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解析】A扁(piān)B蜍(chú)嗔(chēn)怆(chuàng)摛(chī)C啜(chuò)D酿(niàng)
假(jiǎ)
2.A 【解析】B.寒暄不可名状C.提纲再接再厉山清水秀D.毛骨悚然进退维谷
3.B 【解析】量入为出:以收入的多少为支出的限度。
4.A 【解析】略
5.C 【解析】略。
6.B 【解析】略。
7.C 【解析】略。
8.A 【解析】本题考查过度与过渡、沟通与勾通的区别。过度:指超过一定的量,“过度疲劳”;“过渡”指从一个阶段(状态)发展为另一阶段(状态)。沟通:使不通的接通,如地域南北
、感情,中性词;勾通:有串通意,贬意。
9.C 【解析】此项为拟人的修辞,其他选项可看做比喻。
10.D 【解析】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1.亲人离别,人难团聚是一种遗憾;然而,因离别而产生的祝福是美好的,因离别而演绎出的真情是美妙的。例:断臂维纳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例:站台是一个演绎情感的剧场,包容着缠绵与不舍,传达着牵挂与祝福。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站台流淌着温情(充满爱意),站台缩短了距离,使人充满激情;站台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5.略。
6.(1)家庭生活的艰辛,日子的难过。(2)一生的艰难坎坷。
7.讲故事、洗衣服、买月饼
8.细节描写。例略
9.不好。理由略
三、文言文阅读
1.B 【解析】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嘱咐影不同没有
3.提示:从气势、人生感悟、思想境界方面分析即可。
4.为下文议论铺垫。
5.思想境界。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标解读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吕叔湘
4.七八九年级260
5.主题组元
(二)判断题
6. 【解析】略。
7. 【解析】略。
8.× 【解析】略。
9. 【解析】略。
10. 【解析】略。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而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
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感染熏陶。
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就是让学生体品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布局谋篇,以便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
一个“美”字。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
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从作品中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
2.【答案要点】
(1)教法要灵活。在课堂上,能灵活地运用教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便于学生接受;语言幽默,适时地激活课堂气氛;能尊重学生的创新,迅速、恰当地处理突发性
的教育情景;能循循善诱,而不是生硬灌输。
(2)丰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原有的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语文教师要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学理论基础,具有厚实的文言文功底,具有过硬的语文
技能。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理论,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智慧型教师。有一句广告语比较适合用于现代教师的身上:“给身体加油,给头脑充电!”
(3)语文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举止文明,遵纪守法,思想先进,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这是对语文教师的首要要求。
(4)语言素质。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必须清楚、准确、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讲究语言艺术。
(5)管理素质。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作为主体的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
程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激励、启发、示范、评价等,教师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
总之,一名合格的现代语文教师,一名孜孜不倦追求教学艺术的语文教师,一名力做科研型、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且这些素质要求也不是一朝一
夕所能具备的,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研究、实践、探索,才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