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
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中国最早的教育学教科书是从哪个国家翻译过来的?()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3.“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的言论。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4.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5.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6.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7.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
果的方法即()。
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8.难题提供了试题的()信息。
A.错误率
B.通过率
C.平均通过率
D.平均错误率
9.通常的课堂教学采用()方式。
A.讲演
B.讲解
C.讨论
D.讲授
10.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11.下列原则中既属于我国中学教育原则又属于德育原则的是()。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2.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3.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14.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15.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
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相应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A.无阶级性
B.为生产劳动服务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E.在特定场所进行
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A.身体状态的剧变
B.内心世界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觉醒
D.独立精神的加强
E.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3.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
A.男女性别差异
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
C.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D.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E.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4.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儿童为中心
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5.课程管理有审定制、固定制和多样化自由选择几种模式,统整各自优势,课程一般结构发生了变化,体
现在()。
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C.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D.采用导向式管理
E.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
6.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A.研究型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基础型课程
E.拓展型课程
7.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8.中学教学原则包括()。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循序渐进原则
9.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E.设计教学法
10.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A.政治课教学
B.班主任工作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
2.文化对教育具有__________作用,文化发展促进__________的发展。
3.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__________。
4.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__________的差异。
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______,是一种精神状态。
6.社会学者常把职业划分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_。
7.学生的__________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8.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以及一定的__________活动节律。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校园文化
2.“心理断乳期”
3.教学目标
4.课程
5.教学过程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2.如何理解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2.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认为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学校教育制度常识可知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2.D
【解析】中国最早的教育学教科书是从日本翻译过来。
3.C
【解析】这是康德的原话,康德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4.C
【解析】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概念。
5.D
【解析】教师的工作是开展教学,所以教育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6.C
【解析】布卢姆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理论业绩,在四个领域中尤为突出:教育目标分
类学;掌握学习理论;教育评价理论;课程开发论。
7.B
【解析】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
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发现法更加关注学
习过程。探究—研讨法适合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
创立的。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
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8.C
【解析】难题提供了试题的平均通过率信息。
9.B
【解析】略。
10.A
【解析】知是其他各个要素的基础。
11.B
【解析】因材施教则既属于中学教育原则又属于德育原则。
12.B
【解析】考试分为三阶段,核心是命题。
13.C
【解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也很重要。
14.B
【解析】略。
15.B
【解析】由教育学中教学方法原则中直观原则可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由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特点可知ABCD选项均对。
2.ABCD
【解析】身心两方面逐步成熟是青年期的年龄特征,其余选项为少年期阶段特征。
3.ACDE
【解析】幼儿与少年是不同的年龄阶段,属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CDE
【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
帮助关系。
5.BC
【解析】略。
6.ADE
【解析】以课程任务为依据进行分类,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7.ABCDE
【解析】略。
8.ABCDE
【解析】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9.ABCDE
【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0.ABCDE
【解析】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或形式叫做德育的途径。各个选项都是德育的途径。
三、填空题
1.信息技术
2.价值定向、学校课程
3.自我意识
4.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
5.人格特征
6.专门职业普通职业
7.创造才能
8.生活准则
四、名词解释
1.校园文化: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2.“心理断乳期”:指13、14岁至l6、17岁的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
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就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3.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结果。
4.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
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
过程。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
力和行为能力,并以此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
(1)学校的法律地位是通过法律规定取得的。
(2)学校的法律地位是通过权利与义务的设定取得的。
(3)学校的法律地位要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得以实现。
2.【答案要点】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答案要点】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答案要点】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
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
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
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它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答案要点】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
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
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
不受损害。老师必须实施班级控制,以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
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
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
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
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
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班级中实施对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体现了教师对班级的预先期望及学
生对教师的服从,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
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
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
持久发展。所以要从人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
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于部;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
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
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