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教育学
2.教学模式
3.课外活动
4.劳动技术教育
三、简单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学科课程论的特点及其缺点。
4.在教学中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试论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2.下面是对某所学校《成绩册》改革的一段描述:
上学期放假后,同学们议论最多的是他们的《成绩册》,上面不仅有考试的分数和班主任的评语,而且有老师的“悄悄话”,更令人叫绝的是还有自己评价自己、家长寄语、同学互评等栏目。
问题: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我国新课程改革要实现哪些方面的转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而编制的主要材料,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2.A[解析]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
3.B [解析]情感陶7台法强调的是环境对学生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题干所说。
4.C[解析]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D[解析]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7.C [解析]在师生观上,《雄辩术原理》和《学记》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雄辩术原理》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8.B [解析]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论和目标。
9.D[解析]德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品德、决定学校教育性质、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题干说的是对社会的影响,属于社会性功能。
10.B [解析]柯尔伯格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11.D[解析]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
12.A[解析]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合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3.A[解析]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
14.B[解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过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他认定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15.B[解析]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内容包括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和公正评价权三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揭示小学教育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
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4.劳动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白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功能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当代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2.[参考答案]
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第二,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第三,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第四,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3.[参考答案]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
缺点: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4.[参考答案]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遗传、环境(包括教育)、个体因素等。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其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它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指人的可教育性和教育需要,主要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上述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2.[参考答案]
(1)以上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课程评价方面“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成为基本的评价方略。另外,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成为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