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体育新课程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功能
一、课程与体育课程:
(一)课程
“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把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财富与受教育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课程理论的发展使人们把课程看作为静态的课程设计与动态的课程实施的结合,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也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了其他活动。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内容的安排和实施。
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包括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课程实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课程设计相当于绘制教学蓝图,而课程实践是按照蓝图施工。
(二)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新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体育新课程的本质功能。根据中外近现代健康养生观的科学分析,健康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养生的健身功能实现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养生的健身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促进生理健康的功能,适度的体育活动、养生方法能有效的改善大脑供血、供氧,促进大脑兴奋性的增加,提高中枢系统的工作能力;能有效地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能有效地促使脏器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养生活动,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状况平衡,心理机能正常,使人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的功能,体育运动是适应不同人群的活动项目,其对现实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摒弃,不断转化为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四)提高人体对现代生活和外界环境适应的功能。
古今中外伟人名士对此有着惊人的共论: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马约翰指出“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洛克提出“我们的事业幸福,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适时地开展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下一代坚强和坚毅的品格。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斯宾塞认为“为了个人家庭及后代幸福、健康,要重视体育锻炼,体质低劣、又无教养的民族和家庭,过不了几代就会消亡;相反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此而来的愉快心情,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第二节 体育新课程
体育新课是指在实施体育课程标准后,实施教学改革的体育健康课程。体育新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学校教育阶段,提出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是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并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体育新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这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一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内容方面,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完全“清一色”的竞技运动内容,而是重视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式学习,教师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不是满堂灌,在示范讲解上要给予点拨和启发,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和学会运动知识和技能。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新问题能力的过程。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新课程强调培养兴趣和爱好,这一点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了解体育基本知识,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为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打下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课程标准与学习领域
《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六年级)体育新(七~十二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秋季开始,已在全国26个省、市部分区、县的中小学进行教学实验。根据“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于2005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就必须对《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和与《体育教学大纲》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缩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这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概念所做的简明界定。反映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功能从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新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
(1) 课程的性质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价值
获得体育新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新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 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课程目标。
①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
②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③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④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领域目标。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现代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宽了体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 运动参与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②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 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②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③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④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 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② 发展体能;
③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④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 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②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③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④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 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②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新知识的方法。
这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了一个学习整体,其中运动技能是学习的载体,其他领域目标,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数目标,往往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实现的。要改变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
(3)水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