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
B.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D.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个体主观能动性
3.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是( )
A.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B.文化的发展
C.人口的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
4.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 )
A.牛产性
B.科学件
C.民主性
D.商品性
5.“师者,人之模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6.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 )
A.10~12岁
B.12~15岁
C.15~17岁
D.13~16岁
7.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关系是( )
A.工作关系
B.组织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8.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来讲,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 )
A.情感
B.心态
C.认知
D.道德
9.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首席教师”地位的教育影响是( )
A.学校教育的影响
B.家庭教育的影响
C.社会教育的影响
D.自我教育的影响
10.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中( )
A.教育者对受害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B.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C.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D.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11.教学目标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是一个( )
A.明确的教学目标
B.含糊的教学目标
C.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D.教育目标
12.《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13.“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是( )
A.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B.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C.自我管理的教学策略
D.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14.对教师而言,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是( )
A.备课、上课、课后辅导、评价
B.备课、上课、评价、课后辅导
C.预习、上课、巩固、练习
D.预习、联想、系统、练习
15.“对基本概念的感知、理解”属于(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品德学习
D.能力学习
16.教师运用心理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这种学法指导的方法是( )
A.系统传授式
B.专题讨论式
C.学科渗透式
D.学习诊断式
17.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A.整体性
B.基础性
C.内化性
D.综合性
18.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今后要按《中学生守则》办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上课不再迟到了。可是冬天天一冷,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又迟到了。所以,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当重点在于提高其(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19.孔子提出了解学生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原则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C.疏导原则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2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
B.锻炼
C.休养
D、榜样及示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J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 )
A.劳动对象复杂
B.劳动任务复杂
C.综合应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D.脑力劳动过度
E.体力劳动过度
22.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 )
A.认知经验要素
B.道德经验要素
C.审美经验要素
D.健身经验要素
E.娱乐经验要素
23.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 )
A.教材的深度和结构
B.学科顺序
C.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D.课时分配
E.教材的内容和范围
24.杜威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 )
A.提出疑问阶段
B.分析阶段
C.假设阶段
D.评断阶段
E.结论阶段
25.道德评价能力的一般过程是( )
A.从他律到自律
B.从客观效果到内在动机
C.从他人到自己
D.从片面到全面
E.从自律到他律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6.教师的教员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宗旨。 ( )
27.选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 )
28.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制订的。 ( )
2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是指道尔顿制。 (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0.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
31.简述技能学习的过程。
32.简述学习的基本思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3.如何理解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琅琅。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将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问题: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法。
2.[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3.[解析]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4.[解析]现代公民有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普及性、群众性,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等,都体现了民主性。
7.[解析]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
8.[解析]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11.[解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应了解选举的主要功能”,“学生能用乘法正确解答应用题”都属于含糊的教学目标。
12.[解析]《学记》中的这句话体现了教学工作中的启发性原则。
13.[解析]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是教学策略中的概念形成策略。
15.[解析]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17.[解析]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21.[解析]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首先是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其次,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从其任务上来看,也是复杂的,最后,教师的劳动是综合应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过程,这也是其劳动复杂的一个原因。
24.[解析]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提出疑问。②分析。③假设。④评断。⑤结论。
25.[解析]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①从他律到自律。②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③从他人到自己。④从片面到全面。
三、判断改错题
26.(P86)×改正:教师的教员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
27.(P219)×改正: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28.(P242)√
29.(P308)√
四、简答题
30.(P141-142)
(1)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特别重要。
(2)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
(3)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应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
(4)教师应善于组织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这种荣誉感得到满意的发展
和巩固。
31.(P322)
(1)定向阶段。行动的定向是操作技能掌握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教师关于行动方式的示范和讲解进行观察和记忆,了解与某种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了解动作的难度、要领、注意事项及动作进程,从而在头脑形成关于动作的映象。这种动作映象对以后的动作练习将起调节作用。
(2)分解阶段。复杂的操作技能通常由一系列动作构成,所以技能学习开始往往由教师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学生逐一模仿,练习。这样做简单易学,而且有助于掌握各种局部动作的要领。
(3)定位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动作的组成部分已联结为整体,整体动作的顺序通过多次的练习而固定下来。这时动作准确连贯,成为具有固定程序的反应系统。
(4)熟练阶段。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是熟练阶段,这时已形成对各种变化情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动作方式,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协调完善与“自动化”。这时的动作具有连贯性、整体性、灵活性和简易性,多余动作消失。
32.(P324-326)
(1)学生的能力;
(2)过去的经验;
(3)学习的准备;、
(4)保持和遗忘;
(5)练习;
(6)理解关系;
(7)机能上的相似;
(8)概念的重要性;
(9)发现;
(10)学科内容;
(11)评价和态度;
(12)动机;
(13)知道自己有进步;
(14)自信心;
(15)学习的自由。
五、论述题
33.(P205-207)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3)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支持和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在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六、材料分析题
34.(P100~101)
(1)我国教师身为教育者,深知典范楷模作用对于受教育者身心影响甚大,历来高度重视这一行为角色。“师者,人之模范”。“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自身行为可以“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作为人的榜样,中国教师还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刚毅、坚韧宽厚而又乐观向上的教育性格。
(2)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角色,在“教育情境”内完成得普遍比较好。比如说在教室里,课堂上,在学校正式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十分注意教师的样子。但是在“非教育情境”中往往淡化了这个角色,表现为另一个样子。比如说在家里私下与学生的谈话,有时就不注意教育意义,可能给学生一个很低的思想情调,使学生感到与那个在课堂上宣教伦理道德原则的教师判若两人,从而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力量”。有的认为,教师的榜样,是为教育对象——学生而树立的,与他的角色伴侣相依存,离开了学生也就放下了“榜样”,失去了为师的约束,他只是把榜样作为一种外表,没有内化为一种思想。其实,教师的榜样角色应能经受各种时空的检验,在校内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校外是一个模范公民。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这种要求会限制他们的行为和生活自由。他们认为应当用同其他专门职业的人们同样的标准来评判他们,允许他们做一个普通的人。当然,对于教师的社会生活细节和个性特征是不应过分苛求的,但教师所应有的强烈的公民意识,包括国家观念、法纪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却是应该按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的。
(3)教师不仅是学生做人的榜样,还是学生为学的榜样。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具体的。教师的“学不可以已”、“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他越能经常而巧妙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愿望。实践证明,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断增长他所教学科和有关方面知识的人。学生最为钦佩、最愿效仿和追随的榜样是品学兼优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