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 )
A.教育问题
B.教育行为
C.教育发展
D.教育规律
2.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是( )
A.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
B.对培养劳动者的规定
C.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D.对中学生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3.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这是( )
A.个人本位论
B.他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集体本位论
4.教育是在下列哪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人和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
A.语言
B.劳动
C.经济
D.政治
5.促进的教育态度除了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教育的期待外,还包括( )
A.理解学生
B.宽待学生
C.纵容学生
D.责罚学生
6.教师心胸豁达的第一个品质是( )
A.体察性
B.灵活性
C.客观性
D.敏感性
7.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必须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和具有( )
A.谈判技能
B.演讲技能
C.交往技能
D.沟通技能
8.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是学生以什么为主要任务( )
A.学习
B.玩乐
C.工作
D.劳动
9.学生在下列哪一种人的指导下学习,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
A.父母
B.教师
C.朋友
D.同学
10.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 )
A.专业化
B.非专业化
C.规范化
D.非规范化
11.下列哪一项是校风中的中心( )
A.学风和教风
B.教师作风
C.领导作风
D.学生作风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 )
A.教师的作风
B.领导的作风
C.学生的作风
D.家长的作风
13.课堂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是( )
A.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
B.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
C.双语教学形式
D.培养特长的教学形式
14.中国古代学校课程要素的重点是( )
A.道德经验要素
B.智慧要素
C.认知经验要素
D.审美经验要素
15.核心课程也被称为( )
A.联络课程
B.合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问题课程
16.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是( )
A.引起学生注意
B.提出教学目标
C.提供教材内容
D.指导学生学习
17.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是( )
A.传授知识
B.形成技能
C.培养智能
D.发展个性
18.学生哪一方面的学习,是掌握前人总结与概括起来的经验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 )
A.知识
B.技能
C.能力
D.品德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阶段的是( )
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熟练阶段
D.应用阶段
20.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
A.应试教育
B.文化修养
C.素质教育
D.身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教育影响可分解为下列哪几种成分( )
A.教育媒体
B.教育内容
C.教育手段
D.教育活动方式方法
E.教育环境
22.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情感包括( )
A.理解学生
B.消极的自我意识
C.与学生和谐相处
D.积极的自我意识
E.教育的期待
23.学生的本质属性是( )
A.学生是人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C.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D.学生是以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人
E.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4.下列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A.先主性
B.多维性
C.密切性
D.统一性
E.深刻性
2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隐性课程所具有的功能的是( )
A.陶冶功能
B.益智功能
C.感化功能
D.健体功能
E.育美功能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27.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
28.教育期待是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 )
29.使师生关系具有“私人性质”的是二者的非正式关系。(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0.如何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
31.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32.简述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3.教育如何才能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l: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赋词,l5岁从军,l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
情境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如以前的好了,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情境3: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到l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情境4: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孟轲幼年丧父,他家住在墓地附近,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居住。孟轲住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卖。孟母感到这也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住,使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
问题:结合上述的几个情境,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教育事实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2.[解析]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
3.[解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这就是“社会本位论”。
4.[解析]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和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5.[解析]促进的教育态度可分为四类,即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7.[解析]与学生和谐相处,必须做到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和具有交往技能。
9.[解析]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另之一。
10.[解析]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1.[解析]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又在于领导的作风。
13.[解析]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是第一课堂,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是第二课堂。
14.[解析]中国古代学校的课程要素以道德经验要素为重点,辅以认知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16.[解析]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17.[解析]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
18.[解析]学生的知识学习,是掌握前人总结与概括起来的经验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
19.[解析]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分为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
20.[解析]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21.[解析]教育影响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五种成分。
23.[解析]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并以学习为主要的任务。
24.[解析]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深刻性的特点。
25.[解析]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和健体功能。
三、判断改错题
四、简答题
30.(P12-13)第一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点,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第三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由此可知,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1.(P71-77)
(1)理解学生
①心胸豁达
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
②敏感性
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做出情绪反应的能力。
③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的心理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
④客观性
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预期的歪曲,它也完全适合于移情的一般范畴。
(2)与学生和谐相处
①真诚
真诚是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一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
②非权势
教师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想往的成效。
③积极相待
积极相待是一种真诚的感情,概括别人的表现而向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价值和信念。
④交往技能
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3)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视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积极的发挥。
(4)教育的期待
教育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32.(P84)一方面,它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五、论述题
33.(P38-40)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是: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第二,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根据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特点,教育者就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六、材料分析题
34.(P35-36)这一组教育情境,提供了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的一些事实。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分析上一组材料,可以看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种:
(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3)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