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的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作为教师,你认为在预防和处理学生被性骚扰或性分割事件时,应注意些什么?
2.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教学?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10 分)
1.你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
【参考答案】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选择题
1.C 【解析】材料的大体含义是:有制定法律的人,有维护法律的人,有受法律约束的人。而制定法律的人是君主,维护法律的人是臣子,受法律约束的人是百姓。由此可见,这种“法治”思想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选C。
2.A 【解析】战国问世、西汉编写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A 【解析】从材料中的“都下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万,资产丰沃”等信息可得出梁武帝时大力崇佛,导致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寺院占有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B 项隋唐时期与题中“梁武帝时”不符,C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D 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
4.A 【解析】这是在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为: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运行机制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5.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A 项为西魏时府兵制的管理办法;B 项为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D 项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
6.B 【解析】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但为了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的文体分为死板的八个部分,称“八股文”,这种文章完全用古人思想,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显著。
7.C 【解析】材料中“林总督”实指林则徐,“林总督行事”即“询问考求西洋事务”,据此选择C。
8.C 【解析】此题可通过时间进行排序。A 针对的是19 世纪四五十年代,B 为19 世纪60 年代,D 针对的是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只有C 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寻求自救。
9.C 【解析】此题难度较大的选项是②,中国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的代表洋务派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掌握过领导权,②正确,所以选C。
10.C 【解析】“经世致用”是新思想萌发的思想背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思想背景,而马克思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条件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影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选C。
11.A 【解析】依内容分析,作出上述决定的会议是1927 年的八七会议。20 世纪30 年代初,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抢在德、日两国进攻苏联之前,取得本国革命的胜利,以武装保卫苏联。王明执行共产国际这一战略,采取冒险主义方针,强令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普遍举行罢工、罢课、示威游行,甚至武装暴动。而且在八七会议上,虽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但同时又滋生了“左”的错误。
12.B 【解析】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延安整风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减租减息”政策与题意不符。
13.C 【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共一方面尽力争取和平,但同时也没放松对战争的准备,可排除A;1946 年夏,内战发动时,国共关系尚未完全破裂;国共关系破裂是在1947 年春,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排除B;D 说法欠准确,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14.C 【解析】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 年土改完成时就已经废除,排除A;1949-1952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已经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排除B;1953 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发展生产力,C 正确;1953 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更谈不上完善和发展,排除D。
15.C 【解析】“一国两制”构想是关于国家统一问题,并非国家学说,而此设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但首先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故选C。
16.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16 世纪60-70 年代,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而印度、印度尼西亚到19 世纪上半期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中国是1840 年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7.D 【解析】拿破仑对外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使欧洲的民族主义兴起。1813 年欧洲反法同盟军和法军在德意志的莱比锡进行了一次决战,对被告奴役的各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民族之战”,自此法兰西帝国开始瓦解。
18.C 【解析】在一战前欧洲有三对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三对矛盾的中心环节是英德矛盾,但是题目中所要求的是“欧洲大陆上”,所以选C。
19.B 【解析】罗斯福在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后上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使美国和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损失,斯大林在二战后相继帮助东欧一些国家建国,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其他人物都可排除。
20.A 【解析】用排除法,电子计算机与激光器分别于1946 年和1960 年出现于美国。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要点】(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道家主张“无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法家主张“法治”,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
(2)贞观之治。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知人善用、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戒奢从简;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3)古代统治者追求“盛世”局面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而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则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答案要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少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攫取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冲击中国市场。
(3)表现:①使中国城市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沦为失业劳动力;使农村家庭手工业难以生存,农民只有放弃织布。这样,“耕”与“织”逐步分离。②农业方面: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作物商品率提高,一部分农产品生产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评价:①积极影响: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中国手工业技术的更新等。②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
23.【答案要点】(1)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基本矛盾:①一战: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②二战: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3)影响:①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中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②对欧洲的影响:一战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使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
三、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外部操作活动方式。
3.强化: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迁移:一般所指的迁移是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作为教师,在预防和处理学生被性骚扰或性分割事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的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教师应有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的意识。
(2)对于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教师应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并在受到伤害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3)对于处理学生被性骚扰或性分割事件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并对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让学生尽快摆脱事件对自身的伤害。
2.【参考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参考答案】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一大因素。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4.【参考答案】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1)要采用与学生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2)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五、论述题
1.【参考答案】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并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 范例教学法中的“范例”有以下三个特点: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在教学要求上,范例教学有四个统一:教学与教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的学习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学习的主体——学生与学习的客体——教材相统一。范例教学分四个步骤:(1)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2)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3)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4)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切身经验的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