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⑶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⑷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7、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第二,教师的形成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即教师有自己的专业权力。第四,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第五,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18、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如何理解?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理解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专业是复合性的专业,包括学科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的专业性。而教育的专业性,是一种技艺性的专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第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多主体努力的过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努力,也需要国家、政府、大学的努力。第三,教师专业化有多方面的内涵,即服务宗旨或专门功能、专业训练、专业权限、专业团体、专业地位。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努力过程。19、教师的劳动有何特点?
(1)复杂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而且又都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教育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发现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完成艰巨复杂的劳动任务,必须配合家庭、社会来进行,把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2)创造性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劳动则要求有更灵活的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需要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但它决不能单纯模仿或机械重复,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3)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素质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现代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是: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不断进取的人。
20、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21、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上。教师祟高的道德素养和伟大的人格是为学生所敬仰的直接原因,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自身工作与工作态度的调节、对师生关系的调节、对教师与其它人际关系的调节三方面。
再次,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为世人所瞩目。并通过培养学生使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社会发扬光大。
还有,体现在对教师自身人格的陶冶上。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在面对诸多的困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够保持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22、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能做到知识讲解的透彻生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懂得并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和理论,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效率。
23、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内容?
(1)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高超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
(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
教师要善于掌握并运用教育影响去作用于学生,要使教师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感情等变为影响学生的教育力量,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导工具。其中,语言是传导的最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的语言表达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做到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同时,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要快慢适中、抑扬顿锉、富含感情,并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充分发挥语言在传导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体表达能力也是传导教育影响的重要工具。
(3)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教育工作,其组织管理能力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这种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群体,既要把课堂组织得有条不紊,使学生有秩序地学习,又要创造出思维活跃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这主要是针对班主任而言,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具有培养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能力。
(4)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各级各类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的总结、实验及创造发明的能力。它不仅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因为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4、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25、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接受教育,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同时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特性。学生的客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