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学习是为了不做后进生或留级生,免受教师批评指责;或为了取得好评,给班级或团组织争荣誉而努力学习。这属于学习动机类型中的( )。
A.学习动机不明确
B.学习知识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C.学习为了个人前途
D.学习为了国家与集体的利益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题干是学习知识为了履行社会义务的表现,抱着这种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上有内在力量,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这种学习动机仅服从于眼前利益和教师、家长的要求,而缺乏远大的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2题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第3题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科技进步
B.生产发展水平
C.政治需要
D.产业革命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
第4题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略。
第5题在中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读书指导法
D.演示法和实验法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是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6题在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发展中,要求他用新近学到的知识技能对原来的知识技能加以补充、改组,或者矫正,最后使新的知识技能与已有的知识技能融为一体,这是( )。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发展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个体产生的新的期待和要求他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
第7题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第8题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第9题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课程设置
B.课程开设顺序
C.教学时数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第10题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 )。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陶行知。
第11题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沃尔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第12题我国当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班集体建设
B.搞好教学工作
C.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D.教书育人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我国学校教师现阶段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第13题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效性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教师职业的很大挑战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学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自然也没有处处皆可适用的经验,因此,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地套用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第14题 ( )又称为工作记忆。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提取使用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即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第15题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叫( )。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认同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是从众的定义。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实施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认同表示赞同,彼此观点一致。
第16题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是凭臆测加以歪曲,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这一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客观性原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只有坚持客观性原则,才能对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研究作出科学的解释,才能保证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一致的研究成果。
二、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17题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著述的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新教育大纲》
第18题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环境等要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第19题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_____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杜威 儿童中心主义
第20题《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_______小时,小学不超过6小时。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8
第21题通常认为技能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
第22题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________的学说。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23题态度由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意向成分
第24题 ________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知觉
第25题专家型教师知道许多课堂规则是可以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习得的,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练习 反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26题 下位学习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下位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第27题教师人格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面貌与特征,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范式(格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第28题群体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人们的共同体。
第29题绝对感觉阈限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30题 简述中学生意志的培养方法。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中学生意志的培养方法有: (1)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确立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 (3)激发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与困难作斗争的能力。 (5)培养丰富的情感,激励自己的行为,提高情绪和情感对意志的支持作用。 (6)加强意志的自我培养。
第31题怎样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五、辨析题(每小题5分)
第32题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5,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第33题个别化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5,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个别教学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形态,与班级授课制相对应。它可能是个别化教学,也可能不是个别化教学,关键在于其是否为符合该生能力需要而特别设计了教学方案。所以,个别化教学不等同于个别教学。
第34题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种教育现象。
【参考答案】
本题分数5,您的得分
试题解析: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教育研究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但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会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被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潜在的探索研究价值。而有些教育现象是偶然的、个别发生的现象,不具有研究价值,因而不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
六、论述题
第35题 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教师的职业素质。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具备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拥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学生的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36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表现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教师可以准确、合理、有效、全面地了解学生,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①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既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又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①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七、教育写作题(每题16分)
第37题 “5•12”大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带来了巨大的反响,由此引发的“道德底线”、教师权利与义务等问题也成了争论的热点。轰动一时的“范跑跑事件”源于教师范××博客中的文章,范××提及在地震时甩下学生自己逃生,因而被网友称为“范跑跑”。
请你就对该事件的看法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论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同时也被给予了很高的期待。公认的教师形象,有园丁,有蜡烛,将教师推上了一个很高的甚至于超人的地位,也交给了他们非比寻常的重任。当然可以说,这些形象主要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主观期待,缺少客观思考。但教师的形象究竟如何呢?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给社会的整体印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及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理论上来讲,教师职业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教师旨在教书育人,其中育人功能高于其教书功能,对于育人来讲,主要是道德层面的。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都会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的作用,而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的德育作用是非常明显和直接的。前面提到的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即是对教师道德形象的期待。 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是人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等,都是强调教师应具有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如教师以校为家,公而忘私,往往立为榜样,传为佳话;而若在行为上有辱教师使命,没有起到模范作用,则为人所不齿。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高于普通从业人员,一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应当承担起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责任,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二是因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视教师为自己的行事标准。比起其他人,学生更加认可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比其他人更直接、更高效。因此,社会对教师的高期待,其实折射出的是对未来一代的期待,教师有高尚的品德,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实际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教师能交出令社会满意的答卷吗?我们看到,一些教师敬业乐群,德高望重,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中都有良好的口碑和崇高的道德形象,在关键时刻总是做出让人称道的表率;而另外一些教师的所作所为则没有那么体面。不可否认,教师也有着与常人同样的需求,面对生死存亡也会心有所动,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修养之渊与薄对教师的行为选择起着决定作用。西南联大时期,梅贻奇校长在敌机来袭时依然从容不迫,保持绅士风度,而有一些教授则完全失掉了平素的优雅,危难时刻,人的修养与素质可见分晓。也许我们对教师的要求,不应过于严苛,不能用圣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教师。但是,既为人民教师,便应明了自己肩上那份责任,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加强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教师,是一种职业,有着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责,担当着下一代人的教育重任;也是一种高修养的象征,是一个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伟大使命的群体。如果一个教师失掉了这样一种足以为人叹服的道德形象甚至为人所鄙弃,那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到底还能不能称得上是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