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熟悉浙江现用的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及结构体系。
5.了解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三、考试形式试卷结构
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 试卷内容结构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30%;高等教育对应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40%;高中历史教材教法30%
4. 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论述题:4小题,共50分
四、考试范围与要求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和高等教育对应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2.中国新石器文化
二、夏商周时期
1.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2.夏、商、西周的文化
3.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4.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三、秦汉时期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2.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3.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4.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5.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五、隋唐五代
1.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2.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
5.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六、宋、辽、西夏、金、元
1.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2.宋代经济的繁荣
3.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4.元代行省制度
5.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6.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七、明清(前期)
1.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
3.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清代的政治军事制度
5.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6.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7.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8.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
2.中法战争
3.中日甲午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三、洋务运动
四、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1.维新变法思潮与戊戌变法
2.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3.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4.辛亥革命
五、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第一次国共合作
4.北伐战争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3.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
4.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
八、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2.抗日救亡运动
3.西安事变
4.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5.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
6.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
7.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8.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1.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3.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2.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
3.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2.经济建设的曲折
3.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
2.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
3.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
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
1.“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1.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
一、古代西亚诸文明
1.巴比伦王国
2.波斯帝国
二、古代埃及文明
1.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
2.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3.古代埃及的文化
三、古代印度文明
1.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2.吠陀文明
3.佛教与孔雀王朝
4.印度教的兴起
四、古代希腊文明
1.爱琴文明
2.希腊城邦制度与经济特征
3.雅典民主制
4.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5.古代希腊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五、古代罗马文明
1.古代罗马历史发展进程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
3.古代罗马的经济状况
4.古罗马的文化
一、基督教文明
1.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
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3.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
二、伊斯兰教文明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部分
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开辟
2.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与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
2.宗教改革
3.启蒙运动
三、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独立战争
3.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4.欧洲1848年革命
5.美国内战
6.俄国农奴制改革
7.日本明治维新
8.德意志统一
9.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政治制度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
4.第二国际
五、近代科学和技术与文化
1.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2.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第三部分:世界现代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性质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二月革命
2.十月革命
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2.国际联盟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共产国际
4.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5.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6.卡德纳斯改革
7.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9.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0.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2.美国的内政与外交
3.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
4.日本的内政与外交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1.赫鲁晓夫的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
2.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3.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4.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5.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6.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加入
十、现代科学技术
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2.量子论
3.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历史教材教法的考试范围: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新教材体系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历史学习评价方式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试卷
(实考题型、题分可能变化,以实考为准)
题号 |
一 |
二 |
三 |
总分 |
|
题分 |
20 |
30 |
50 | ||
得分 |
|
|
|
合分人 |
|
得分 |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下去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交通 B.明朝国力衰退
C.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D.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乾隆帝派兵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时,曾得到维吾尔人民的积极支持,此事最能说明( )
A.中华民族已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维吾尔人民是非分明
C.大小和卓叛乱不得人心 D.回部地区早已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不包括(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5.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6.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民协会的地点是( )
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
B.广东陆丰县
C.浙江萧山县衙前村
D.湖南衡山县白果
7.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①建立三三制政权 ②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进行整风运动 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 )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 ( )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9.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 )
A.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B.慢一点、稳一点
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
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0.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1.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城邦奴隶制民主制的繁荣时期。当时,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 五百人会议 B.公民大会
C. 陪审团法庭 D.监察院
12.下列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美苏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3.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集大成者,他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 )
A.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创立了微积分
C.创立了现代工程力学
D.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14.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建于( )
A.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B.图特摩斯一世
C.图特摩斯三世时期 D.图特摩二世时期
15.城市化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居住在城市人口超过50%,19世纪末达到此标准的国家是( )
A.法国 英国 美国 德国 俄国 日本
B.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C.英国 德国
D.英国 法国 意大利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德国政治大国地位的条约是( )
A.《莱茵保安条约》 B.《洛迦诺公约》
C. 《非战公约》 D.《巴黎公约》
17.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 )
A.没有把斗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B.没有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
C.没有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
D.没有及时提出印度独立的计划
18.罗马法给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带来深远的影响,以下法律制度和法律诉讼原则在罗马法中得到体现的是( )
(1)陪审制 (2)律师制度 (3)公开审理, (4)不告不理,一事不再受理
A.①②④ B.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内部原因是 ( )
A.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B.斯大林个人因素的起了决定作用
C.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因素的制约
D.粮食问题严重
20.恩格斯评论一位法国人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指的是( )
A.卢梭 B.罗伯斯庇尔
C.丹东 D.拿破仑
得分 |
|
二、材料分析题
21. 以下是一组洋务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材料二:奕䜣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三: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富之术。”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2)参考材料二、三,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何在?
22.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者一样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却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每位基督教徒,经过洗礼后就是教士……。因此,地区统治者就执行其权力,“不受任何阻碍,不管权力影响所及为教皇、主教或教士……,正相反的,所说的一切教条,纯粹是罗马人的假设之作。”因为每一位基督徒都是教士,因此,都有权力按个人的看法解释《圣经》。圣徒是教义和修行的最终权威,且未保证教皇有召开会议的特权。“我们必需轻视教皇狂人似的行为,而信靠上帝,反击他的禁令,并尽我们所能压制他。”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读《圣经》不管你是自动的或被动的,一面读一面就会使你感到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穿透到你的心理。这股力量在你心理刻下的痕迹,将永远不会磨灭。因此,看神迹,不在看人类的伟大建筑或雕塑,而是在读《圣经》可以说在人神交通上,是最便捷的方法。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参照《圣经》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上帝系经过深沉的考虑,才决定谁该获救谁该毁灭,而且这种决定早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已作好的。对于上帝的选择和考虑,我们相信除基于他的恩惠外,完全与其善行无关。至于那定罪的,其永生之门,在似可理解与似不可理解之间,即已关闭。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材料一中的“纱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意大利“最先烟消云散”?
(2) 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样的宗教思想,你认为这些思想对欧洲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一中所指的开始于意大利的历史事件对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反映的宗教思想有何影响?
得分 |
|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大规模南迁及其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2分)
2.概述二战后至20世纪末美国经济政策调整及其成效,与美国相比,联邦德国的政府干预经济方式有何不同?形成怎样的经济特征?(12分)
3.试述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以及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12分)
4.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请设计一个教案,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14分)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分)
1 B 2 D 3 A 4 C 5 B 6 C 7 D 8 B 9 D 10 C
11 B 12 C 13 D 14 A 15 C 16 B 17 C 18 D 19 C 20 D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21.(1)镇压人民革命,即太平军捻军;为统治阶级解除外患。5分
(2)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5分
(3)为了购买好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5分
22.答(1)指天主教会、天主教封建神学统治着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领域。(2分)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运动的条件是: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发生在意大利,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要求冲破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自由的文化观;意大利一些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的财力,为人文主义者活动提供有利的物质环境。意大利拥有独特的文化环境,保留许多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为文艺复兴提供文化基础。大量学者包括拜占廷等外国学者在意大利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也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3分)(除上述因素外,提及意大利的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等因素,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指的是的宗教改革思想和加尔文教思想。针对中世纪神学理论强调的教皇最高权威论,“圣礼”得救论、“善功”赎罪论、教士特权论等理论,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唯一的依据,信徒可以自行阅读《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而得救,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和教士的特权。体现教徒与神职人员平等的思想。
加尔文教除了类似于上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外,还提出“预定论”思想,认为人能否得救完全由上帝而定,与其它人无关,进一步否定了教皇的权威。(4分)
路德教和加尔文教的宗教思想从思想理论上打击了天主教神学的权威,传播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进了人性的解放,促进欧洲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思想理论基础。
这些思想引发的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政治上、经济上打击天主教会势力,加强各国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3分分)
(从新教伦理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成长角度去论述也可酌情给分)
(3)文艺复兴倡扬个人主义人生观,人的平等精神,促进人的解放,摧毁了经院哲学体系,动摇了封建神学的权威,为马丁·路德、加尔文宗教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3分)
三、论述题(共50分)
23.(共12分)北方人民为了避乱,有三次大规模南迁:(1)三国时期,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同山越族共同垦荒,发展农业生产,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4分
(2)东晋南朝时,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农具和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兴修水利,普遍地使用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发,使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4分
(3)南宋时期,南方水田增加,稻米成为主要农作物,太湖流域的产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棉纺织业逐步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副业。4分
24.(共12分)(1)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采用凯恩斯主义理论指导经济,美国经济达到繁荣,但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困境。政府曾采取降低利率,放宽信贷,人为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却不能解决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某些理论,走出经济滞用的困境,经济持续增长,但由于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局面。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6分)
(2)美国的对经济干预方式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与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政府在新兴工业部门、公共事业和关键生产部门建立一批国有企业,但美国经济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2分)
联邦德国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其主要内容是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其主要特征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生活,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
25.(共12分)(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家庭与社区、互联网(6分)
(2)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作共享的原则
有效教学的原则(6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25.(共14分)要求(1)正确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方法。(2分)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6分)
(3)落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6分)
可根据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