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的教学和必修课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内容和形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
选修课的教学应注意:
(1) 认真研究课程目标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的特点而造成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
(2) 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要防止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的倾向。
(3) 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教师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能简单地移植外校的课程。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发现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为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条件。
(4) 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此等等。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4、 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
诗歌与散文
(1)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
(2)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3)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4)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5)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6)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7)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8)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小说与戏剧
(1)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2)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结合观摩剧、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剧场的戏剧演出、有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品。
(3)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4)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
(5)通过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6)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新闻与传记
(1)阅读即时性新闻和典型性新闻作品相结合,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
(2)新闻阅读与新闻写作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具体要求。
(3)对典型性新闻作品的学习,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4)新闻与传记的写作应从浅易入手,就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尝试习作。也可以从写新闻评述、综述,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
(5) 在新闻与传记的习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上网检索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
(1)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拓展视野和应用范围,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和整合,逐步提高提取信息的速度。在跨领域学习中,要关注语言文字方面的目标。
(2)指导学生阅读规范的应用文,明了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语言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
(3)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方法,认识、分析有关的语言问题。
(4)重视调查、分析、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展开专题研究;鼓励学生参加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访问专家学者。
(5)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现象和所阅读的各种文章中认识思维规律,并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注重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注意用语文课程中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6)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学做节目主持人、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
(7)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又需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养成严谨、虚心、求实的作风。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1)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交流阅读体会,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应指导学生领会精神,抓住重点,不必面面俱到,纠缠枝节问题,深究微言大义。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2)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考察文化问题,学习对身边的这类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
(3)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结果应该切合实际,不能盲目拔高目标。
(4) 这里“探究”的范围应是古今中外的文化问题。其他领域的探究学习中,撰写考察报告、论文之类涉及语文的活动,属于语文“应用”的范畴。进行文化问题的探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5) 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梳理材料,学习文化问题探究的方法,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能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
二、评价建议
(一) 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不足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4.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原则上讲,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选修课的评价,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要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订评价方案,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运用,使评价更富实效。
5.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书面的语文考试较适合于评价认知水平,观察活动较适合于评价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记录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作为评价的重点。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