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美术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美术欣赏—中国现代美术(6)

时间:2011-11-1 11:10:05 点击:

  核心提示:教师招聘考试美术欣赏—中国现代美术...
人美版美术欣赏——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建立之后开始的。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埃及,在它建立了奴隶制以后,营造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除了经常被人们提到的金字塔外,还有著名的卡纳克神庙。这是一座供奉太阳神阿蒙的神庙,始建于古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不断扩建,形成了一组宏大的建筑群(总长366米、宽110米)。其中留存至今的是一个宽103米、进深52米、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柱厅,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每根柱子的直径最大的为3.5米,最小的也有2.7米,柱子的高度最高的是21米,最低的为12.8米。柱身布满着阴刻浮雕。整个建筑无比宏伟壮丽,是世界最壮观的古建筑之一。
继埃及之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对世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建筑最重要的类型是神庙。它创造并完善了以石制的梁柱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柱子、梁枋和两坡顶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经过几百年不断完善,这种建筑形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基座、柱子和屋檐等各部分之间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格式,称之为“柱式”。古希腊创造的多利安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西方古典建筑艺术的特点的重要方面。它经过古罗马的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建筑体系,即西方古典建筑体系。
作为古希腊建筑最著名的典型实例是举世闻名的雅典卫城。这里原是雅典防御外敌入侵的城堡,后成为供奉雅典保护神雅典娜的圣地。这一圣地在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入侵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雅典人取得了反波斯侵略的伟大胜利后,为感谢他们的保护神雅典娜,同时也是为了充分显示雅典的强大,重建了卫城。
雅典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岗上。它包括作为入口的山门和三个神庙,以及由卫城建设总监、古希腊最著名的雕刻家菲地亚斯创作的大型雅典娜青铜像。后来,铜像被毁,四座建筑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它们的布局和建筑造型还清晰可辨。四座建筑的布局因地制宜,十分自由,高低错落而又主次分明,形成一个既有变化又很统一的建筑群。作为卫城的主体建筑、供奉雅典娜的帕特农神庙位于卫城的最高处,且体量最大,采用古希腊神庙最典型的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造型庄重和谐。与帕特农神庙形成明显对比,且互相衬托的伊瑞克提翁神庙,造型生动、小巧、精致,它使用的优美的女像柱尤其引人注目。
古罗马的建筑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特别是罗马帝国时期,它依靠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建筑结构和建造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而使古罗马的建筑显得更加宏伟、壮丽。限于本书篇幅,这里只能以罗马万神庙为例。这一大殿的直径与高度均为43.43米,上覆直径同样是43.43米的大圆顶。这是现代建筑结构出现以前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大殿内部为减轻建筑自重,厚墙上开有壁龛,龛上以券拱承重。殿内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古罗马建筑在建筑结构技术和艺术装饰方面的高度成就。

古罗马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各国盛行的时代,象征着强大的宗教势力的宗教建筑,集中体现了外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现存的土耳其的圣索菲亚教堂、法国的夏特尔教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艺术。
位于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原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基督教教堂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拜占庭式建筑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建筑结构复杂而又条理分明。中央的大圆顶直径为32.6米,圆顶离地面54.8米,通过帆拱支撑在四个大柱墩上。大圆顶底部紧密地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一种幻影,使人觉得大圆顶好像飘浮在空中一般。大厅内装饰华丽,体现了拜占庭式建筑的艺术风格。
法国的夏特尔教堂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它高达107米,建筑立面上的许多垂直线条,进一步加强了高耸的视觉效果,同时使人产生一种飞腾的幻觉印象。哥特式建筑的这种强调高耸峻拔、轻盈灵巧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出当时基督教会的强大势力,另一方面暗示基督教宣扬的“天堂”在高处。夏特尔教堂内部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画,也是哥特式建筑的重要特点。这些主要以表现基督教教义和宗教故事的玻璃窗画,对于欧洲中世纪许多不识字的基督教徒来说,是一种形象化的“圣经”,同时又可借助光照透过彩色玻璃窗画,使教堂内呈现出一种绚丽夺目而又神秘的气氛,使宗教徒们产生一种对“天堂”的联想。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默拉皮火山山麓的婆罗浮屠,是独具特色的佛教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塔。整个建筑用岩石砌成,呈阶梯形,顶部为印度式佛塔,它的四周以72座小塔来衬托,如众星拱月。中间五层方形平台的四周有回廊,回廊上共设432座佛龛,龛内各供一尊佛像,回廊壁上有表现佛传故事的浮雕。整个建筑以独具匠心的设计著称于世。

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它是印度莫卧儿王朝(1526—1858)全盛时期的皇帝沙杰汗,为纪念他早亡的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的陵墓。由于当时印度流行伊斯兰教,所以,这陵墓也按照伊斯兰教清真寺的风格建造。陵墓建在一个高5.5米、宽96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陵墓本身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泰姬的美貌和爱情的纯洁。四角耸立着40.6米高的圆塔,它们与中央的高61米的葱头形大圆顶形成明显的大小对比,使中间的陵堂显得分外端庄宏大。整个建筑色彩沉静而明丽,在蔚蓝的天空、青绿的草坪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壮丽,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美丽的建筑之一。

复习思考题:
1.西方古典建筑的主要特点。
2.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

人美版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从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中国建筑体系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这里着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在中国现存的宫殿建筑中,以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北京故宫最完整、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且至今保存得最完好。它的设计者之一是人称“蒯鲁班”的蒯祥。虽然明、清两代曾对故宫不断修建和扩建,现存的大部分建筑为清代所建,但在总体布局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整个故宫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纵深961米、宽753米,拥有9900多间房屋,分成中、东、西三路和几十个院落,旨在表现封建的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故宫的中路也是旧北京城的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主要建筑,如皇帝举行大典、发号施令的主要地方,即被称为“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供帝后、妃子、皇太子等生活游乐的被称为“后朝三大殿”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等,都布置在这条中轴线上,从而形成了以南北纵向排列的中路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体量雄伟,外形壮丽,主次分明,建筑形象, 统一而又有变化。如前朝三大殿,体量不同,且分别采用不同的屋顶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这不仅是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如重檐庑殿顶只能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上,而且是为了使这三座紧密相联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有明显的区别,使它们在相互对比中显得更鲜明。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丰富多姿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极显著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殿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前朝三大殿均采用最高等级的建筑彩画,即以龙凤图案为主题,在青绿色为主的底色上大量沥粉贴金,称为“和玺彩画”。
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是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中国古代园林与欧洲几何形图案布局的园林相比,可称之为“自然式”,即园景主要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所以,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这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主要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景区。如北京颐和园分成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和西湖区四大景区。这四个景区性格各异,组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其中前山前湖区是它的重点景区和精华所在。正是这种重点景区构成了每个园林的主要特色。
至于所谓“借景”,则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附近锡山的景,北京颐和园“借”附近玉泉山和西山的景,极大地扩大和丰富了园景,使颐和园更显示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魄。
此外,中国古代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它除了满足游人遮荫蔽雨、驻足休息等方面的要求外,总是与山、水、花木密切结合,组成风景的观赏点,而且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例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临水而建,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游人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横匾题词,便可以引发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由此可见,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学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主要特色?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人美版美术欣赏——现代服饰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越来越讲究,近年来,学术界将服装称为服饰艺术。所谓服饰,是衣服和装饰的总称,也就是除穿着的上衣下裳外,还包括首饰、鞋帽、腰带、提包等等。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也越来越丰富,根据不同用途,可以分为:用于隆重社交场合的礼服;用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服;用于各种职业劳动的职业服;用于进行体育活动的运动服;用于各种演出活动的演出服;还有用于家庭内穿着的休闲服等等。从商业角度,分老年服、中年服、青年服、儿童服,或为男服、女服等。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穿着服装,不仅仅为了掩身护体及保暖,还要求它能够美化形象,正像郭沫若所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也就是说:服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还表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人们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审美习惯等。我国隋唐时期的妇女服装讲究华丽,多为宽衫、长裙,发髻式样多样。元代的妇女服装,一般为窄袖长袍。明代的妇女服装,一般为短衣大袖、长裙。清代的妇女服装,一般为长袍长裤或长裙,高底鞋,发髻为“两把头”的梳法。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各具特色,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很早就对东西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欧美时装中不乏汲取我国旗袍某些特征而设计的。总之,素有“衣冠王国”的中华民族的服饰,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表现着人民的创造力和对世界服饰文化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服装也不能例外。所谓时装,是社会化了的摩登,受相当人数的崇尚,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并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审美要求,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和个性美,例如,皮尔•卡丹的时装。我们对于时装,不能完全用生活服装的标准评论它、欣赏它。
我国的现代服饰发展很快,不仅服装的缝制技艺,包括服装的配件在内,都有很大的改进,服装的设计队伍也迅速壮大、素质提高,服装的设计水平亦随之很快地提高。不仅达到了出口水平,某些国际性的服装比赛和表演,也均有我国的作品参加并获奖。我国举办的服装节,也受到国际服装界的注目。
这几幅时装是我国参加巴黎第五届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大赛的作品。他们利用我国的服装传统样式和装饰的某些特点,利用传统的面料,结合现代的剪裁技术和审美趣味,体现出我国新一代年轻的服装设计师的设计功力和艺术水平,其中胡小平的《时装》,是获得“国家奖”的作品。此件作品,以民间剪纸纹样来装饰胸前的对襟袍式为造型手法。头戴三角帽,用红、黑二色相配,造成色调火热而不艳,体现出中国女性的特质。
《女套装》,作者利用针织面料,采用短裙套装式样,剪裁得体,配色柔和而有生气,是春秋装的佳品。
现在,不少青年人,特别是城市某些青年人的服装,往往是社会上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年龄仪态,职业环境特点,人体的高矮、胖瘦,体材的比例,皮肤的颜色等等,忘记了“量体裁衣”的原则,盲目地赶时髦,追摩登。其结果不是俗气,就是难看。总之,到底什么样的服饰才美,从欣赏的角度,一般说来,人的服饰要注意:

1.服装尺寸要合体。要根据本人的体材的比例、体型的胖瘦、高矮决定尺寸的大小,过大过小都不美。
2.服装款式要大方。服装的式样,对于青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选用符合自己仪态、环境、性格的简单大方的式样。
3.服装配色要协调。俗话说:“远看颜色,近看花。”配色是服装美的重要条件。配色不宜过分鲜艳、杂乱,当然也要考虑服装与人体的肤色、发色的关系。
4.穿着要适时。也就是要适合时尚,适合整个时期的流行趋势;适合季节的变化;适合使用场合的不同。
5.装饰要适度。服装上的装饰及配件,必须注意适度,掌握分寸,以增加服装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讲究服饰美,还须注重人的仪态举止,礼貌待人,使自己的外表美与内心美相一致,相辅相成。服饰代表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服饰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历史,我国的现代服饰一定会在世界服装潮流中,再创辉煌。


复习思考题:
服饰美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人美版美术欣赏——中国古代玉器、青铜器和漆器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陶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青铜器和漆器工艺。它们各有特色,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玉器工艺
新石器时代初期,我国先民们就以石头作为当时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观的被用作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起初的玉,即泛指美丽、有光泽、有花纹的石头。新石器时代后期,玉才从石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或称“饰玉”。周代更以“佩玉为尚”,人们将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衡量个人品德的尺度,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几千年。商周玉器的美表现在材质、色彩、造型、串缀组合方面,琢玉的技术很高。春秋战国时向华丽、琢雕、镂空方面发展。汉代由于出产玉石的西域通道畅通,玉料来源增多,玉品的琢制与使用更为普遍。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剜脏去绺,要“俏色”、“巧色”,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
《玉佩垂饰》是周代的作品,为佩玉,镂雕得玲珑剔透,两只虎形态各异,虎踏一跪人,三个大小不同的玉体配合恰当,玉体只刻出几条简练的纹线,概括地表现出虎的骨骼的主要关节及毛路,而纹线弯曲呈“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给人一种刚柔相济的力感,充分显示玉材本身的质地美,这是工艺美术设计遵循的法则之一。
青铜器工艺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它比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红铜(纯铜),熔点低,硬度高。考古发掘和流传的“夏铸九鼎”的历史故事,都说明中国的青铜器铸造,始于夏代。商代和周代(主要是西周),是它的鼎盛时期,秦、汉两代还有所发展。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度量衡器等。这些青铜器中有许多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的,如著名的商代《司母戊方鼎》和战国曾侯乙墓整套编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商代尊神重鬼,崇拜祖先,那时的青铜器充满了神秘、威慑的特征。如上面提到的《司母戊方鼎》,因它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所以,器形庄严厚重,耳部外侧的浮雕是两只相对的猛虎,张大着口,衔着一个人头,充满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无上权威。其他如著名的商代《四羊尊》、《虎食人卣》,不论其造型和纹饰如何不同,也都具有上述的特色。
西周的青铜器神秘的色彩逐渐淡薄,礼制化的特色日益鲜明,如西周早期的《盂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演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器。所以,器物的造型由厚重变得轻灵,由严正而变得奇巧,手法由象征而趋向写实,纹饰由神秘而变得易于理解和接近人间趣味。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十五连盏树形铜灯》就是这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前者是一种盛酒器,器形高大(高117厘米),壮丽精美,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鹤,它那要向远方飞翔的神态,与商、周以来青铜器的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十五连盏树形铜灯》构思巧妙,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且极富生活情趣。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的广泛应用,从总体上讲,青铜器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辉,但它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艺术品方向发展中仍有所创新。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的《长信宫灯》、《虎牛形祭案》等青铜器,便是这时期著名的优秀作品。
《长信宫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各部分铸成后合成,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烟气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烟灰贮留体中,可保持室内清洁。此灯设计灵巧,结构合理,宫女造型生动,是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
《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国墓葬出土的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用于祭祀的青铜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便于安放祭品。为保持器物的稳定性,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横一头小牛,别有一番生活情趣。牛与虎都是滇民族青铜文化中常见的母题,故此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和工艺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中国古代漆器所用的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称为生漆。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只木碗,造型美观,内外均涂朱红色漆,色泽鲜艳。以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我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里所选的4件漆器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漆器的主要成就及其艺术特色。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蛙鸟兽盘结而成的彩绘透雕小座屏,漆、雕、绘三者有机结合,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套盒,不仅色泽鲜艳,而且设计巧妙,七件耳杯中的最大一件可以安放其它6件耳杯,充分利用了盒体内的有效空间,是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范例。
现存的明代牡丹纹剔红盖碗,是元、明两代漆器工艺流行的“剔红”的代表作。这是一种在层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所需要的纹样的漆器工艺,由于这种技法大多用于鲜明的红漆,故称“剔红”,又称“雕漆”。
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运用了“彩金象”、“搜金”等多种漆工艺,使器物显得更加华贵,反映了清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玉器的用途。
2.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用途和发展简况。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分享到: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