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题干中所体现出的是中学生具有了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这种推理能力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这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形式运算阶段是指11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
第2题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 )。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为自然形态的教育。
第3题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 )。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理想国》是体现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第4题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力求成功者会( ),避免失败者会( )。
A.可能选择,回避任务
B.回避任务,犹豫不决
C.坚决选择,可能选择
D.可能选择,犹豫不决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对他们的能力最富挑战性。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而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归因于任务的难度,从而减少失败感。
第5题《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略。
第6题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加涅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者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者道德发展的水平。
第7题关于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知识的应用中都存在着迁移
B.在知识的应用中可能存在着迁移
C.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没有关系
D.迁移就是知识的应用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因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就是迁移。但是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负迁移就不是知识的应用。
第8题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是( )。
A.促进全面发展
B.保持协调发展
C.实现可持续发展
D.实行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B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C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D项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第9题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学习定律是( )。
A.准备律、应用律、消退律
B.准备律、练习律、泛化律
C.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D.应用律、失用律、效果律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在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这个定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②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③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2)练习律。这个定律分为两个次律: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②失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久不应用,就会变弱。 (3)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
第10题人的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
A.有好有坏
B.无好坏之分
C.都是好的
D.都是坏的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人的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也无好坏之分。气质没有社会评价的意义。
第11题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第12题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第13题 (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
A,C
试题解析:
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学科一样,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14题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 )。
A.潜意识理论
B.梦的解释
C.泛性论
D.本能学说
【参考答案】
A,B,C
试题解析:
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一般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20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梦的解释和泛性论。
第15题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 )。
A.文化地位
B.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C.经济地位
D.政治地位
【参考答案】
A,C,D
试题解析:
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
第16题 “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指的是( )的影响。
A.禀赋
B.家庭环境
C.社会环境
D.教育环境
【参考答案】
B,C,D
试题解析:
“性相近,习相远”中的“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环境和教育的后天影响。
第17题对课程方案的评价包括对( )的评价。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科书
【参考答案】
A,B,C
试题解析:
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
第18题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包括( )。
A.心理学的确立
B.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D.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参考答案】
A,B,D
试题解析:
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创立心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第19题以下各项活动中,属于教学的宏观设计的是( )。
A.确定教学目标
B.选择教学模式
C.编选教材
D.制订教学计划
【参考答案】
C,D
试题解析:
教学设计的类型分为:(1)宏观设计,包括制订教学(课程)计划、制订课程标准、编选教材、制订考核方案。(2)微观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状态、设计教学程序、执行教学程序、确定检查方案。
三、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20题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________、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学目标
第21题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________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_______周岁。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六 七
第22题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______和真谛。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本质
第23题知识学习的类型有___________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符号学习
第24题当我们十分悲伤的时候,痛快地哭一场,把心里的悲痛宣泄出来,这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释放法
第25题 _________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自己去发现或转换复杂的问题。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建构主义
第26题根据记忆持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瞬时记忆(感觉性记忆)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第27题有意识记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_________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做一定的__________的识记。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预定 意志努力
第28题最先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维果斯基
第29题情绪中既包含有____________成分,也包含有___________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认知 生理
第30题 ____________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时间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
第31题 中国古代的庄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第32题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
【参考答案】
对
试题解析:
略。
第33题根据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望梅止渴”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巴甫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34题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参考答案】
错
试题解析: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第35题在自我意识的三个层次中,自我认识是基础,自我体验是核心,自我调控是关键。( )
【参考答案】
对
试题解析:
略。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36题 观察力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第37题性格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38题注意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排除)。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第39题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照顾到个别差异,也就是要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40题个体身心发展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第41题顺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顺化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六、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42题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生物遗传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病菌、病毒感染;③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2)社会环境因素: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②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个体心理因素:①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②特殊的人格特征。
第43题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奥苏伯尔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的是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其认知同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 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奥苏伯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校中的学习最主要的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44题观察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观察法的优点有:第一,搜集非语言行为的资料方面优于其他的方法;第二,观察法的伸缩性较大,有较充裕的时间与被观察对象接触;第三,如果观察是在非人为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那么被观察者不易因访问者的出现而在行为上失常;第四,观察者还有利于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一些社会现象的倾向性。 它的局限性包括:第一,大多数观察、研究者对于环境因素难以控制;第二,只有较少指标可用数量表示,而大量的观察资料难以数量化;第三,观察研究的样本比较小;第四,观察者难以进入观察环境,接近观察对象。
第45题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第46题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七、论述题
第47题 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学习观。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练,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48题谈谈教学过程的含义及其本质。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遵循这样的过程,通过传授、接受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同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认识宏观世界,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教学过程是一条认识的便捷通道。 最后,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练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