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本大题2小题,共16分)
(一)根据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
2.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4.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内容(每题2分,共12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秋词》中写人若要有志气,便会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与这幅对联有关的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是:__________。说出这部名著刻画的其中一个人物__________。
4.普通话是以__________为标准音,以__________为基础方言,以__________为语法规范的共同语言。
5.语文是最重要的__________,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_,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环境有好有坏,人生有得有失,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要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种宽阔胸襟:“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答案写在题干后的括号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
A.校对/校正角逐/钩心斗角参加/参差不齐
B.湖泊/淡泊铜臭/乳臭未啥旧?虚与委蛇
C.宝藏/矿藏呼吁/长吁短叹曾祖/曾经沧海
D.熨帖/熨烫着落/不着边际慰藉/声名狼藉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前后一样快
D.没有规律
5.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畅销书,精装的销量一般在十万册以上,简装的销量一般在二十万册以上。由于是畅销书,出版商推出精装本也不会滞销,而且利润往往比简装的更大,__________。
A.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由于销售快、销量高因而获利更高的出版物。
B.由此可知,出版商不愿意出简装书而愿意出精装书的根本原因。
C.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销量大、销售快、利润高的出版物。
D.由此可见,出版商喜欢“精心包装”,是为了赢取更大的利润。
三、阅读理解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4分)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淹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融融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次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