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总分:1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
2.【答案】B。信使RNA 与核糖体结合
4.【答案】A。a。
6.【答案】B。光合作用中碳的还原。
8.【答案】C。4 种核糖核苷酸。
10.【答案】C。全部为纯合子。
11.【答案】D。3/4。
12.【答案】C。微生物分解能量流动最大。
14.【答案】A。睾丸萎缩。
15.【答案】B。神经纤维的电位呈现为外负内正;电流方向为由正到负。
16.【答案】D。比最适浓度处理插条生根的数量少,且根的长度较短。
17.【答案】D。关注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相互关系。
18.【答案】B。群落。
20.【答案】C。破碎鸡血细胞获得含有DNA 的溶液。
22.【答案】D。①②③。
23.【答案】D。诊断性评价。
24.【答案】D。该目标是能力目标,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25.【答案】B。上位概念。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15 分,共45 分)
26.【答案】(1)转录,细胞质基质;(2)光照强度;(3)细胞核和细胞质(叶绿体),暗反应
27.【答案】(1)加强,加强;(2)X、Y、Z 均减少,该动物兴奋性减弱,出现精神萎靡、食欲降低、代谢减慢等情况;(3)下丘脑。
28.【答案要点】
(1)显性课程资源,如生物教材、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发现史相关实验研究的文字材料,多媒体设备等。
(2)隐性课程资源,如学生课前已掌握的知识、生活中光合作用的经验认识、家长配合学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 小题,每小题25 分,共25 分)
29.【答案要点】
(1)①知识性方面。科学史本身也是科学知识,它丰富了对科学知识的阐述。作为科学史教育目标来说,科学知识不应仅仅在这一方面,还应在于科学史能提供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同样目前我们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也是暂时的,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生物学科学的应用和发展是生物科学史的延伸,也是生物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这部分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生物学科科学的亲切感,也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②能力性方面,生物科学史是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历史,学生关注其中,可以体味科学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科学家追寻的价值观和规范中也可以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何恰当地利用生物科学史,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展现科学史内在的价值。
(2)依据题目中课标给出的要求,a、b 两点的行为动词不准确,应改为“概述出”;c 点不属于知识目标,而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d 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 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 分)
30.【答案要点】
(1)①本节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确立难点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a.明确课标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节的内容要求为“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第1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之前的知识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分析课题。本节课题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知本节的重难点紧密围绕该课题。d.分析学情。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比较抽象。在应用生物学原理来思考问题等方面,学生还需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以上4 个角度即为确立本节教学难点的依据。
(2)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这与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欧文顿的实验提出了什么结论?→20 世纪初,对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荷兰科学家将从红细胞中提取出的脂质平铺在水面上得出什么结论?→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它应该在细胞膜的什么位置?→ 基于刚才学过的内容,我们可以初步构想出什么样的细胞膜结构?→用绿色荧光标记小鼠细胞表面蛋白质分子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结论?→如何来完善我们初步构建的细胞模型?→如何给该模型命名?→该模型有什么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