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机智
2.社区教育
3.德育
4.潜在课程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4.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有各种小动作或是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窃窃私语或是很自由的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上述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2.一次,某语文老师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这件事引起了这位老师的反思,在班会上,他提出了“老师应该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C[解析]交往起源说是由叶澜最早提出,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人类活动中具有相互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并产生交往的结果——在交往双方身上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影响。当这类交往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和学的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演化而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A[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4.B[解析]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近期的目标如在某项活动中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在某次考试中的通过率等,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中期的目标如某学期的奋斗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使学生看到希望,让学生感受到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远期目标如整个班级的最终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
5.A[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6.D[解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含两个成分,即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7.C [解析]教育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于l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教育学,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8.B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既为教育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也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而现代教育是教育其中的一个阶段,所以选B。
9.B [解析]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10.C [解析]赞可夫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等,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
11.B[解析]“不陵节而施”意思是教学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能力,应循序渐进。
12.A[解析]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共同发展趋势包括: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13.A[解析]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4.A[解析]由题干知,这是指课外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15.C[解析]小学教材的编写内容应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导向,即具有科学性;二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
二、名词解释
1.教育机智: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社区教育: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2.[参考答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参考答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参考答案]
(1)语言性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①实验法;②实习法;③练习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①讨论法;②发现法。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2.[参考答案]
一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二是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三是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四是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