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外国古代雕塑艺术,包括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亚非欧三洲主要文明古国的一些优秀作品。
《维林多夫的裸女》,是外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整个雕像由若干个球体组成,女性的特征十分突出。它很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偶像,蕴藏着早期人类渴望维护种族衍续的愿望。它的单纯、明快、极富雕塑性的重感,曾给西方现代派美术家以重要的影响。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古埃及,在雕塑艺术上也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现存的阿布辛贝勒神庙前的四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和涅菲尔蒂王后像,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是与山体相连的高21米的巨型石雕,十分宏伟壮观。后者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阿玛尔纳艺术”的杰作。它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她那如同天鹅般的颈部、高耸的王冠、俏长的面庞,这一切保持着优雅的平衡,形成一种优美的格调和新的风尚。
同样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在雕塑艺术上也有自己的创造。《人首翼牛》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原是亚述帝国时期各地宫殿和城门口对称放置的一种装饰雕刻。它表现的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是宫殿和城门的守护神。它的塑造方法近乎圆雕。引人注目的是,雕像的作者充分考虑到建筑装饰雕刻的特点,使人们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看到人首翼牛比较完整而自然的形象。
作为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尤其突出。特别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十分发达。它的雕塑作品不仅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技巧,而且努力表现一种和谐的理想美,现存的一系列雕塑名作,如《三女神》、《拉奥孔》等,都是世界雕塑史上经典性的作品。
雕像《三女神》是雅典帕特农神殿正面额墙雕刻的一部分,女神的头部和手臂都已失去,但那健美的身躯、恬静而潇洒的姿态,仍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三女神的纤细而又繁复的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自然地展现出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使人觉得这组雕像好像不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雕刻《拉奥孔》表现特洛伊祭司拉奥孔父子三人被巨蟒缠咬,濒于绝境时肉体的痛苦和拼命挣扎的情景。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既统一而又有变化,拉奥孔全身的肌肉表现出痛苦和挣扎状态下的力量与高度紧张,他的痛苦似乎流经所有肌肉、血管与神经,表现出古希腊雕刻家对人体肌肉运动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表现技巧。
好大喜功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极力想通过自己的肖像为自己歌功颂德。同时,罗马人很早就有直接为死者翻制面具,并用以制作雕像在家供奉的社会风俗,从而使罗马的肖像雕刻极力强调写实,与古希腊雕刻追求理想化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卡拉卡拉像》和《奥莱略骑马像》,是现存罗马雕刻中的代表作。《卡拉卡拉像》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第二代皇帝的肖像。他是古罗马历史上的暴君。雕像的作者紧紧抓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环节,着重刻画那紧蹙的横眉之下的那双多疑而又凶残的眼睛。那过于卷曲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凶残性格。《奥莱略骑马像》是罗马帝国“五贤君”之一、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的肖像。整个雕像庄重浑厚,表现了这位具有哲学家气质的帝王形象,是现存的唯一的罗马帝国时期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帝王骑马像,也是后来欧洲名人骑马像的范本。
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也是独树一帜的。青铜雕刻《湿婆之舞》便是一件典型的印度古代雕刻。湿婆是印度教崇拜宇宙精神化身的三大主神之一。他是生殖与毁灭之神,也是创造与破坏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这些自相矛盾的对立方面集合于一神之身,体现了印度教的宇宙观念。这种观念在雕刻《湿婆之舞》中也得到了形象化的体现。如湿婆四周的燃烧着的火焰光环,是无始无终、循环不已的宇宙的象征;湿婆的四臂象征他法力之广大;湿婆右手中的小手鼓是创造的象征,与小手鼓相对应的左手中的燃烧的火焰,是毁灭的象征。创造与毁灭这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在湿婆左右对称的手臂上得到了平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印度舞蹈始祖的湿婆,其舞姿是那样迅疾、洒脱,出色地表现了人体在舞蹈中优美的动态和节奏,而且融哲理与审美于一体,十分耐人寻味。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塑艺术的传统。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是这时期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很多,最著名的是《大卫》像。他赋予西方美术这一传统题材以新的生命。他把西方古代传说中的少年英雄大卫塑造成一个准备战斗的极富英雄气概的青年巨人的形象。完美的人体造型和雄健有力、充满激情艺术风格,使这一作品享誉世界。
复习思考题:
1.古希腊雕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古罗马肖像雕刻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人美版美术欣赏——十九世纪欧洲绘画
十九世纪是欧洲绘画全面繁荣的时期,是西方绘画艺术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绘画流派的此伏彼起,其影响不仅限于欧洲,而且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其中最重要的绘画流派有始于上一世纪末的新古典主义和本世纪先后产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绘画在上一课中已经涉及,本课分别介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绘画。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行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一些国家的文化艺术之中。它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和一切陈规旧习的反抗。它的主要特点是着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对大自然的歌颂。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法国的一起严重海难事件,即海军战舰“梅杜萨号”在开往非洲塞内加尔的途中不幸沉没。军官们纷纷逃生,只有一只木筏载着部分遇难者在海上飘流。最后只剩下极少数人遇到搭救才幸免于难。席里柯着重描绘筏上的幸存者突然发现一艘轮船,便挣扎着起来呼救的一瞬间。画家通过呈上升态势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遇难者由绝望的痛苦挣扎中希望得救的强烈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全画浓重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反抗,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兴起奏响了激动人心的序曲。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直接反映画家亲眼目睹的法国“七月革命”的不朽诗篇。画家大胆地将浪漫主义艺术常用的寓言象征的手法和现实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中以象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共和政体的自由女神作为全画的中心,在她身旁和后面是无数奋勇战斗的巴黎工人、知识分子和市民。他们代表了这次革命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斗环境之中迅猛向前,使人感觉到他们的身后有着千军万马。由此可见这一作品的构图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奔放有力的笔触,绚烂的色彩,高昂的战斗激情,使它犹如一支音调昂扬、节奏快速有力的战斗进行曲,是法国近代革命史上不朽的诗篇。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现实主义,通常是指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以法国为中心的、与浪漫主义相颉颃的思潮。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提倡真实地描写现实,注重揭露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如法国画家库尔贝的《石工》描绘两个贫苦的打石工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在锤打和搬运石子,这种题材和手法在当时绘画中是极其罕见的,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言的控诉。再如米勒的《拾穗》,画中几个农妇正在收割过的麦田里弯腰拾起遗落的麦穗。她们为了几棵麦穗不堪劳累的景象,看了令人心酸和同情。这些画在供达官富人消闲的沙龙里展出,不能不引起强烈的反响。
莱尔米特的《收割的报酬》,通过对农民向地主领取工钱的情景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当时法国农村生活的不平,激起了人们的深思。画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细节描写刻画入微,明朗而和谐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通过对俄国最重要的河流——伏尔加河上11个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特征的纤夫的深入刻画,引导人们去思考俄罗斯的现实和未来。为此,画家既从生活实际出发,又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采用了画幅较宽的横构图,把众多的人物安排在与伏尔加河几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错落,使画面具有一种有力的节奏。辽阔壮丽的伏尔加河与衣衫褴褛但又显示出雄厚力量的纤夫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激起人们对当时的俄罗斯命运的深深的思索。
印象主义绘画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派画家从19世纪光学研究的新成果中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源于光线的变化,于是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作画,努力描绘物象在特定时间内所呈现的鲜明的色彩。
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之父”的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画派。
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是印象主义绘画在风俗画方面的重要代表作。表面上看是描写巴黎一著名的露天咖啡馆兼舞场热闹和欢快的气氛,实际上真正的主题是透过树叶间隙照射下来的阳光。这阳光照射在人们的脸上、衣服、桌椅和地面等引起的丰富的光色变化,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的光与色的变化的高度敏感。
被称为“后印象主义”的画派,除了表明这一画派的画家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外,从本质上讲,后印象主义又是反印象主义的。因为,后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忠实地描绘客观世界,而且要求表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以至可以不受客观对象的形体与色彩的束缚。所以,同属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三个最主要的画家——法国的塞尚和高更、荷兰的凡高,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除了体现这一画派的主要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下面所选的三幅作品大体能说明这一点。
塞尚的《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凡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类似火焰般的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蓝色和黄色的旋涡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人头晕目眩。这是凡高的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着画家身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凡高的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情感因素。与印象主义绘画只是停留在描绘客观世界外表的光与色的美有着根本的区别。
复习思考题:
1.举例说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
2.后印象主义绘画与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区别。
人美版美术欣赏——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
它在各族人民中产生、流传、发展,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术家们所吸取。民间美术极其丰富,下面举要介绍:
年画:由于它多在岁末年初喜迎新春时张贴,而被称为年画。它常贴于院门、房门、堂屋、灶头、内室等处,增加节日气氛,美化环境,祈祥祝福。我国年画著名的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等。年画的共同特色是“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象征寓意”,“美不胜收”,“祈祥纳福”。例如,清末民初的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是当时的反映新事物的风俗画,画面用树木、阳伞、服装以及背景不着色来表现7月夏日炎炎的气氛,并且采取设色浓重、构图满布的手法表现火车站热闹的场面,是对火车这一新生事物的歌颂。再如杨柳青年画《十美放风筝》,描绘初春时节一群打扮入时的妇女在放风筝。她们的服饰鲜艳浓重,相配得体,其背景,涂以浓色的建筑物、树木和天空,达到色彩艳而不俗。画面的构图、设色恰当地表现出春天的气息,十分耐看。朱仙镇年画《门神》,以辟邪祛鬼为目的。它的构图丰满、厚重,着色浓重,人物与坐骑的造形及装饰趣味均贴切地表现了将军威武雄姿和镇邪的力量。
风筝:可能始于汉代,先用于军事,后来加竹笛引线放飞,发出音响称为风筝。宋代时已成为民间风情。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运动与娱乐结合为一体的艺术品。它的扎、糊、绘、放均与各地人民的风情、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沙燕》是典型的北京风筝,它取材于春天小燕子的形象。夸张双翅的力度与剪刀形尾翼的舒展,强调眼睛与爪的尖锐、敏捷。头部和腹部有固定的图案样式,而胸部和双翅可以绘出各种象征吉祥的花纹图案。着色注意放飞后的远距离观看效果的同时,也不忽略细部的技艺表现。
玩具: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由各种玩具伴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的制造充满了深沉的爱心和祝愿。它的作者,使一些泥、木、竹、纸、秸秆等材料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具有玩耍、欣赏的价值,还有寓意风情的内涵。《泥狗狗》,是河南淮阳县在每年农历2月举办盛大的太昊陵庙会上大量出售的玩具之一种,全部是黑底着色,节节带哨,一吹即响。它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奇特,其中以泥猴的变化最为多样。最典型的是《猴头人身》,造型浑圆一体,可直立,嘴部突出,双目圆瞪,头顶做头毛竖状,猴身中央以红色绘出竖立的枣核形,并环绘出多层竖向弧线,外绘放射状白色短线,恰当地表现出猴身毛状,又是古风的遗迹。
竹编:是将精选的竹材劈破成各种规格的篾片、篾丝,再经蒸煮、染色、切丝、刮修、打光、编制等工序,编织出造形优美的篮、盘、鞋、席、包、玩具等,实用、物美、价廉。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安徽、湖南、四川等省的竹编最为有名。
刺绣:民间刺绣多出自妇女之手,用于花帽、枕头、肚兜、围兜、围腰、荷包、香包、花鞋、鞋垫等等装饰。有的与喜庆活动与风俗岁时活动有关,有的与男女恋情有关,都寄托着作者的一片深情厚意,表现着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技艺水平。其艺术造诣体现着约定俗成的寓意和象征性,如鸳鸯、并蒂莲寓意爱情婚姻美满;如磬、鱼象征吉庆生活富裕;如蝙蝠、寿字象征人生美好,健康长寿等等。它们的造型手法采取“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写意手法,是以表达作者创作意图为前提的追求以意构象,追求装饰美。
剪纸:是在纸上通过剪刻镂空成纹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属剪纸艺术的滥觞。由于剪纸材料易得,一把剪刀即可制作出为生活增彩添喜、受群众欢迎的作品,所以一千五百年来,剪纸艺术从未中断。在民间逢年过节、婚嫁喜庆、生男育女、宗教礼仪,都可见到各种题材的剪纸。人们用剪纸,表达思想,美化环境,装饰物品,烘托气氛。
剪纸题材从人们喜闻乐见的家畜家禽、飞鸟走兽,到花鸟鱼虫、山珍果物;从反映现实生活的放牧、回娘家、赶集,到表现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等,十分广泛。民间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例如,在祝寿礼花的桃上,还剪出鹿、灵芝和各种花卉,以此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理想和表达欢乐的情绪。
剪纸的形象,许多是赋予谐音吉祥和象征寓意。例如,梅花、喜雀为喜上眉梢,象征吉祥;桃、鹿、灵芝是象征长寿的吉祥物,结合在一起更是表达祝愿人长寿之意。在民间,由于对形象的文化含义的传承,人们见到托物寄意的剪纸,便明白其意,产生愉悦的心情,所以剪纸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国各地,都有剪纸能手,他们创造出数量众多和风格不同的剪纸艺术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有哪些特点?
2.你所在地区有哪些民间美术?
人美版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西、云南等地百余处。其中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享誉世界。
敦煌石窟,是今甘肃敦煌一带石窟群的总称。它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以莫高窟规模最大。据载,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凿建。唐代已有一千窟龛。窟内塑有造像,四壁与天顶画满壁画,洞前建有木结构建筑,集建筑、彩塑与壁画于一体,构成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佛国世界。现存历代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由于敦煌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开始,就成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我国中原文化的汇合地,所以敦煌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
敦煌石窟现存魏至宋彩塑2415余身,影壁(浮雕)千余身。其中,唐代彩塑670尊,从艺术成熟和绘塑结合之完美来看,都是敦煌彩塑的高峰。唐代彩塑,将佛的慈祥大度,菩萨的温静端庄,弟子的聪慧虔诚,天王的威武雄壮,都表现得惟妙惟肖。人物形象丰润端庄,比例适度,衣纹舒展自然,傅彩艳丽又谐调统一,是从生活中概括而来又按佛教发展要求创造出来的中国化佛教雕塑。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的秦岭西端的麦积山。凿窟始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后经多个朝代开凿,现存洞窟194个,壁画1300余平方米,雕塑7200余身,被誉为“中国彩塑博物馆”。其中,北魏、西魏时期的彩塑最为精美,形象已是典型的“瘦骨清相”的优美风格。佛、菩萨温柔亲切、秀丽婉约、宁静淳朴。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北崖,依山开凿,东西绵长一公里,始创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主要石窟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以前。现存洞窟53个,共计1100余龛,有石雕造像51000余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文帝命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史称“昙曜五窟”,即第16~20窟。这五窟的主像像高分别为13.5米、15.6米、15.5米、16.8米、13.7米,形体硕大,气势宏伟。其相貌分别按北魏太祖至文成帝五世帝王雕刻,突出体现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思想,是神权与皇权相结合的产物。20窟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此窟前壁已崩塌,大佛露天,为释迦牟尼坐像。大佛前额宽广,直鼻大耳,宽肩,头部徽俯,沉思端坐。大佛形体洗练、概括,艺术成就极高,但风格仍带有印度外来影响的痕迹。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伊水两岸,创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四百多年的营建,现存窟龛2102个,雕像10万余身,碑刻题记3600多品,以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的奉先寺最为突出。北魏时期的造像,面孔清瘦,身材瘦小,衣纹飘曳,颇具文士之风。与云冈造像的高鼻大眼、面庞饱满、身躯壮实、慈祥中透有威武之气的形象相比,龙门石窟创造了真正有别于外来样式的中国佛教石雕像。
奉先寺卢舍那佛龛是唐高宗、武后时开凿的,当时执政的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二万贯,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当时窟前有木结构建筑群,称奉先寺。奉先寺后被伊水冲毁,但属于寺庙一部分的窟龛造像依然存在,共有主佛卢舍那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11尊雕像。主像身高17.14米,菩萨身高13米,弟子、金刚约10米,是龙门石窟最大的雕像群。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是佛慧光芒普照四方之意。大佛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其视线角度与礼佛者仰视视线交汇,使礼拜者感受到佛的慈祥。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与宗教有联系的祠祀性建筑中,也遗存有优秀的雕塑作品,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宋代彩塑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殿内有43尊彩塑,除圣母两侧小像是后补者外,其余均为宋代原塑。正中帐内为圣母坐像,侍从井然有序地站立在两厢。侍从中有5尊宦官,4尊男装女官,33尊身着长衫或短衣长裙的侍女。她们或梳双螺髻,或梳堆云髻,其上裹彩色布巾,裹法各不相同,服饰彩绘美观,衣纹塑造流畅,身材苗条,体态婀娜,与真人同高。这些侍女像,因都是站立静候侍奉圣母,动作不可能有过大区别,要使其不雷同难度极大,但艺术家能依靠身姿微妙的变化和面部眉宇间的细微起伏,表现出她们年龄、性格和情态的不同,是我国古代彩塑艺术的精品。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有哪些著名佛教石窟?
2.晋祠圣母殿彩塑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儿?
人美版美术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
时代在发展,艺术观念也不断随之更新。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绘画艺术,与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画家在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的基础上继续革新创造外,更多的画家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各种流派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其中影响最大的,且成为西方现代美术主要潮流的是现代主义美术(或称现代派美术)。它包括许多流派,呈现出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的传统,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它反映在绘画艺术上也同样是如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绘画流派。这些流派的绘画,既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或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也有明显的消极的一面。对它们应当坚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法国画家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像》是典型的野兽派绘画。野兽派的名称源于批评家对这一流派绘画的嘲讽。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传统的写实画法,强调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自由地运用色彩,以对比强烈的原色、狂野的笔触和形象的简化为其重要特点。《马蒂斯夫人像》就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
法籍俄裔画家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是幅独具风格的作品。画面右侧的侧面男人头像,是画家自己。这头像眼前梦一般的动物、人、建筑物等,都是夏加尔的俄罗斯故乡的景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更加尔心中的故乡的情景。这种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上的表现手法,是对西方传统绘画一般只能描绘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手法的突破。从X型分割的构图中包含的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块,可以看出是明显地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从用色来看,则又受到了野兽派绘画的影响。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巨幅油画(349.3×776.6厘米)。但它的表现手法则完全是现代主义的。根据画家的自述,画面正中发出嘶烈的哀鸣的马,是遭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其他则是表现人民所受到的苦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暴烈恐怖的气氛。这里既有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也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为了与全画的主题和气氛相适应,毕加索打破了油画用色的惯例,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
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是以画家自己对现实的切身体验而创作的一幅典型的表现主义绘画。在蒙克以前,西方画家也曾表现过自然给予人的感受,但还没有一个画家像蒙克那样把自然给予人的强烈不安和恐怖感,表现得如此真切以至使人感到颤栗。当然,蒙克所表现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和恐惧感,实际上是世纪末的不安在画家心灵中的反映。西方绘画从传统的再现可见的外部世界转变为像《呐喊》一样表现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这是西方绘画的重大转折,是对西方传统绘画的一种突破和发展。
西班牙画家达利的《内战的预感》,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写实的手法或近乎抽象的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或是荒诞的情景,或是奇特而又近乎抽象的画面。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属于前一种手法。画中的主体形象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荒诞而又恐怖的形象。形似人的内脏的物体堆满了地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写实的手法画出来的,具有逼真的效果。这显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像人做噩梦时所呈现的离奇而又恐怖的情景。这是当时笼罩在西班牙国土上的内战的预兆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作品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控诉。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是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蒙德里安喜爱并熟悉爵士音乐,他晚年就居住在纽约,对纽约著名的百老汇街十分熟悉。他不依靠具体形象,只通过水平和垂直线条以及用色彩精心组织的画面,以引起观众对百老汇街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的联想。从艺术形式上看,也具有一定的美感。所以,像这样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也不失为是一种艺术的探索。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石版画《面包》,深刻地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苦难情景。饥饿的孩子急切地拉着妈妈要食物吃,看来孩子们已经非常饥饿,他们苦苦哀求食物的眼神实在令人心酸。而母亲又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她不忍心看着孩子苦苦哀求的神情,强忍着痛苦转过脸去,掩面饮泣。这些简洁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使人久久难忘。
复习思考题:
1.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
2.野兽派绘画的名称的由来及其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