材编写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要使地理理论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一是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有关理论知识;二是在阐述较为抽象的地理理论时联系实际例子,或引导学生把地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以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我国现行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均插入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泼、生动,是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之一。
(八)教材表述的最优化原则
地理教材表述形式是由地理课文、地理图象和地理作业三个系统所构成的。地理教材表述的最优化就是对教材课文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作通盘规划,使之很好地结合,形成有机整体。这样编订的教材,才能保证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智能培养等几个方面的要求都得到很好的落实。
教材中的课文是以文字符号(包括数字)的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文字表述可用描述式、启发式、说明式、结语式等多种形式。“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可以精确地表述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引证、推理、比喻、举例等途径系统地表述知识,还可以区别各个个体的不同特征①。”但对表述复杂的空间关系,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地理图象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述地理分布及其复杂的空间关系,并且具有确切、鲜明、直观、生动的特点。与文字相比,图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证明,运用文图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的效果,往往比仅用其中任何一种手段要好。
“地理教材中的作业系统,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传递地理教学信息②。”该系统按进行作业的时间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按进行的方式可以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实践操作练习等。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表述,不仅使教材表述多样化,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如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练习栏目,为教学留有充分的余地),而且对及时地进行教学反馈、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等都有重要作用。
三、中学地理教材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的方针政策也有很大差异,使得世界各国中学地理的课程设置、教材编订及教材的容量和深度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根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及编写地理教材的原则等确定的,世界各国在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下表是我国和日本中学地理教材基本内容的组成比较:
对比表明,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地理课程的整体组成有很大的共性,区域地理即本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自然地理(包括地图)和人文地理构成了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世界各国的地理教材也基本如此。
(一)区域地理
1.本国地理 本国地理主要是讲述本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经济发展状况。各国中学地理教材都把本国地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在教材编写时,一般把本国自然地理和本国人文地理结合在一起,按全国总论和分区地理两个部分进行讲述。
2.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主要讲述世界各大洲、大洋以及世界一些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地理,先从全球范围了解有关地球表层空间的自然环境、资源概况和人类活动,然后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在世界地理分区中,除学习各分区的地理概况外,还要着重学习一些有代表性国家的地理。
(二)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主要讲述地球整体性的地理基础知识。它主要揭示地理分布、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由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及其规律、地理成因等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组成。这些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世界各国地理课程中,多把自然地理知识集中起来,单独设课,称为自然地理或地学。我国把自然地理分别安排在初中和高中讲授。
(三)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主要讲述一些人文地理事实材料和一定的人文地理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社会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政治地理等分支学科,以经济地理在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比重最大。经济地理又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和部门经济地理,其中区域经济地理包括本国经济地理和外国经济地理,部门经济地理则包括工业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商业地理、资源能源地理、旅游地理等。
(四)地图知识和技能
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使学生掌握地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图在各国中学不单独设课,一般应具有下列内容:地图上的方位和比例尺,图例和注记、高度和深度的表示方法,地图投影、地图绘制以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初步知识。
在我国中学地理教材中,地图基础知识安排在初中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之前,高中阶段主要是地图运用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中学地理教材的组织方法
中学地理教材的组织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有逻辑组织法、心理组织法和逻辑、心理交融组织法。
(一)地理教材编订的逻辑组织方法
逻辑组织法又称理论组织法,就是把构成中学地理教材内容各方面的地理知识,按照地理科学知识的逻辑联系,不间断地编订教材的方法。知识体系递进的方向呈直线式,这种组织方法在中学地理教材总体结构上(从初中→高中)可以是:自然地理—世界地理—本国地理—外国经济地理—本国经济地理。
逻辑组织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系统、有条理地把地理知识组织起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上,以该组织法编写的教材步步深入,不重复,省课时。逻辑组织法的缺点是许多地理知识在教材中只出现一次,没有再现机会,给学生继续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二)地理教材编订的心理组织方法
心理组织法是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和需要来组织教材的方法。即把构成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各方面地理知识以圆周式或螺旋式逐渐加深、重复出现的方法编写教材。这种方法在中学地理教材总体结构上(从初中→高中)可为:自然地理或地学—本国地理—世界地理—自然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或地理总论—本国地理—外国地理—本国地理—外国地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经验,重点知识重复出现,并逐渐加深和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但由于教学的重复出现,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学时。
(三)地理教材编订的逻辑、心理交融组织法
运用逻辑组织法或心理组织法编订中学地理教材,各有优点和不足,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随着地理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采用逻辑、心理交融组织法,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体现这两种编制方法的优越性,已逐步成为编制中学地理, 教材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先讲地理基础知识、地球和地图,接着讲授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在高中开设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整个中学地理教材体系既是连续的和直线式的,体现了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带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螺旋式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