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体现了教师的( )。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即哪里有道,哪里就有教师,体现出教师的传道者角色。
第2题 教师道德不仅在教育过程中有重大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
A.高尚性
B.奉献性
C.全局性
D.导向性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如果每个教师都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就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题干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性。
第3题 下列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
A.画线
B.记笔记
C.列图表
D.记忆术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画线是复述策略,记笔记、记忆术是精细加工策略。
第4题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
A.较高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非常高的水平
D.中等水平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第5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
A.关爱学生
B.为人师表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由此,为人师表这一规范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第6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基础教育权属于( )。
A.中央
B.地方
C.学校
D.家庭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略。
第7题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8题 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 )。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案
D.教材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题干是对教学指导书的解释。
第9题 “距离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所表达的内容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A.概念
B.原理
C.规则
D.技能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略。
第10题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段,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较差。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操作技能又叫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定向阶段、模仿动作阶段和动作的熟练阶段。在操作模仿阶段,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较差。
第11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
A.苛勒
B.杜威
C.西蒙
D.桑代克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苛勒历时7年,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了18个实验,依据其结果,撰写了《猩猩的智慧》一文。他发挥了格式塔理论,提出了“顿悟说”。
第12题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二、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13题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京师同文馆
第14题 “社会知觉”是由________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布鲁纳
第15题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和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分析 综合
第16题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_____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华生
第17题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_________,依赖于最初情境中知识或技能学习的程度,也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情境间的相似程度。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无缝链接
第18题 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有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青年期
第19题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_教材和__________教材。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感知 理解
第20题 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谈话法
第21题 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理论家_________,其著述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朗格朗
第22题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监督调节
三、辨析题(每小题3分)
第23题 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就是特指对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这种说法虽然指出了思想品德培养是教书育人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却是不完全正确的。 (2)思想品德培养只是教书所育之人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它的全部,教书所育之人,实质应是能在多方面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之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其他方面被忽略或不能得到很好发展,也不会有很好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3)如果把教书育人仅仅理解为培养思想品德,就会在实践上窄化教学的多方面的功能,也会导致教学功能的片面性。
第24题 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厚非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这种说法不正确。 教师的爱应是公正的,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对优生的偏爱往往表现为经常关注的仅仅是几位学习好的“得意门生”,在教学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照,在学习上给他们特别的辅导,在生活上给他们格外的关心。这种偏爱很容易使那些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成绩、性格等因素而过分偏爱某一些学生,而冷落另外一些学生。所以认为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是“爱”的误区。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25题 社会知觉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26题 注意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第27题 关键期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28题 价值观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29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参考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30题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第31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的人身权和人格权是如何保护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第32题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教师劳动的内容和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 (2)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不像工人生产,具有固定的工艺流程,它时时处处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活人”,需要不断实践、总结、调整。 (3)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师劳动具有长效性。教师任务的繁重和人才成长周期性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的劳动成果也具有长效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一个教师的个人劳动来完成的,但是教师劳动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
第33题 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创造性思维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1)低智商的人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的人可能具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具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也就是说,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六、论述题
第34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机智的认识。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特别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出观的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教育能力。 教育机智是在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观察学生的敏锐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意志活动的果断性的优秀结合,是教师优秀心理品质和高超教育技能的概括,是教师熟练地掌握学生和机敏地教育学生的艺术体现。学生行为和教学情境的多变性决定了教育机智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影响教育机智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自身。首先,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教师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基本前提;其次,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是产生教育机智的重要因素;再次,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教师能够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意外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体现在:第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成长。第二,灵活果断,随机应变。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情境,迅速解决问题,组织教学活动。第三,对症下药,方法多样。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多样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第四,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本着教育学生的原则,不夸大也不缩小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第35题 请谈谈你对生长需要和缺失需要的理解。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马斯洛提出动机理论的“需要层次说”,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定义为生长需要。缺失需要在被满足之后不再感到需要,而生长需要的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并激发个体强烈的成长欲望。马斯洛还指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满足个体的缺失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需要的激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会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动力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
七、教育写作题(每题16分)
第36题 请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
免费师范生政策作为2007年度我国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其出台之时就饱受争议,有批评也有赞誉。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也存在着制度缺陷,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实施效果。因此,在招生、培养、就业环节上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予以完善是必要的。 招生是入口,也是选才环节。该环节设计应集中体现在招生方案设计上,具体涉及招生指标和招生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就招生指标而言,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全部实行免费;二是部分实行免费。就目前实行全部免费的政策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为有志于献身农村教育的学生提供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机会,但同时可能将一部分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只是不愿意去中西部或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挡在了师范专业门外,从而无形中失去获得一批好生源的机会。因此,在师范专业招生指标上应当允许免费与非免费并存,至于免费与否由学生竞争并自主选择。其次,就招生方式而言,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免费指标分至各省直接招收免费师范生;二是开始不分师范与非师范而按大类招生,入校后经过面试和考试等方式选拔师范类学生,入选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接受免费或缴费教育,选择免费者则签订相关合同。 培养是育才环节。要重视和加强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的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新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培养方案,率先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等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免费师范生政策来说,学校还应当针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做出特殊考虑,如应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状况等。就业是出口,也即用才环节。师范生在接受完免费的师范教育后,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到基层(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或从教一定年限是合理的。对此,双方应在入学阶段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合同形式确定(如服务年限、就业区域、学校类型等)。同时,还应分别明确国家、原就读学校和接收地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如国家应当负责承担支教学生的基本工资和医疗保险福利,从而保障支教毕业生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以利于他们安心任教;原就读学校应对毕业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信息与便利(如报考教育硕士时优先录取等);接收地政府和学校应当用好这些毕业生并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同时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对于服务期满后这些毕业生如果选择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话,这些条件是否继续享受当做出明确规定。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我国刚刚起步。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培养优秀的师资、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项政策刚刚推行,所以我们尚不能对其做出评价,需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评价、总结经验,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使这项政策逐步完善,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