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智力定义的差异
B.智力类型的差异
C.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9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9分)
22.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 )
23.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24.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
25.某一分析器受到微弱刺激时,可以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反之,强烈地刺激某个分析器,则能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 )
26.客体内容丰富、新颖又富于变化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 )
27.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前提。 ( )
28.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无好坏之分。 ( )
29.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30.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早。 (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六三三学制
32.自我意识
33.最近发展区
34.学习
35.心理健康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6.请简要回答优秀班集体的特点。
37.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8.简述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39.简述布鲁巴奇提出的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40.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学习观。
41.试述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七、案例分析题(16分)
42.某经济日报报道:面对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为感化学生,重新挽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校长曾经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试分析该校长的做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2. A[解析]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3. C[解析]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物: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增加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都能对行为进行强化,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
4. D[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建立。
5. B[解析]1905年废除科举制。
6. D[解析]略
7. B[解析]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8. B[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9. D[解析]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10. B[解析]“揠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而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所以,“揠苗助长”违背的是儿童身心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11. A[解析]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即为哪里有道,哪里就有老师,体现出教师的传道者角色。
12. D[解析]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13. B[解析]自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首创智力测验之后,各种类型的测验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等都先后开展起来.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测验的研究成果开始进入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这是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14. C[解析]题干中所体现出的是中学生具有了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这种推理能力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这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形式运算阶段是指11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
15. D[解析]“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是发散型认知方式的主要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6. ACD[解析]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措施三个要素,其中,教育措施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7. ABC[解析]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特点。法制化并非教育的特点,故不选D项。
18.ACD[解析]同化是个体把客体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顺化是个体因环境作用而引起的原有图式的变化,分别从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引起个体的认知发展;平衡化则是个体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19.ACD[解析]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
20.ACD[解析]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21.BCD[解析]对智力的定义是不会有差异的,首先排除A选项。学生智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和结构上的差异(即为智力类型的差异)。
三、判断题
22.× [解析]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只不过是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标志,并不能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
23.√ [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24.√ [解析]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而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并且是比较持久的变化,但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25.× [解析]某一分析器受到微弱刺激时,可以提高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反之,强烈地刺激某个分析器,则能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26.√ [解析]略
27.× [解析]自我概念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前提。
28.× [解析]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29.√ [解析]略
30. × [解析]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四、名词解释
31.六三三学制: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六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教育阶段是新学制的精髓。效法美制,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32.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33.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34.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5.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五、简答题
36.[答案要点]
目标的一致性;行动的协调性;师生的和谐性;全员的进取性。
37.[答案要点]
能力(智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思维操作,从而发展了智力;学生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绘画能力。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或新能力的产生。
38.[答案要点]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是这种能力只限于对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
(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一阶段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39.[答案要点]
(1)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写下自己的经验,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为所有教师所共享;
(4)行动研究。教师及研究者为弄清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实质,探索更先进的教学方案,采取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革。
六、论述题
40.[答案要点]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
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
存储和应用的。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
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41.[答案要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活实践。其次,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教材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4)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几个阶段既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又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七、案例分析题
42.[答案要点]
案例反映了教育中的困境。社会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教育体制、家长行为等,对教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要求,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领导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屈服、下跪。教育中的困境使教师丧失了真诚,丧失了尊严,丧失了品格和追求。
案例中校长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其初衷是想挽回学生们的向学之心,但其做法堪疑。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个性、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应具有这些品质。教师没有思想,便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教师没有独立人格,学生更无从谈起;教师有理想和尊严,才能培养出有理想和有尊严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会适得其反。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一跪,教师的人格不再神圣、而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再尊重,教育的危机就很严重了。校长的这一跪,很可能会把学生推得离教育更远。但这种危机不只是教师本身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只有教师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有了较高的地位,才能站直了腰杆教书。
不是跪着教书,教师要做的是树德,以崇高的师德激励自己、感化学生、影响社会;要有思想,只有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丰富自己的内涵,多读书,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有自己的品格,不能让狭隘的功利左右自己的教育观,为了外在可见的利益而丧失了个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