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物理教师备课进修教研科研
物理教师的备课
备课就是指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通常说的备课一般是指准备课时教学计划的教案,备课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学习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编写教案,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确定教学方法。
一、备课:指教师上课前的全部准备工作。
二、备课的意义: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大纲、教材、学生,同样的教学设施,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大不一样。这除了同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经验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进行了认真备课。如果认为教材已讲了几遍,轻车熟路,不用备课了那就错了。我们当一辈子教师,就要当一辈子学生,教到老,学到老。
教师在备课时多花一分钟时间,多下一份功夫,就会在课堂上多一份收获,久而久之,便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以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备课的一般过程
一通:通晓教学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具体要求,熟悉大纲的基本内容。例如:大纲中提出了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知道、理解会)。所谓知识点就是大纲中规定了的,对每一个教学要求都可视为一个知识点。如:凸透镜的应用含有三个知识点:照相机的原理、幻灯机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
二清:1.清楚小学“自然常识”(科学课本中,有关物理知识方面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阐述方法和深浅度。2.清楚高中物理课本中相关的知识内容。
五备:
1.备教材
(1)吃透大纲
(2)吃透教材:即把教材变成自己头脑中活的东西,把教材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讲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听的懂。为此应该作到以下三点。
A. 通读是基础
上课前要通读教材,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分清主次,区别出重点和一般,使教师能总揽全局,居高临下地处理教材。
弄清教材中五个方面的问题:
1.全教材的编写意图。
2.全教材内容的大体安排顺序及特点。
3.各部分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
5.各部分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别。
(重点知识、重要知识、一般知识)
B. 单元备课是桥梁
教师备课时要通盘考虑全章,理出中心线索。掌握这一章、节的层次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做到前有铺垫,后有照应。如果讲一节、备一节,胸无全局,就很难掌握住知识的重点和关键。
实习生在备课时就常出现这类问题。在讲“滑轮”一节时,动滑轮是教学难点,它也是突破下节滑轮组这一难点的关键,然而实习生只分析了动滑轮的特点和实质,而没对这些特点做进一步的引伸分析,省力一半是由于两根绳子承担重物重力的原因。
所以备课时要通盘考虑全章,理出中心线索。
例如:“浮力”这一章内容可归纳为:
一个重要概念--浮力;
一个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两个重要条件--物体的沉浮条件、物体浮在液面上的条件
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是重点,浮力是贯穿始终的重要概念,只有弄清浮力的概念,才能正确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而学好了“两个条件”又能起到巩固阿基米德原理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即可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课型和教学方法等。
C. 精读是关键
精读:就是深入钻研教材,达到全面掌握以至精通教材。为此应该做到“懂”、“透”“化”。
“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每个习题、每个实验甚至每个字,都弄清楚。
“透”:对教材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做到举一反三。
“化”:把教材内容化做自己的语言,讲给学生。
把知识分解为:
已知--通过复习就可以解决的。
半知--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就可以自己理解。
不知--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好处:分解知识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已知的知识系统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越多,越感到学习物理轻松有趣。
2.备学生
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差,备课也很认真,讲课也能抓住重点和难点,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脱离了学生实际。
(1)备学生的内容
对初二学生:
A. 学生来源(城市、农村、小学实验师资条件)
B. 知识基础(数学、实验、小学自然常识或科学课程、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等)
C. 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D.男女生比例及个性上的差异。
对初三学生:
A. 学习物理的兴趣心理
B. 层次差异
C. 对原来知识掌握情况等
(2)了解学生的渠道:考试、提问、课堂反应、作业、答疑、座谈等。
3.备习题
教师在讲课前要先把例题和习题逐一地做一遍,然后再选编例题习题,题目不求多但求精。
选用题目的原则:目的性、阶梯性、典型性、针对性、多样性
4.备实验
A.备齐实验器材
B. 试做成功
C.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