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教案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教育基础教师试题 >> 内容

2013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时间:2012-12-5 14:02:04 点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起源于( )

A.无意识的模仿

B.本能

C.劳动

D.心理意志

2.在前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中,对我国教育界曾经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 )

A.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的《教育学》

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卯学制

4.“出污泥而不染”,这句话反映出人接受环境影响具有( )

A.独立性

B.主动性

C.能动性

D.被动性

5.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是( )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D.指导学生课余生活

6.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

A.教育知识

B.学科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知识

D.政治理论知识

7.一节课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是指( )

A.教学环节

B.教学计划

C.课的类型

D.课的结构

8.启发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 )

A.教学方法

B.教学原则

C.教学规律

D.教学思想


 

16.教师在教育科学知识方面的素养,具体包括______、______和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17.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___和现场教学。

18.学制是______的核心;教师爱学生是______的核心。

19.《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所体现的是______教学原则;《学记》中的“道而弗牵”所体现的是______教学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美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1.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有哪些重要区别?

22.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3.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有什么意义?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A 6.B 7.C 8.D 9.A 10.D

二、填空题

11.杜威 布鲁纳

12.法律 保证

13.劳动后备力量 合格新生

14.启发式 注入式

15.典型 本质

16.教育学 心理学

17.个别教学 分组教学

18.国民教育制度 职业道德

19.巩固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简答题

20.美育有三大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正确的审美观是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高尚的审美观使人精神焕发,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传授一些美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方面,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作能力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艺术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训练,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唱歌、舞蹈和文艺创作等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这些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美。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追求美好的事物,憎恨丑恶现象,使学生思想健康,情趣高雅,“做一个纯粹的人”;在行为上要举止文明,仪表端庄,朝气蓬勃,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答题提示:教育学中关于“任务”方面的问题较多,比如教学任务,德育任务,体育任务以及智育任务等,这类问题也较重要,注意区分,以对比记忆为佳。

21.德育与智育不同,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从其任务到活动形式,从教育影响到活动效果,都明显地反映出来,请看下表:

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区别

性质 智育过程 德育过程

主要任务 使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识别是非、善恶,掌握道德规范,解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态度和行为习惯问题

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指导、小组教学 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和整个学校文化生活,实践教育,社会教育

活动方法 教育者传授知识和受教育者的作业、实验、实习、练习 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教育影响 比较单一(主要是学校) 较复杂(学校、社会、家庭)

活动效果 见效快,时间短,稳定性强 见效慢,时间长,易反复,不稳定

22.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在历史上,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2)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提出培养要求,人才规格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就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去实现,反过来,就形成对教育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就必须根据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答题提示: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这个问题也包含在其中,可以同时记住。

23.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意义主要有四点: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

2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认识转化为个体认识,这是学生认识的本质。

可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掌握间接经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其中,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再通过巩固和运用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接受间接经验,吸取他人的认识成果,决不是不需要直接经验。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