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江苏省中学教育学真题2003年
(总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 狭义教育
2. 广义教育目的
3. 学校课程
4.教学组织形式
5. 班级的目标管理
二、选择题
1.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 文化知识教育
B 艺术教育
C 读写算教育
D 军事体操教育
2.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教育标志是( )
A 人类教育的产生
B 古代学校的出现
C 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
D 终身教育的实现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
A 教育的领导权
B 受教育的权利
C 教育目的的性质
D 教育结构的变化
4.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 人的自然发展学
C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
A 授受关系
B 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 相互促进关系
D 相互制约关系
7. 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公民一般教养的教程是( )
A 基础型课程
B 发展型课程
C 知识性课程
D 工具性课程
8.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 引起学习动力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9. 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分组教学
D 班级教学
10.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 掌握知识
B 激发情感
C 道德内化
D 活动和交往
三、填空题
1.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教育的过程。
2. 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______、乐、射、御、书、数。
3.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
4.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______。
5.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__。
6. 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___。
7.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______,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8.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______原则。
9.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_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0.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四、辨析题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2. 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缺乏,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是被动的教育对象。
3. 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五、简答题
1.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 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3. 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4.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5.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六、论述题
1.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所谓狭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理解为广义教育的目的。
3、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形式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
4、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人类教学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5、 班级的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班级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方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
二、 选择题
1——5 DCDAD 6——10 CABBD
三、填空题
1、非制度化 2、礼 3、赫尔巴特
4、义务教育 5、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教师的教学目标
7、主体 8、启发性 9、了解学生 10、学生
四、辨析题
1、错误。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那种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经济的做法,或以政治、经济取代教育,对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视而不见,横加干涉的做法,都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
2、错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相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这种天然的权威性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因此,教师应该在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3、正确。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活动,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这一活动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这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的身心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交往性,认识教育性,及有领导的认识。因此,它不同于科学探索的认知过程。
五、简答题
1、现代教育特别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包括: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和大众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建立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教育制度;
⑦建构终身教育制度。
2、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包括知识的数量观念和知识的质量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这有别于传统教育。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科教兴国的战略的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这是因为: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仅使学生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个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5、 班集体的形成,实际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有以下几条路径: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和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六、论述题
1、国家对教师职业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学历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等。但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包括: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教师集体的协作精神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它是教师专业的工作作风,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精神内核。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地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地理解。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推动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创造发明的过程及成功的原因,学习科学家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本着改善实践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