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1岁的李华娟因妈妈工作调动,拿着某县教育局开出的转学证到附近某学校报名注册但被该校拒之门外。校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与校长会议决定不相符,需要交纳2000元的择校费。李华娟同学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交不起这笔钱,被迫在家失学达一年之久。后来李华娟拿起了法律武器,捍卫自己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起诉至该县人民法院。受案后,法院行政审判庭给予了高度重视,办案人员从保护和关心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找有关部门调查、走访,并采取先防预后执行等措施,令被告学校立即接受李华娟人学。就在开庭的前一天,该校领导在充分认识自身错误的基础上,真诚、无条件地接受了李华娟入校。考虑到问题已圆满解决,李华娟也主动撤回了起诉。
问题:(1)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这个案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2.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后,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B [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D[解析]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包括:(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A[解析]所谓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A[解析]感知能力就是对感觉刺激、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意义进行认知的水平,取决于感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而且经验和知觉决定对刺激的判断。如,驾驶员对汽车的“车感”、“路感”,就是通过对身体周围环境的刺激作出的,敏感程度不同的人,反应行为不同。
6.C [解析]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保留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
7.C [解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是过程教育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8.C [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9.C [解析]班杜拉提出品德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品德的发展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关。他又做了模仿学习的实验研究。
10.C [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11.B[解析]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等;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2.C[解析]“实验教育法”的名称最早是由梅依曼提出来的。梅依曼是实验教育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他早年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因此,他的教学实验观点来自于他所受到的实验心理学的训练,被称作是典型的“铜器派”教学实验研究者。
13.D[解析]检查知识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4.B[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
15.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二、名词解释
1.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略的过程。
3.课程论: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4.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参考答案]
当代教育学是一方面进行形式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密切关注教育实践的发展。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密切的另一表现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3.[参考答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4.[参考答案]
(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
与其他手段相比,教育在影响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上的举措:顺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关键期;阶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针对性;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上要注意长善救失。 (2)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五、案例题
1.[参考答案]
(1)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学校和学生。
(2)这是一则侵犯学生受教育权案。学校及有关领导应承担相应的行政与民事责任。
①《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学校不得妨害李华娟作为公民行使这一正当权利,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学生到校学习。
②《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因此可知,该校的收费规定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③《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周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由此,李华娟状告学校的侵权行为符合我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在本案中,该校领导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并真诚、无条件地接受了李华娟入学,但其侵权行为己造成李华娟失学达一年之久,理应承担部分民事责任,而学校有关领导也应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
(3)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①学校应正当行使自身的权利,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向学生乱收费,并应对自身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②当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勇于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2.[参考答案]
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