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暂时性
B.深刻性
C.概括性
D.形象性
18.在一个好的集体里,差生的不良言行很少有市场;在一个不好的集体里,好学生也会附和不良言行。这一现象的适当解释是( )
A.团体凝聚力的作用
B.老师的威信
C.从众
D.认知失调
19.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
A.群体凝聚力
B.老师的威信
C.群体规范
D.课堂气氛
20.福勒和布朗认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否自觉( )
A.关注学生
B.关注教学任务
C.关注生存
D.关注情境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5分,共3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__________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22.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23.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__________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4.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__________、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25.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称为__________。
26.遗忘的__________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27.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
28.知识学习这一过程包括__________、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9.皮亚杰认为,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这是__________阶段。
30.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__、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31.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32.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为__________。
33.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__________。
34.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为__________。
35.短时记忆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另一个成分是__________。
36.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
37.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38.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__________进行了系统探讨。
39.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教师的两个重要人格特征是:教师的__________,以及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40.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__________、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42.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4.操作技能培养有哪些要求?
45.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四、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6.试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2008年7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 C 4. A 5. D 6. B 7. A 8. A 9. B
10.C 11.B 12.D 13.A 14.B 15.D 16.A 17.D 18.C
19.A 20.A
二、填空题
21.定势
22.考试焦虑
23.情感
24.具体目标
25.自我意识
26.干扰说
27.组块
28.知识获得
29.自律道德
30.依从
31.认知成分
32.性格
33.认知内驱力
34.认同
35.工作记忆
36.动力准备状态
37.力求成功
38.归因
39.热心和同情心
40.健康模式
三、简答题
41.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已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3岁左右生理自我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42.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与场依存。具体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体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深思型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人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43.(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性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
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成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经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44.‘(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准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获得的特征,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45.(1)经典实验: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2)实验效应: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语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这种教师期望的语言效应就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四、论述题
46.(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极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需要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