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学习是外显的行为
B.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行为
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D.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
15.一位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这位师处于( )
A.关注情景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身阶段
16.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
A.课堂气氛
B.课堂纪律
C.群体规范
D.课堂人际关系
17.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种强化是( )
A.自我强化
B.正强化
C.替代强化
D.间接强化
18.成就动机理论认为高成就动机者,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成功率大约在( )
A.50%
B.60%
C.70%
D.80%
19.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称为( )
A.一般迁移
B.同化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20.ABC理论认为改变学生不良情绪的关键是( )
A.运用强化手段
B.疏导宣泄
C.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D.树立合理的观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l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__________、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22.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与顺序,但各种心理机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和__________等因人而异。
23.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__________学习。
24.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__________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5.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__________、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6.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直觉道德情感、想象道德情感、__________三种。
27.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__________三大领域。
28.从评价实施的时机看,评价有形成性评价和__________。
29.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教学策略称为__________。
30.态度结构比较复杂,它包括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__。
31.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这种道德称为——。
3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____的能力或特性。
3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是客观性、计划性和__________。
34.依从包括服从和__________两种。
35.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与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__________。
36.品德是个体依据——的比较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
37.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学习。这一类行为我们称为__________。
38.心智技能的发展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__________三个阶段。
3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___。
40.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就是__________。
三、筒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42.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哪些?
43.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44.简述指导教学的六个主要活动。
45.根据遗忘曲线的进程.我们要怎样进行复习?
4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l0分)
47.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7年7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D 4.D 5.D 6. C 7. C 8.D 9. C
10.B 11.A 12.D 13.C 14.A 15.B 16.A 17.C 18. A
19.B 20.D
二、填空题
21.认知内驱力
22.达到成熟的时期(间速度)
23.过度
24.刺激和反映
25.发现问题
26.伦理道德情感
27.动作技能
28.总结性评价
29.发现教学
30.行为成分
31.他律道德
32.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
33.可比性
34.从众
35.认知风格
36.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
37.问题行为
38.原型内化
39.社会环境
40.变式
三、简答题
41.(1)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或(中等程度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任务容易或简单,最佳激起的水平较高。或(容易或简单的任务,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果最佳。)
(3)任务困难或复杂,最佳激起的水平越低。或(任务困难或复杂,动机水平越低,效果越好)
42.(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A.系统结构图 B.流程图
C.模式或模型图 D.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
A.一览表 B.双向表
43.(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态度不同予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4)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44.(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教材。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45.(1)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2)及时复习。
(3)分散复习。 (4)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46.(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四、论述题
47.(一)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三)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