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中国古代花鸟画是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按传统的分法,可分成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类。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中国花鸟画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现存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来看,此时兽畜画已相当成熟。经五代直至清代,花鸟画与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这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概括说来可以分成工笔和写意两大类。从色彩上的差异,可以分成设色花鸟画、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等。
如同中国古代人物、山水画那样,花鸟画也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这就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的传统。所谓写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的花鸟,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能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及其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强调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突出的表现,如元代画梅名家王冕,他画的梅花充满生气,清新可爱,而且具有鲜明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他的《墨梅图》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明了他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年代里,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他自己的抱负。
当然,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是逐步形成的。如同中国古代山水画那样,某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写生,抒情、言志的成分并不明显,有时则更多地强调抒情、言志,尤其是当明代以徐渭为代表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兴起之后,中国花鸟画在造型上就不再拘泥于物象的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以便更好地抒情、言志,同时体现画家自己的艺术个性。前者可以宋代的花鸟画作实例,后者则以明、清水墨写意花鸟画为代表。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繁荣时期。作为这一时期花鸟画的主流,是强调写生,而且追求细节的真实。宋徽宗赵佶控制宫廷画院的时候,要求画院的画家研究孔雀升墩是先抬左脚还是右脚,画不同时间的月季花要画出花蕊、叶子的不同变化。现存的崔白的《寒雀图》、李嵩的《花篮图》、佚名的《出水芙蓉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崔白的《寒雀图》描写隆冬时节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情态各异,充满活力,画出了麻雀好动的特性。同时,画家运用对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
李嵩的《花篮图》,画幅虽小(19.2×26.1厘米),但以极其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花篮中的茶花、蜀葵、萱草等一组花卉,不仅形似,而且极富生命力。
佚名的《出水芙蓉图》,画幅也很小(23.8×25.1厘米),但画得十分精致生动,而且是用没骨画法(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绘物象),整个画面似全用色彩画成,不见墨线的痕迹。浅粉色的花瓣,嫩黄的花蕊,似乎还带着拂晓时的露珠,那种一尘不染、雅洁妩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时刻。它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与宋代的强调写生的花鸟画相比,明、清两代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了。中国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完全成熟,归功于明代著名画家徐渭与陈淳,特别是徐渭,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他融合前人的简笔、泼墨、写意之法,结合写生,加以革新创造,形成了不求形似,不拘成法,强调抒情言志的水墨大写意画风。现存的徐渭的《杂花图卷》是这种画风的代表作。全画由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和梅、竹、水仙等十一个部分组成。它在气势上是全画一气呵成,在对物象的描绘上则是表现得丝丝入扣。在水墨的浓淡变化之中,给人以苍劲雄健、墨气淋漓之感。徐渭的这种画风,对后世大写意画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如朱耷、石涛、郑燮等,继承和发扬了徐渭所奠定的水墨大写意画传统,就很有代表性。
朱耷是清初著名画家,他是明代皇室的后裔,明亡后,他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和表示对清代统治者的仇视,出家当了和尚,别号“八大山人”。他的这种政治态度,使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的特点。他的《荷花水禽图》,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全画笔墨简练,画中大片空白更增强了作品悲凉的气氛,正如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
郑燮号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擅画兰、竹。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画家都喜欢画竹,因竹子的笔直有节和竹心的虚空,使他们联系到人的气节和虚心,竹子与梅花、兰花、菊花被古代文人画家誉为“四君子”,并且不厌其烦地加以描绘。郑燮画竹除受前代画家影响,更注重实际观察,往往触景生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故能别出新意。他的《丛竹图》写一丛墨竹,老干新篁,浓淡相间,重叠错落,疏密有致,劲拔挺秀,老嫩分明。又自作长题于竹枝之间,别有一番情趣。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艺术传统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水墨写意花鸟画始于何时?它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人美版美术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外国的绘画艺术,论成就和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艺术最突出。它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的成熟和繁荣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时期一般是指15、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则可上溯到14世纪。这个时期因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发生了一场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以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而被称作“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遍及全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由于这时期倡导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敢于探索,一方面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同时,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产生了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乔尔乔涅、提香、扬•凡•埃克、勃鲁盖尔、丢勒、荷尔拜因等一批成绩卓著的画家。本书选印的作品虽然只是其中一些画家的少数代表作,但从中也能比较清楚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特色。
波提切利(1445—1510)的蛋彩画《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被描绘成鼓着腮帮子的代表春风的西风神从画面右端飘然而入,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这些花朵纷飞飘洒,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形成了一件美丽的花衣,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因此引来了画面中央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她的头顶有飞翔的小爱神,前方有正在对舞的三美神和众神的传信使者墨丘里。所有这些人物从右至左呈横列地排列着,他们所在的带金色的小树林里一派盎然的春意。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它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画的构图也很完美。门徒们三人一组,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透视法应用得非常熟练。从而使它与达•芬奇的另一名作《蒙娜丽莎》成为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人物多达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中央部分又以原来的屋顶装饰为界,分成9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之间用健美的青年人体分隔。中央两侧各画了6个高约4米的先知,此外还画了基督教的其他宗教故事。全画题材虽取自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人物多是宗教人物,但他们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的英雄般的人物。这是米开朗琪罗以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宗教题材的结果,体现了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颂。所以,与其说它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以画基督教圣母著称的拉斐尔,有多幅圣母像传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椅中圣母》。一位善良质朴、和蔼可亲的人间母亲的形象,取代了传统的神圣、庄严的偶像,圣母成了拉斐尔表现理想的女性美的化身。画中由圣母、小耶稣和小约翰三人组成的和谐的圆形构图,体现了拉斐尔娴熟的构图技巧。
欧洲油画的革新者、尼德兰著名画家扬•凡•埃克的油画《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是一件极富创造性的杰作。画中的男主人公是位荷兰皮毛商人,是扬•凡•埃克的好朋友。所以这是幅肖像画。但像这样的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则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非常具体真实的室内景,而且还是画的阿尔诺非尼夫妇举行婚礼的场面。所以,这幅作品又具有风俗画的性质。画中小圆镜上方的画家的亲笔签名,说明了画家亲自参加了他的朋友的婚礼,从而使这一作品兼有结婚证书的价值。更有兴味的是那面小圆镜,它既是室内的重要装饰,又借镜中映照出的画面内外的人与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尼德兰另一著名画家勃鲁盖尔的《冬猎》(叉名《雪中猎人》),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突出成就。冬天的寒冷,原野的广阔的空间感,都得到了非常出色的表现,充分显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所达到的惊人的写实技巧,同时也表明欧洲的风景画至此已经成熟。
复习思考题: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色。
2.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主要艺术成就。
人美版美术欣赏——雕塑艺术的特点
雕塑是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的种类很多,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等。
雕塑按形态,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种。圆雕,是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例如,《思想者》。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按照表面形象凸起的厚度,又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例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透雕,是在浮雕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两面都雕出完美艺术效果的双面雕。透雕,多用于装饰园林、墙饰、室内隔挡等。
雕塑按功用和置放地点,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或纪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等。
从欣赏的角度来讲,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罗丹的《思想者》以回拢的手臂支撑头部,带动全身形体以弓曲团缩、咬手皱眉的动态表情及紧张的肌肉,表现他思绪的涌动和精神的痛苦。这便是具有感染力的动态语言,是具有强劲生命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形体。
当从远处看一广场或街头雕塑时,首先触目的是它的并不清晰的“影像”效果(见《锚》)。“影像”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这个“影像”。可能给人以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一种形体结构的美。这是形体“影像”传达出的作品内容信息之一。作为欣常者要留意“影像”给予自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表现性雕塑,由于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等某方面的表现意向,其形体更具表现力。例如,摩尔的《斜卧像》,给人以如山之厚重和如自然之奇妙的感觉,使人感到蕴含着神秘的精神力量。
雕塑的体积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例如,四川《乐山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方面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而面人的小巧,则给人以玲珑可爱的审美感受。
二、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作品,不可能像绘画那样进行复杂的精细描绘和环境空间的表现,因而形象单纯,所以通常赋予形体和体积以象征性和寓意性来表达主题。西方雕塑,多借助于人体来象征某种思想,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例如,罗丹的《思想者》、马约尔的《地中海》等。而中国多用装饰性较强的人物、动物形象,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常见的龟、狮、龙、马等形象。
三、注重作品的材质与内容的关系
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对材料运用得如何,涉及到作品内容的体现。例如,宋庆龄雕像利用洁白的大理石表现伟大女性的纯洁与高雅;而《思想者》则用青铜铸造与深沉的内容相吻合;《欢乐柱》用侗族地区的木材雕成,使人感到亲切和具有乡土气息。
雕塑家还注意作品显示材质的美感,使材质自身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例如,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中的《伏虎》,利用石料自然形态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体现,气势雄浑,充分显示石质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印钮《鳖》,巧用石材中的色斑雕琢成鳖,其余部分保持质材原貌特征使之富有情趣。
四、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受其制约。因此,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使作品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是雕塑艺术的特点之一。欣赏雕塑作品也应从这一角度的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研究。
1.注意作品与场景的适应性。不同的公共场所的场景,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背景。纪念雕塑庄严、肃穆,具有建筑性与宏伟性。园林雕塑适应园林的优美恬静特点,给人以亲切感、轻松感和富有装饰性。
2.注意与建筑形式的关联性。雕塑风格应与建筑风格相协调适应,一般来说,现代建筑前的雕塑就应具有现代风格,古建筑前的雕塑应与古建筑相适应。
3.注意借景构成关系。借用环境和景物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的《美人鱼》倚坐在水边礁石上,使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
4.注意心理诱导的作用。雕塑的大小、形体、置放的位置与底座的高低等均具有不同的心理诱导作用。例如,高底座和高大须仰视的作品使人产生崇高感,低底座的平视的作品令人感到亲切。所以罗丹坚持《加莱义民》不用高底座,平放于地上面,令加莱市民们感到英雄就在他们中间。《红色立方体》是美国海上保险公司门前的抽象雕塑,一角着地的立方体给人以不安全的危险感,其形式的心理诱导作用就是其表现的内容。
复习思考题:
1.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2.室外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人美版美术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灵魂升天,而且也能像生前那样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的生活。故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有的还在地面上修豪华的建筑,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威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刻群。他们死后,还于墓中放置大量的随葬品和俑。由于统治者掌握以至垄断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物质材料,并派专人负责监制,所以包括陵墓地面雕刻和陵墓内的陶俑在内的陵墓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陵墓地面雕刻
据记载,我国早在周宣王(前827~前781)时,就出现了陵墓雕刻。现存陵墓雕刻中汉代霍去病墓雕刻,造型洗练,浑厚质朴,深沉雄大,是我国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分布于南京、丹阳等地的南北朝时期的二十余处的陵墓雕刻中,萧景墓、萧绩墓的石刻,造型概括,气势恢弘,最具代表性。它上承汉代,下启隋唐,显示出由拙朴凝重向矫健灵动转变的艺术风貌。唐代陵墓雕刻,分布于陕西东自蒲城西至乾县的山野中,构成宏大的三百里唐代石雕博物馆。其中,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和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雕刻,气势雄大,极负盛名。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应注意如下特点:
一是服从于整体设计意图,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例如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纪念大将霍去病的战功而修建的,《伏虎》等二十余件石兽雕刻,都是因材施艺,既突出了动物的神似,又保留了石材天然的面貌。成为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石雕。浮雕《昭陵六骏》是为了表彰唐太宗建立唐王朝而使用过的六匹战马。这些写实性很强的战马,体态各不相同,十分生动传神。
二是石兽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例如南朝陵墓雕刻,有头上一只角的麒麟和有二只角的天禄,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瑞兽。还有头上无角而长着羽翼的石狮(称辟邪),与现实中的原型也不一样。
二、陶俑
俑,最初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模拟品,后发展为替代被役使的卫士、奴仆和乐舞伎的偶人,春秋战国时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多为陶、木俑,也有瓷、砖、石、金属俑。至宋代因流行纸冥器渐衰。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兵马俑,写实水平很高,其超乎寻常的气势,反映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意志,它以伟大的精神魅力展现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力量。
汉代俑的体量比秦俑小,但其艺术价值更高,真正展现出俑的艺术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出土的《说唱俑》,表现说书艺人说唱表演,嬉笑戏谑,神态诙谐,形象生动,极富神韵。
唐代以三彩俑闻名于世。它是施以多种色釉烧制而成的陶俑。三彩俑有人物俑、马俑、骆驼载乐俑、乐舞俑等,反映了唐代多彩的社会生活,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艺术成就很高。
欣赏陶俑,应注意以下几点:
1.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由于俑最初是替代活人的殉葬偶人,是为了供墓主役使的,所以形象多是卫士、仪仗、奴仆、乐舞伎以及附属的器物、鞍马、车辆、家畜等。这些形象,都是模拟当时生活中的人和物,所以是当时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2.反映墓主的爱好、时尚和社会状况。例如,汉俑由初期的骑马俑,到中期多为车马俑、舞乐俑等,表明初期刚刚结束战乱,对武治天下的重视,中期反映了人们爱马的风尚和对富豪的炫耀。唐代三彩俑中有骆驼俑和西域人的形象及乐舞等,反映了唐代社会开放与西域的交流,以及泱泱大国的气度。
3.艺术手法上,秦俑写实,汉唐俑概括夸张。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大小接近真人真马,且依照真实军容编组、排列,在塑造手法上十分写实,各兵种的甲片、甲钉、带钩的区别和甲片缝缀等细节,都如实地加以表现。汉俑艺术手法则概括、夸张,注重人物神韵,富有个性特征,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唐俑则因多施加釉彩,显得更加精美。
复习思考题:
1、谈谈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说唱俑》的感受与心得。
2.中国古代陵墓雕刻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