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06年10月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方法是( )
A.榜样和示范
B.陶冶
C.修养
D.说服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表现在( )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5.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 )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6.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 )
A.因材施教
B.抓关键期
C.长善救失
D.循序渐进
7.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 )
A.生理前提
B.客观条件
C.动力
D.物质前提
8.“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名话反映了教师的劳动的(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艺术性
D.创造性
9.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
A.家长学校
B.家长委员会
C.通讯联系
D.家长会
10.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连贯的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11.课堂播放教学法主要有两种,它们分别是演播法和( )
A.现场直播法
B.录制播放法
C.插播法
D.程序教学法
12.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 )
A.领会
B.保持
C.分解
D.定向
13.“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这种观点属于( )
A.辨证统一法
B.个人本位法
C.社会本位法
D.实质教育论
14.教育目标一般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 )
A.情意领域
B.特殊能力领域
C.思想品德能力领域
D.审美知识领域
15.“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说明( )
A.学生只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
B.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
C.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样重要
D.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
16.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的学生是 ( )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
17.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时限性和相互关系( )
A.各组成部分的顺序
B.各组成部分的时限
C.应完成的任务
D.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8.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被称为( )
A.实习作业
B.参观
C.辅导
D.实验实习
19.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是( )
A.“教员”角色
B.“心理医生”角色
C.“榜样”角色
D.研究者角色
20.按照马克思观点,教育起源于( )
A.人的动物性本能
B.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竞争的本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加涅将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 )
A.提出问题
B.评断
C.明确问题
D.形成假设
E.检验假设
22.学科课程的特点是( )
A.有利于教师教授知识
B.有利于学生学习、巩固
C.重视直接经验
D.忽视学生的兴趣的需要 E.加深学科分割的程序
23.教育影响可分解为( )
A.教育制度
B.教育媒体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E.教育目的
24.古代教育所具有的特点是( )
A.阶级性
B.等级性
C.初等教育得到普及
D.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 E.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
25.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 )
A.教材的深度和结构
B.学科顺序
C.学年编制的学周安排
D.课时分配
E.教材的内容和范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共15分)
26.教育目的
27.隐性课程
28.道尔顿制
29.发现法
30.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1.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2.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33.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
3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5.素质教育主要有哪些特点?
36.家庭具有哪些教育功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有2小题,其中第37题12分,第38题13分共25分)
37.联系实际,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8.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相互依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