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规定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
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的统一综合。
12.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3.学生道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14.教育国际化:一是教育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二是教育本身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
15.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6.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7.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
18.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19.个体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20.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是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二是教育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终身教育的观念关照学校教育。
21.学生道德认知测评:是以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即个体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为对象所进行的评价。
22.教育信息化: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
23.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4.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25.全民教育: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二是全面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三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二、论述题
1.举例说明校本课程的利弊。
答、(1)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分 (2)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4分 (3)弊端: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4分
2.你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哪些方面?
答、(1)设计教学的能力 (2)表达能力 (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教学机智 (5)反思能力 (6)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7)创新能力
3.说明并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答、(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分析问题 (3)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6)总结
4.举例说明讲述行为误用的表现及其策略。
答、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1)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2)讲述时间太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3)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4)讲述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知识准备作想当然假设。(5)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教育策略:(1)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 (2)讲述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5.试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观点。
答、(1)教学目标(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的品质
6.试述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答、(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7.举例分析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答、(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8.试述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答、(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问题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9.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
答、(1)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做到: 首先,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第二,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第三,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辨证关系。第四,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2)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做到:5分 第一,培养科学精神。第二,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1分(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1分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分(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1分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1分
2.简述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全民教育(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答(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1分(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1分 (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1分(4)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1分(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1分
4.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2分(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1分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1分(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1分
5.简述教育促进文化和发展的功能。
答、(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6.简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1)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教育目的只能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分 (2)主要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1分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但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7.描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8.简述当代教学观变革的趋势。
答、(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9.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答、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0.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答、(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1.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答、(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12.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
答、(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13.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答、(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14.简述活动指导的策略运用。
答(1)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2)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3)自主活动的引入(4)自主活动的促进 (5)成果交流的组织
15.简析班级组织的结构。
答、(1)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4)班级组织的规模
16.简述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答、(1)倡导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2)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 (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17.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8.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
答、(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19.说明并分析核心课程的利弊。
答、(1)核心课程的主要优点包括:3分 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和改造社会。(2)核心课程的主要缺陷:2分 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锁碎或肤浅的。 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的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20、简述道德体谅模式。
答:道德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首创的。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的提出的,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对学生的调查。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21、试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
答:①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既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科际的联系点,如理化学科教学所需数学知识,需事先在数学课中进行教学。 ②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③广域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22、分析美国进步主义衰落的原因。
答:“进步教育”是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局限,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等。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从而加速了其衰落进程。
23、试分析参与式观察研究的优缺点。
答:所谓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24、问卷调查中,列举三种封闭式题型,并举例。
答: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中的封闭式问卷也称结构型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封闭式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例如:关于学生自主性情况的调查 我自己决定的事,别人很难让我改变主意 ①是②否 ⑵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做上记号。例如:关于儿童性格特点调查对一些物体总爱观察、摆弄、拆开来玩: ①不这样②偶尔这样③有时这样④常常这样⑤总爱这样 ⑶评判式:每个问题后列有许多答案,要求被试依其重要性评定等次,是用数字几种答案应排列顺序。例如:请将一下所列的电视节目,依你喜欢的程度,由1到4排列: ()动物世界()天地之间,七巧板()文化生活()儿童故事片
25、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基本观点。
答: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所谓的教育心理学化: 第一,时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第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 第四,裴斯泰洛奇认为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四、辨析题:
1、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的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只不过是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标志,并不能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
2、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教学目标把握。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而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以教育目的为基础的,而教育目的又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也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的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把握了教育目的,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
3、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没有什么区别。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皮亚杰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而维果茨基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来源:考试大
4、材料:⑴教师针对班级部分同学提问(毫无意识)。 ⑵教师更容易对部分同学关注、鼓励。 ⑶教师只对班上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同学关注。 分析问题的原因,应采取什么措施以实现教学过程民主化。
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①毫无意识的针对班级部分同学提问,虽然看起来是平等的、民主的,其实这种“毫无意识”却是忽视了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没能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动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②教师更容易对部分同学关注和鼓励,一方面可能是这部分同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些同学的学校成绩较好,教师受升学率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关注。 ③只对班上的少数人关注,可能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分数而忽视其他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容易对部分的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关注、鼓励,而忽视很大一部分同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民主化,就应该做到: ①首现教师要转变观念。一是要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使得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获得发展。而这种发展不能仅以在分数的高低和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应该树立多样化的衡量维度。 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参与积极性,不要因为有的同学不主动参与就不管他们,这恰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学生群体。 ③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积极的配合好教师的教学。因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同学两个主体来完成的,忽视哪一个主体都会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④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争取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气氛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⑤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要经常不断的向师生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让师生共同的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5、比较晏阳初、梁涑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异同。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答:上个世纪一大批教育家兴起了建设乡村的教育思潮,晏阳初与梁涑溟就是其中的代表。 ⑴晏阳初通过调查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乡村的状况,认识到农村的问题千头万绪,但基本问题归结为愚弱穷私。为要解决这四方面的缺撼,须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①在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中,“整体性”、“系统性”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乡村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行这项工程时,不应“枝枝节节”,而应“统盘筹划”。在长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为基本内容的系统的乡村平民教育体系,使新文化运动以来兴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所谓“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文艺教育,是从文字与艺术教育上着手。使民众认识基本的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促进文化生活,并能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有相当的欣赏与了解。 生计教育,是从从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的基本涵义有两层,一是改善、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将消极的治疗与积极的预防结合起来:二是试图建立一种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保健制度。 公民教育,按晏阳初所说:“公民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结生活。 ②三种形式: 第一是学校式教育,这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巡回生计训练学校三种办学形式; 第二是社会的教育,这是以平民学校的毕业生为对象,以同学会的形式组织起来进继续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第三种是家庭式教育,这是以各种形式的“家庭会”,如家长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幼童会等,把农民分别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办学形式。 晏阳初指出: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学校式以教育青年为主要工作,因青年是国家今日建设之主力军;同时又要顾到教育儿童,因儿童系民族复兴的后备队。学校式之外,有社会式及家庭式,其目的在使整个社会尽是教育的环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 ⑵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份重要精神遗产。 (关于这个问题,同学可自行参照《中国教育史》中的相关章节,由于资料问题这里就不再多论述了。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大磁体时不要像上面这样平铺直叙,应该将晏阳初和梁涑溟的相关思想对比着论述,主要的还是侧重于二者“异”的一面)
试卷分析:此次全国教育学研究生考试试卷,就主观题而言,体相对比较容易、基础,没有太难的题目。教育学部分重点集中在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化和德育模式这几个部分,重点突出,这几部分也是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重点章节。
教育史考察的内容相对可能较难,分析题“比较晏阳初、梁涑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异同”,这部分内容是同学们平常复习时可能容易忽视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靠出题人的心理是尽量避免压中题目的,所以今后参加考研同学应该注意一些自己认为非重点的内容,就像去年考察的“简述孔子的教师观”一样,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非重点内容,可就偏偏考察了;简答题中考察的是两个外教史的题目,相对较简单,且是外教史课程中重点内容。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部分的内容相对较容易,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题目,且都是重点考察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三人行教育一直关注和强调的!从今年的题目本身看,绝大部分都与我们平常强调的内容相关。教育心理学的题目相对于研究方法而言较少,但仍是重点突出。教育研究方法的问题几乎全部集中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部分,这也是考察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从整张试卷的主观题来看,出题仍然遵循了注重基础,且注重突出重点的特点。这也是以后出题的趋势和命题的指导思想。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也要注重基础和重点。当然,除此之外还要相应的关注一些看似非重点而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且从这两年的试卷看,教育史的分析题都是以比较的形式出现的,这也可能会给同学们在今后的复习中提供一个暗示。
其实,研究生考试可以这样去理解,即出题人在循着参考者的心理出题,也就是在摸透了参考者的心理后出题。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也要去揣摩出题者的心理,不能只关注课本的知识,还要学会发现出题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去复习就会省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