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美术欣赏—中国现代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的美术。与中国古代美术相比,不仅是时间非常短,而且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并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局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的探索,其中也包括中国现代美术家在各个领域中所作的种种努力。本课选择欣赏的十分有限的中国现代美术的优秀作品,虽然无法展示中国现代美术的全貌,但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成就。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变革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艺术传统的中国画紧跟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界的有识之士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和探索,从而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和型中国画。前者在努力继承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农民出身的齐白石通过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熔古代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等修养于一炉,创造了大量的富有革新精神的大写意花鸟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以山水画著称于世的黄宾虹,他的山水画善于用墨,虽然画得黑,却是黑中有变化,只要细看,便见笔笔分明,层次丰富,所谓“黑、密、厚、重,然虚实有致”,正是他山水画的主要特点,也是他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巧发展的重要贡献。比齐白石、黄宾虹稍晚的潘天寿,广采历代绘画名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多作横幅大画,气势磅礴,如《记写雁荡山花》,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采用双勾重彩画山花幽草,用大笔浓黑的写意画法画岩石,两者在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效果,为中国画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融和型的中国画是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们,如著名的徐悲鸿、李可染等人。
徐悲鸿的《群马图》,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巧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画法结合起来,把生动有力的造型与画家忧国忧民、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思想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画的新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的《春雨江南图》,吸取西方绘画写生和描绘光色的长处,同时充分发挥了他运用传统的积墨法的高度造诣,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境界。
作为外来画种的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时间不长。新中国成立以前虽然已有一些画家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油画的长足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油画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吴作人的《齐白石像》,是中国现代油画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出色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不是照相式地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场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场景作了必要的艺术概括和强调,在用色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画法,强调色调的单纯对比和强烈,以增强节日的气氛,同时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魄。
吴作人的《齐白石像》,不画具体环境,着重刻画老人的神态和具有中国画家职业特征的右手。画中的91岁高龄的白石老人安详庄重,鹤发、银须和慈祥深邃的眼神,反映出这位艺术大师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整个作品用色沉着明净,衣服、帽子大块的青黑色和背景的暗灰色,决定了作品的基本色调,与人物的身份和气质十分协调。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现代版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是一种最富有战斗性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一系列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版画艺术在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艺术风格也更加多样。本课选印了著名老版画家古元的一幅《一弯解冻的湖水》,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现代版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生活的真实和浓郁的诗意在作品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炉火纯青的水印木刻技巧,显示了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成就和水印木刻独具的艺术魅力。
作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雕塑,由于它的创作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所以,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8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重点城市雕塑建设活动的开展,雕塑艺术日趋繁荣,优秀作品不断产生,大型雕塑《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整个雕塑采用坚如钢铁的红色花岗岩,犹如一块巨大的磐石。主体人物是正义、愤怒、英勇无畏、强悍力量的集中体现。他那两手横向奋力拉开的铁链,好像在“人”字形结构上加上一横,形成“大”字的交叉形式感,它大大加强了昂首凛然的人物形象,形成一种势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的迸发感,给静止的形态注入了生命。精心推敲的形式结构与崇高的主题取得了完美的结合。
人美版美术欣赏——美术及其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美术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美术要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立体的或平面的视觉形象,作为人们之间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所以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一般来说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一种精神意识创造的产品。如周代的《盂鼎》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奴隶主土地、奴隶的铭文,它包含着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观念。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是封建帝王举行祭礼的建筑,包含着祈求上天“赐予丰年”的信仰。罗丹的《思》塑造了一个非常年轻、秀美的女性头像,仿佛陷入无法摆脱社会束缚的沉思,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吐放出来,就像罗丹自己说的:“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一切都是思想”。由此可见,美术的本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通过服务于某些中介环节而从属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战国的《虎座鸟形鼓架》中的鸟就是神话中的灵鸟“凤”,传说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康宁”,完全是艺术构想出来的,但却是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审美观念的形象。美术创作是个体性精神劳动,必然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解与组合手法,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忧虑。凡高的《星月夜》那动荡、闪烁的星空和景物表现出他独特的性格和骚动不安的潜意识活动。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也正由于这一特点,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和流派,从而可以满足人们复杂的审美要求
二、美术的社会功能
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概括地说,美术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因为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情感的引导和美的感染潜移默化地实现的,而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也起着认识和教育作用。事实上,具体作品更加明显地体现哪种功能,是各有侧重的。
从美术的认识功能来说,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的说服,而主要在于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意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无疑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公益招贴画《维系生命的泉——粮食》以鲜明、醒目的形象突出揭示了“珍惜粮食”的含义,教育和提醒着人们注意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作风。审美功能是美术的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审美心理的基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当我们惊叹于达•芬奇是如何捕捉住蒙娜丽莎容貌与内心的迷人魅力的时候,当我们佩服于我国先民是以何等巧妙的智慧创造出那优美而又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凤鸟形象的时候,或者是置身于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环境中的时候,就会从这些美的创造中获取到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总起来说,美术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术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欣赏是一种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们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内容是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是内容的物质外观。从美术创作说,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但是,美术欣赏的方法和渠道则是从外部形式美的感受开始,由表及里地从现象到本质,逐步体察到形象的深层。如招贴画《维系生命的泉——粮食》首先使人感到它那明亮的容器和麦穗的剪影,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首先使人感到的是一些奇怪的形状和色彩。这些直觉的感受经常会和联想、想象、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就能逐步接受美术家所传达的信息,从而把握到作品所揭示的那种思想意识和哲理。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所以说美术欣赏是一种个人的再创造。不过,美术欣赏是可以通过欣赏实践来学习、提高和掌握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我们应该通过这种实践来促进自己全面健康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美术?
2.美术有哪些社会功能?
人美版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所以我们也把它们叫作美术语言。当我们运用视觉去知觉美术的形象和形式的时候,就首先需要了解美术作品用来和我们交流的那种特殊的语言。但是,美术语言又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符号的特殊语言。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汇如线条、明暗、色彩等却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具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所以严格地说,美术的语言符号应该指的是美术家所精心设计的审美意象,其中包括所使用的视觉语汇和起类似语法作用的创造法则。东方和西方的美术由于社会人文条件的不同,历史地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它们在美术本质特征上并没有不同,但却采用着有明显区别的美术语言系统和表现形式。下面结合中国美术作品与西方美术作品,对一些主要的美术语言和创造法则作些简要介绍:
形体:
几何学抽象出形体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作为美术语汇,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的。如马蒂斯的《女人像》中点成为头饰,线成为面部、手和服饰的轮廓与结构。在毕加索的《曼陀林和吉它》中也有点和线,包括直线和曲线,它们构成形象或形象的局部。画面上还可以看到画家用立体主义观念分解的实物的各种形状的面,把它们再组合后,还可以让人保留一些扭曲的实物的立体感觉。现代西方造型观念认为,自然界的物体都是形体的规则的或不规则的组合。实在的体具有多侧面可视性,所以在雕塑和建筑中形体感是最基本的材料语言。
中国画的造型虽然也使用点、线、面、体,但更经常使用的则是作为“应物象形”手段的“笔墨”这一传统绘画理论术语。中国画家主张“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几乎成了中国画最基本的艺术语言的同义语。用笔的法则是“骨法用笔”,也就是运用有毛笔功力的线描、点厾以及中、侧锋,顺、逆笔等笔法,来体现内在力度和外在形态的美。而笔法只有通过用墨才能显示出来,所以两者是关联的,要在有变化的笔法中体现墨彩、墨韵,以体现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如齐白石的《花果册页》和潘天寿的《露气》就体现出这种耐人寻味的笔情墨趣。
明暗:
明暗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物体因受光而产生明暗。自达•芬奇系统总结出明暗造型法以后,它成为绘画表现立体感的主要虚拟性语言。如伦勃朗《戴黑帽的老人》就显示出画家运用明暗的精深造诣,它的明暗变化是和体面、结构、色彩结合为一的。
色彩:
色彩作为最具感染力的美术语言的运用,可以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不同类型,它们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如莫奈的《草垛》就典型地代表了印象主义的色彩造型观念,它根据光色变化的原理,充分表现出大自然色光变幻的美感。
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称为赋彩,传统中国画以“随类赋彩”为主,也就是注重固有色的再现,如《果熟禽来图》的色彩,可以说达到精妙入微的程度。写意中国画的色彩则追求“色不掩墨,墨不掩色”的雅致、自然而和谐的审美效果。
空间: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它具有多维的性质,美术中的空间以诉诸视觉感受为特征。雕塑、建筑、环境艺术都以空间排列体现不同的美感,西方绘画中多用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来虚拟性地表现空间感,如郁特里罗的《圣亚布拉恩教堂》和莫奈的《草垛》就清晰地体现出这种感觉。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大多采用多视点的散点透视或者是融头脑中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为一体的意象空间的方式来表现。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所描绘的就是一种意象空间,画面有限而意象无穷,使人从联想中体会到江流的浩渺无际与景色的诗情画意之间的美感。
材质、肌理:
无论中外的美术语言,都与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中国写意画的笔情墨趣离不开中国毛笔、宣纸的性能,西方油画的造型语言离不开画布、油彩的表现力。同时,不同的物质材料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美感,如黄金具有华贵、辉煌的美感,木材具有色调柔和、质朴无华的美感等,我们管它叫“材质美”,也是一种美术语言。和材质有关的另一种美术语汇叫“肌理”,指的是材料表面质地(粗细等)或纹理所形成的美感。如夏尔丹的《民间画家》中,作者表现穷画家的粗旧布衣而使用干稠、浓厚油彩所形成的带有颗粒的表面的那种感觉,就是一种肌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美术语言?
2.你能理解哪几种美术语言,它们有怎样的性质与特征?
人美版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物质化的体现,因此形式应该从属于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这一要求。但是,形式也因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味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曾经论述过,人类只有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出“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也就说明,形式美是能够被人们感受到的。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主要是指美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规律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在艺术史上,美术家们通过长期的创造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相对不变的形式美的法则,这些法则都是事物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因此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着能为人所把握的生理、心理基础。下面就分别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作些简要的解释。
变化与统一:在这里,变化也就是多样,所以也称多样与统一。事物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和富有变化的统一整体,在美术作品中,个别形象和形式要素、语言的多样化,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是这些变化又必须达到高度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的形象或主体的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发挥统摄作用,室内建筑的透视线又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又如《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一段,画面以客船过桥为中心,桥上下及两岸的各色人物,都为这一情节所吸引,由此而构成多样统一的热闹而紧张的生动场面。雕塑作品中如希腊的《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女神的头、胸、腰、胯和腿,都形成自然而微妙的方向变化,而作为整体,这些部分又统一于女神那呈反S形的人体中轴线,从而构成一种富有魅力的优美、高雅的身姿。这些作品都是体现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典范作品。
对比与和谐:对比就是应用变化原理,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对立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美术形式中的对比因素很多,如大小、曲直、方向、黑白、明暗、色调、疏密、虚实、开合等,都可以形成对比。和谐就是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就是指可比因素存在某种共性,也就是同一性、近似性或调和的配比关系。和对比一样,和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林风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平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由于黑白在画中起主导作用,画面仍是和谐的。而潘天寿的《水仙》由于花丛方向与造型而使整体形式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及题字上又稍有变化。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对比与和谐,常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的地位。
比例与尺度: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形象中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抽象关系,就是比例和尺度。比例中包含着数学的秩序,美的人体具有某种比例,在古代希腊就被发现并作为美的规范。古希腊前期人体比例规范被确定为7个头长,到后期又确定为8个头长。同时,几何学中的黄金分割又被认为是美的比例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希腊雕刻《持矛者》的上下身比例以及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的建筑平面与正立面的长、宽之比,都是接近黄金比的。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的《萨平妇女》的构图,也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去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位置的。这里所说的尺度,并不是度量上常说的尺寸,从美学意义讲,尺度就是标准、规范,其中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的意思。例如建筑设计的原则就是要适应人的生活起居与审美的需要,人体的比例、画面的安排都要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就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尺度。
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整体的各部分依实际的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其中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又称为均齐,具有很强的整齐感与秩序感,如贵州的《蜡染头巾》。并不完全等量等形的对称,如马蒂斯的《蓝衣妇女》,是一种带有变化成分的对称,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稳重端庄,又自然生动。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平衡就是均衡。如王雪涛的《牡丹》,右上方的花与左下方的枝叶就是依中间的重力支点形成均衡的。马蒂斯的《静物》中,右边的盆花与左边的大块衬布构成均衡。均衡的法则使作品形式于稳定中更富于变化,因而显得活泼生动。
节奏与韵律:节奏本来是表示时间上有秩序的连续重现,如音乐和舞蹈的节拍和节奏。在美术中,它指一些形态要素的有条理的反复、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动态的连续性,就会产生节奏感。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正立面的那些直线、柱廊、拱券乃至光影等,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节奏。韵律的原意也是指声韵上的律动。在美术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着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重复,在和谐、统一中包含着更富变化的反复。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中的波状线与曲线所构成的冲浪形象,就充满强烈的韵律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西方古典油画中富于韵律感的典范名作,我们的视线可以从位于前景的衣着华丽的教皇开始,他右臂下垂的长袖连到最下方的小天使,他们仰首注视的姿态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位于明亮背景前的圣母,他的披巾和长袍构成优美的反S形,飘起的下襟连到圣女身上,最后又达到背后绿色的帷幔。在所有这些和谐的曲线中,蕴藏着极为复杂而完美的韵律美。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2.形式美的法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