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马者
(2)策之不以其道
2.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一句是:________。(1分)
3.第①段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第③段画横线部分刻画了食马者“________”的形象特点。(3分)
4.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2分)
5.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是什么?
3.接受性教学模式与探究性教学模式有何不同?
4.简述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五、论述题(8分)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关系如何?
六、习作评析(12分)
下面是一名中学生的习作,请为此文写几点评析,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旅回古代
翻开那本厚重的书册,品着茗之芳香,我准备开始我的旅途。
心里有股女子特有的内质,徒步在历史长河中,我感动了,尽管这趟旅行满溢胭脂之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的颦儿走进了大观园,似乎也开始了她悲剧性的一生。“态生两面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且“行动如弱柳扶风”的颦儿,她,敏感自卑却又叛逆。仅因送花先后顺序不同,她竟联想到了尊卑等级,但她“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对人情冷暖满是愤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颦儿对爱情有着如诗的期待,这位富有浓郁诗人气质的女子,当她的期待变为绝望,她烧毁了象征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手帕和她的诗稿,结束了她悲剧性的人生历程。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继续前行,忽闻“未若柳絮因风起”及那雷鸣般的掌声,我看见了才女谢道韫。读着她的“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描写泰山以寂寞无言幽玄自然,实质却表达了对泰山雄伟的景象无比景仰之情。
碰见了三国著名女诗人、琴家蔡琰。听着她的《胡笳十八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琴曲满是悲伤,哀怨惆怅,却还诉不尽她的悲。三次的婚姻,给她带来的,满是伤痛。
班昭,从小接受诗书的教育,她的父亲编写《汉书》,没完成便逝世,哥哥班固继续,但被窦宪一案牵连病死狱中,班昭便接手《汉书》的纂写工作,书出版后赢得极高的评价,了解这位被称为“曹大家”的才华,领略她的处事,“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
……
旅行,用女子的心思体验古代才女的心境,这满是柔肠寸断的柔情教我坚强,授我知识。历史长河,女子的才华尽显女子的美。旅行,授予我太多。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一)1.直挂云帆济沧海
2.不戚戚于贫贱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沉舟侧畔千帆过
(二)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聊斋志异》、婴宁(可任选其中一个)
4.北京语音、北方话、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5.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宝藏(zàng),矿藏(cáng);呼吁(yù),长吁(xū)短叹;曾(zēng)祖,曾(céng)经沧海
2.B 【解析】“推波助澜”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形容小张鼓舞大家的积极性不合适。
3.D 【解析】略。
4.A 【解析】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5.C 【解析】此题可通过语感来判断。
三、阅读理解题
(一)【答案要点】
1.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2.(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练意志。
3.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4.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答案要点】
1.(1)喂(或通“饲”);(2)驱使,鞭打。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愚妄无知。
4.提示:食马者不知马。
5.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6.略。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答案要点】(1)生理基础不同。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先天遗传。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是神经联系的暂时接通。
(2)作用不同。无条件反射不能帮助有机体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变化着的生活条件。而条件反射能够帮助有机体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3.【答案要点】在接受性教学模式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传递者,重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和形式化。这种
教学模式以教师活动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目标,规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或领会。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
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探究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4.【答案要点】如果以文学四要素为坐标,可以推衍出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要求掌握这五种文学观念。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表现在:
(1)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
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
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5)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
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6)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六、习作评析
【点评】本文通过话题“旅行”想到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的人物,可以看出小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别具匠心;文章切入角度也很独特,通过回忆自己崇尚的文学和历史中的女性来书写心灵和感
悟,富有感染力。而从小作者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历史知识的熟稔来看,这种喜欢阅读、认真积累的良好习惯会让他(她)得到更多的“甜头”,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本文的不足也很明显:题目拟取不当,范围过大;段落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